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區議會選舉在反修例示威暴亂還未完全結束之際舉行,結果是民主黨及其同盟大獲全勝。這本是意料之事,從市民同情暴亂便可以看到,也當然反映過往不熱心投票的年輕人全面投入的效果。如果區選結果代表着一次民意的表達,支持或同情示威暴亂的佔了逾半數選民,反對者亦有約四成。這樣的比例,實際上回復到回歸初期反政府與親政府的比例,並不特別令人驚異,只是回歸20多年的民心、民生工作的效果全部失掉。
選舉往往反映一時的政治選擇,可以有反覆,而且今次區選是單個選區單議席,票數多便取勝,支持落敗者的票數便失去效果,在民主要求方面有所欠缺。此所以在英美體制以外,以歐洲為主,多採比例代表制來保障少數的利益,香港回歸後立法會選舉亦採比例多議席制。
因此,今次區選議席的大變動,並不完全代表民意,也不一定可以在日後延續或堅持。從選舉民主的角度看,這一次主要是選民對特區政府和原來佔多數議席的政黨一個教訓,要求改變,但改變還在體制之內,並非革命。觀乎選舉中當選者不敢提出暴民的訴求,以及候選人中提暴民的訴求而落選,顯示出這次選舉即使表達了民意,也還是要求體制內的轉變,沒有任何「光復」、「革命」或解散政府、解散立法會、解散警隊的體制外要求。
這次選舉大變,從民主意義來說,是好事,也是所謂政黨輪替在地區上的表現。轉變未必可以落實,但至少給出機會,讓不同的人和組織從事。而經時間考驗,優劣真偽可辨,下一次選舉也可以扭轉。就區選而言,今次勝敗並不絕對,敗者更可藉此作深刻的反思、檢討、改善。
可是,就當前反修例引起的示威暴亂,區選結果會給政府的執法有巨大的壓力。本來犯法者被執法是天公地道,也是法治的根本,然而,示威暴亂者必然挾選舉大勝的民意來要挾政府,選舉不談「五大訴求」,勝選後肯定會重提,騎劫民意。在這樣的政治壓力下,林鄭政府會否屈服投降呢?這是香港能否從示威暴亂中拔脫出來的關鍵。
當前的變數在於:一、泛民主派及其背後的支持者會否乘勝追擊,要求政府投降讓步。若政府堅持法治立場,不特赦暴民,會否暴亂再起?
二、他們會否着眼於明年的立法會選舉,放棄暴力,努力為明年選舉建立條件與基礎,以便一舉而攻下立法會,挾立法會與區議會的民意脅迫政府?
區選只是暴亂之後的第一步!
要防淪陷
區議會選舉並沒有變天。區議會的作用有限,雖有政府資源,卻只能為立法會選舉服務,而立法會選舉採比例代表制,今次投票的六四比,並不可能使議席有大的變化。關鍵是建制派能否在未來一年內守得住基本盤,且進行改革,去瘀血、變戰略與戰術,爭取中間群眾,也給對手施加壓力,改變社會的大勢。
今次選戰轉變,是香港社會有不少人,為反中反共,乃至其他原因,不與暴徒割席,形成大勢轉變,但這轉變還破不了六四比。更主要的是數十萬年輕人首次投票支持,其中外國勢力的策劃組織協調,是能借反中反共的口號發動這麼多中間民眾的最大因素。
區議會選舉不過是香港顏色革命的一個部分,從佔中、旺角暴動到反修例,是一個精心謀劃的工程。佔中失敗還可發動反修例暴動,區議會選舉勝利後也不會停息,下一步目標是立法會選舉,在此之前當然是暴動再起,癱瘓政府和立法會,以顯示出政府與建制派的不濟(也即中央政府之不濟),長反共反中的聲勢意氣,也以持續的黑色恐怖來爭取脅逼更多的群眾加入他們的陣營,為立法會選舉建立票源基礎之餘,把政府與建制派的意志摧毀。攻城與心戰並施,謀取香港的治權。
所以區選只是戰爭中的一場戰役,敗了還可反勝,端視對策如何,有否政治智慧與意志力。
區議會的失敗並未動搖政府的決策和執行能力,區議會只是諮詢角色,至多是轉作政治宣傳。在立法會選舉之前,香港的權力架構基本沒變。政府與建制派仍然可以維護行政主導和立法會多數議席的立法權來依舊執政。
因此,在處理反修例暴動時,或許政府可以合理地設立獨立委員會調研整個事件因由過程,應大張旗鼓地進行,借此把許多謠言、謊言攻破。但在此之後,理大一戰的成功例子要總結和堅持,以應付可能再起的暴動。對涉暴動者便應嚴厲執法,以壓抑還將再起的暴動勢力,絕不可能特赦,還應對被定罪者要求賠償其造成的損失,不能放過。
這裏的關鍵原則是,不因區選結果而衝擊政府的執法,破壞香港的法治法制。若這一關投降了,香港的政局便會全面崩潰,也不用立法會的選舉爭奪,便再度淪陷於外國勢力之手了。中央政府不能不防,也不應猶豫苟且,讓一國兩制變成香港一制變相獨立。香港成敗涉及國家安全的大局。
至於建制派,問題積累多年,今次或許是借機進行脫胎換骨的時機!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