導讀:
上文提要,外媒忙於洗腦受眾中國產能過剩,消費市場疲弱,補貼加傾銷會侵害到歐美本土產業及就業。拜登政府及歐盟則常年忙於提高中國電動車及太陽能板的進口關稅,不停搬龍門堵漏洞防止中國進口美國AI晶片及相關設備,相信民眾早已不勝其煩。教育家、前嶺南校長陳坤耀教授也坦言,某些外國言論聽久了實在一言難盡。
他說略懂經濟學的人都知道,產能過剩是資本市場短期可以消化的事,全球規模的掠奪性傾銷只是個神話。與其看人家大費周章搞政治,不如抓緊時間鑽研新質生產力,因為這個經濟長期發展戰略才是國之重器,需要有長遠而紮實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才能讓人力資本實現質的躍遷,為數十年後國家需要的大量原創顛覆性創新人才儲備打下江山。
9月8日新華社消息,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的習近平主席《論教育》專題文集出版,全國發行。47篇著述科學地回答了國家要「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教育向來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在2024年新質生產力戰略提上國家日程的當下,教育肯定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在經濟學家的圈子中,相信很少有人會比陳坤耀教授對教育更着緊,因為他本身就是位經濟學家兼教育家,不僅僅是做沙盤推演,更於1995至2007年間親身擔任嶺南校長,帶領她推行博雅教育,他希望將這個在美國驗證有效、培養出許多菁英中的菁英的教育模式,帶到亞洲及中國落地生根,讓國人也受惠。
世界第一科技大國,根基何來?
究竟是怎麼樣的教育系統才可以造就出世界科技大國?挾科技水平及原創專利傲睨萬物的美國,其根基何來?
陳坤耀接受灼見名家獨家專訪時指出,美國的優勢來自數點,「二戰後美國本土沒有被毀滅性損壞,靠着猶太人和東歐人帶進來的技術與財富,再加上政府為戰後國防工程、太空探索等項目大開綠燈,最早開始奠下科技大國根基。」其中有幾個具前瞻性的靈魂人物:小羅斯福總統、杜魯門總統、戰時美國科學研究與開發辦公室負責人、曼哈頓計劃核心人物布什(Dr. Vannevar Bush)。1945年甫一和平,小羅斯福總統馬上授意布什提交戰略發展報告──《科學,無盡的邊疆》(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1950年5月,上任3個月的杜魯門總統旋即簽署成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所有成員皆由政府委任,任命是保障國家安全及經濟發展。
NSF早期跟教育的紐帶,是透過資助美國大學的基礎研究,孕育出國家未來所需的科學人才。NSF的架構特點是沒有直轄研究機構,只是根據各大學、機構及私人企業的研究表現來分配研究經費,鼓勵大家進行良性競爭。2020年數據顯示NSF總預算為82.8億美元,資助範圍由基礎研究到數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及社會科學等,以數十年時間為美國做了大量基礎研究,充實了科技人才儲備。
一年營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如果沒有早着先機的數十年,美國未必能順利打開今天的局面。唯香港人向來心急,他們認為基礎研究比較抽象,好像漫無目的,實則基礎研究是急數十年以後所急,而應用研究則是急眼前所急。但如果我們永遠只看用戶端、獲利快,就會失諸短視,令中國淪為一個附屬性的二等科技國家,被搬龍門、被卡脖子也無計可施。陳坤耀指,「不過我們也不用那麼灰心,畢竟美國今日的科技盛世,也只是二戰後數十年間建立起來的。美國人要靠猶太人與東歐人,中國人可以靠自己。」
NSF與教育更直接的關係,是在1990年代初全球首次提倡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認為只有跨學科思維才能培養出那些發明世界的成功者!這種科技興國的思維,隨後獲得英國、歐洲、澳洲、亞洲多個國家及地區追隨,我們中國也很重視培養STEM人才,很重視研究型大學的排名,冀以此實現科技大國夢想。
比起主流的STEM教育,陳坤耀本人更為推崇博雅教育模式,因為「要真正實現科技大國夢想,不是拼有幾多間學校採用STEM教育模式,有幾多間研究型大學排名領先。單是在工科及科學上培養跨學科思維還是不夠的,如果能夠採用博雅教育,不僅是由STEM變STEAM、再多跨幾個學科那麼簡單,而是賦予學生學習的自由、自主與動機,讓他們在師生互動,人文薰陶,科目共融,思維不受局限的環境中自己找尋成長的道路。」雖說美國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博雅教育學院及大學,但在美國本土,STEM教育跟博雅教育的比例約9:1,很少人有機會接觸到。
