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博雅學院低調出精英

博雅偏重批判思考、人文藝術、學而博,跟重功能、重學術研究的大學有別。(Shutterstock)

我早前發表自己粗疏的統計,以說明兒子學校功課少,不重視考試成績只重視學習興趣,以IB課程內涵學習,今年畢業生成績仍然突飛猛進。到英國升學的學生,70%進了頭十位的大學。

我知道每次寫到本地教育問題,尤其有關報名校及就業,讀者來信必多,贊成反對都有,也有求教我,但無奈的最多。上次提及有朋友的孩子頂不住名校排山功課而退學,很多人問我是哪一間,其實我只以一兩個人物說明教育現象,何須指明?任何一間學校恆常做家課做到十時半或更夜的,都可列入虐兒教育機構。

有讀者說不該用國際學校與本地學校比較。首先我沒有比較,僅列出在國際學校讀IB 的學生的出色表現。不如說說他們在美國的入學成績好了,好讓讀者了解一下──今年漢基畢業生進Liberal Arts College 的比例較高,香港家長或搞不清這是什麼回事,校名聽也未聽過,以為名氣低、排名低。其實這些中譯為「博雅學院」或「自由學院」(內地有人這樣譯,但辦教育一加上「自由」就觸動官員神經。聽說上海建了第一家Liberal Arts College,我要做點資料蒐集)的學府,在美國人或學者眼中不下於哈佛、耶魯。舉例說衛斯理博雅女書院(Wellesley)吧,宋美齡正是畢業生之一,2009年在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中排名比史丹福和耶魯更高。今屆漢基便有一名女同學入讀。

教育理念與IB 相近

博雅偏重批判思考、人文藝術、學而博,跟重功能、重學術研究的大學有別。學生較少,一般是二三千人,重視師生傳承,所以住校率非常高,首兩年是觀望年,學習什麼是知識,如何應用;到三、四年級才選修,最終希望學生懂得批判知識多於應用知識。似乎IB 和博雅的理念非常接近,與我們理解的A Level、O Level 等功能課程有一段觀念上的距離。

Swarthmore、Wellesley、Vassar、Middlebury、Harvey Mudd、Claremont McKenna, 還有DeepSpring(正是上周提及,那位我們以為傻了不讀牛津而去沙漠的同學所選的學校)等學府或博雅學院,名字我們不大熟悉,排名卻在10 名之內,孕育很多女性精英。

為港培育人才需要群英

漢基大概有18 人考進了有排名的博雅學院,讀排20 名內的有72%,數字非常高。他們都是我兒子的同學,享受了快樂學習的童年,現在也算報答了父母的期待;至於大學,考入排名二十大的學生有22 人,光是史丹福就有4 人,還有芝大、哥倫比亞、MIT、柏克萊、康乃爾,以及常被廣東人訕笑的賓夕凡尼亞州大學(對不起,笑還笑,它全美排第8)。尚有其他無排名但有專業口碑的,如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還有NYU,排名在32,但其電影系有如影視圈內的哈佛,刻意不多收亞洲人,因為美國金融和傳媒都掌握在猶太人手裏,猶太裔美國人當然優先。或許我的陰謀論不正確,但我曾當面詢問亞洲招生辦負責人,一年只收數個中國人,似乎跟中國電影巿場不配套,他笑笑口沒回答。

不要誤會這是在「演嘢」,我對香港教育現狀很擔心,為香港培育人才,不單要精英,也要群英,爭取小班,下放權力,讓不同性情能力的學生在老師、校長和家長合作下成長,才是正道。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