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感慨,她活到70歲,還會作考試的噩夢,每次都是夢到走進教室,突然發現老師在發考卷,她腦筋一片空白,嚇得兩腿發抖就醒來了,然後一整天心情都不好。
我沒想到她都畢業50年了,還會作這種夢,台灣考試的壓力也太大了,難怪不管功課好不好,每個人都害怕考試。但是最近的研究卻發現,考試其實是增進學習成效的好方法。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研究者給120位大學生看兩篇文章,第一篇讀兩次,每次7分鐘;第二篇只讀一次,也是7分鐘,接下來7分鐘要默寫。
學生分成3組,一組在完成兩篇文章的閱讀與默寫後5分鐘進行測試,一組在兩天後,第三組在一星期後。
結果發現,剛念完就測試時,讀兩次的第一篇文章印象最深,正確率達81%;而讀一次、默寫一次的第二篇文章,只有71%。
然而,兩天後測試這組,讀兩次的正確率就掉到54%,而默寫一次的還有68%;等到一星期後,讀兩次文章的剩42%,而默寫一次的還有56%。
讀書只用眼讀沒有用,要用腦去想才行
這顯示,讀書只用眼讀沒有用,要用腦去想才行。我們閱讀時,常常順着文字讀下去,大腦沒花什麼力氣處理,記憶就比較淺。
但是要回憶,大腦就得花力氣去思索了,這個努力加深了神經迴路的強度,成績就好了,難怪孔子會說「學而不思則罔」。
記憶是重新建構的歷程,每次提取,每次改變。當成功提取一個記憶出來時,它會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儲存起來,而且不只是儲存的層次提升了,連記憶本身也會有不同的新連接。
這是為什麼小孩子會要求父母重複讀同一本書給他聽,因為每一次聽,每一次他大腦會因白天新經驗所形成的新架構,重新來組織並儲存這個記憶。
我剛去美國留學時,常常念完書就忘記它在講什麼,所以後來學會讀一章,闔上書,把大綱寫下來,再核對書看有無錯誤。這樣做雖然慢,但是有讀進去,最後反而節省時間。
其實只要去掉分數壓力,測驗的確是一個逼大腦做深度處理,有效的讀書法。不知道如果把考試改名為「提取練習」,可不可以減少過去惡名帶來的夢魘?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