顛覆性創新人才的搖籃、無關科目與排名
陳坤耀深信,「博雅教育的基礎是小而精,Small is Beautiful. 學生最好在2,000人左 右,重點是本科生教育,以學生為本,大部份學生在校園住宿,師生比例高,師生關 係密切。雅博教育的精髓是獨特的教與學的方式和過程。博雅教育的成功,在於她解放教育理念、提供自由包容的環境 可以造就更多創意。首年學科不設限,第二年才選主修科,有些學校更是任你自選主修科,如果學校本身沒有這種資源,就為你尋找師資及支援。這種由學生主導的學習方式着實是主流教育無法提供的。」
香港的領袖人物如陳智思及黃英琦、會德豐及九龍倉的吳宗權、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名嘴Oprah Winfrey、前YouTube 首席執行官Susan Wojcicki,還有中國的宋氏三姐妹都是知名的博雅人。宋藹齡、宋美齡、宋慶齡人皆畢業於喬治亞州的衛斯理安學院( Wesleyan College),陳智思及黃英琦則是頂尖的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的校友。黃英琦後來更是參照博雅教育理念,建立了香港第一所以研習藝術、設计和文化為主的中學──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陳坤耀說:「在美國,博雅教育更是VVIP的搖籃,VVIP是大使級、部長級、大學校長級、超過某個年份的CEO級、大法官級人物。接受博雅教育的都是世家子弟,因為有識見、有資源、不看重排名的父母才會如此選擇,普羅大眾未必能理解。」甚至多有誤解:
- 因為為英文一般將其簡稱其為 Liberal Arts Education,致使許多人望文生義,先入為主以為博雅教育跟藝術掛鈎。
- 其實明尼蘇達州的卡爾頓學院(Carleton College), 150年來也栽培了不少傑出醫生,博雅畢業生既有主修藝術的,也有主修STEM學科的,所以博雅的重點根本不在於科目。
- 在大眾眼中名不見經傳的阿默斯特學院 (Amherst College),是全美聲望最高的博雅教育機構之一。
- 長春藤聯盟中的名校布朗大學、杜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皆有有提供小而美的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為經、基礎科學為緯 ──解放教育理念、豐富新質生產力人才庫
NSF創立70多年來,推動了STEM教育及許多具變革性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獲資助的研究者中共誕生了23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成為美國基礎科學領域的「發現之源」,有效實現瞭美國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一體化。
而博雅教育則是在自由包容的環境下,營造師生互動、主動追求學問、享受學習的氛圍,再透過科目間的自由交織,培育出一個可以在跨域知識與思維中切換自如、不受桎梏,有潛質構思出顛覆性原創意念的人物。
雖然科技興國是主調,但是在陳坤耀心目中,博雅教育始終更深而廣:「TFP講究人才的質的躍遷,是人在主宰科技,而不是科技主宰人,所以未來教育的要義應該是去一個有為、有主見、全人思考、博學而能融匯各科精華的人,這已經超越了STEM教育可以解決的層面。」
中國已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習近平主席要求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十年未必夠樹人,但不妨礙以STEM作先鋒,先跑離國際卡脖子地帶,再以博雅為後盾及可持續教育環境。超越想像,未來可期。
專訪陳坤耀教授 剖析新質生產力 系列4-4
延伸閱讀:
- 系列4-1 由國家戰略高度 看懂新質生產力 ── 專訪經濟學家陳坤耀
- 系列4-2 陳坤耀教授:看懂新質生產力、暴露港式STEM教育及基礎研究的不足
- 系列4-3 陳坤耀教授:產能過剩是市場短期問題、新質生產力是國家長期規劃 兩者互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