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剛結束,中國在獎牌榜上名列第三,包括取得9面金牌,是歷屆參賽的最佳紀錄。在疫情之中,我苦中作樂,欣賞了很多冬奧的比賽項目,確是一大享受。不過,體育和政治歷來分不開,所以北京冬奧雖然曲終人散,但仍然餘音裊裊。
其中外界多談的話題:中國取得佳績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外援」,即包括原籍外國、外裔,或長期在外國訓練而使用中國國民名義參賽的運動員,包括被稱為「入籍兵」的「萬人迷」谷愛凌。我想,他們也許有一些幫助,但因為外援而得出「中國冬運實力不濟」的結論,則大可不必。
中國冬運實力 不靠外援定奪
一來,中國的冬天運動水平確實平均比外國弱,因為中國較晚起步,就像夏季奧運的項目一樣,逐步趕上。二來,中國在其他運動項目上不是也輸出很多國產運動員,以及他們的體育經驗嗎?他們有些當外國國家隊的教練,有些也入籍成為外國國民,不是一樣努力在運動場上創造佳績嗎?乒乓球和羽毛球就是最好例子。
三來,中國運動員向外尋找出路,因為中國在某些項目中人才過盛;他們無法在本國的旗幟下參加國際比賽,但仍然雄心壯志,於是尋求其他方法。這種情況也許在外國運動員身上出現,他們是其本國的遺才,於是在中國尋求機會,也是同一道理。
四來,只要看看國際足球壇,不是很多跨國球星嗎?當舉行國家級的比賽時,他們就以本國名義,歸隊參賽;在一般時候,他們不是離鄉別井,尋求他們的體育夢嗎?
選手批評中國 體現「三實」
所以,我抱着欣賞體育和體育精神的心態看冬奧,看水平,看奮鬥,看戰勝困難,已經足夠了,盡量減少政治元素。
不過,政治仍然存在的。例如一些外國運動員完成比賽(甚至拿了獎牌後)返回本國,即批評中國人權和北京冬奧,說在中國感到諸多不自由。其實,這正是「三實」的體現。一是實力,二是實際,三是實用主義。他們有實力拿到佳績,也有實際環境行使他們的言論自由;然後,拿了獎牌離開中國才放話,這不是實用主義嗎?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