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化侮辱為驕傲:莫奈與印象派源起

化侮辱為驕傲:莫奈與印象派源起

雨暘明晦 地久天長(五之一)

面對公開的嬉笑怒駡,畫家們只有一個應對方法:化侮辱為驕傲──自此以「印象派」自居。從此,再沒有人記得他們是 Anonymous Society,也沒有人記得畫展原來的名字是 First Exhibition of Society of Painters, Sculptors and Engravers。自那一刻開始,世間上有了一個新名字:Impressionists。

Vanessa Wong 作者: Vanessa Wong
2016-05-28
藝趣談 Art Uncovered

標籤: 印象派巴黎沙龍藝術展莫奈藝術
化侮辱為驕傲:莫奈與印象派源起

化侮辱為驕傲:莫奈與印象派源起

化侮辱為驕傲:莫奈與印象派源起
0
SHARES
1.9k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封面圖片:Claude Monet, The Frog Pond, 1869.
1870年,法國度過了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藝術家在戰後紛紛離開頹垣敗瓦的巴黎,但 Monet、Degas、Pissarro、Renoir 等藝術先鋒依然定期回到巴黎聚會,商討未來的藝術方向。戰後的沙龍藝術展依舊令人失望。1873年,這班藝術家把心一橫,一起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名為 Anonymous Society of Artist – Painters, Sculptors, Engravers, etc.,包括六位核心畫家成員:Monet、Pissarro、Degas、Renoir、Sisley 和 Morisot。他們決意搞一個獨立於沙龍和學院派的畫展,名為 First Exhibition of Society of Painters, Sculptors and Engravers。Monet 挑選了五幅作品展出,其中一幅畫的是他的故鄉──Le Havre。
正當 Renoir 的弟弟在寫 catalogue 時,他為這幅作品提議了一個單調乏味的標題:A view of a village。Monet 甚感不滿,把它改為 Impression, Sunrise。

Claude Monet, <em>Impression, Sunrise</em>, c. 1872. Oil on canvas.

 

First Exhibition 很自然地引起社會不少迴響。在芸芸作品中,Monet 的 Impression, Sunrise 惹起尖刻的批評。藝評人 Louis Leroy 在報章 Le Charivari 發表了針對 Monet 的文章,題為 “Exhibition of the Impressionists”:
“Impression I was certain of it. I was just telling myself that, since I was impressed, there had to be some impression in it — and what freedom, what ease of workmanship! A preliminary drawing for a wallpaper pattern is more finished than this seascape.”
面對公開的嬉笑怒駡,畫家們只有一個應對方法:化侮辱為驕傲──自此以「印象派」自居。從此,再沒有人記得他們是Anonymous Society,也沒有人記得畫展原來的名字是First Exhibition of Society of Painters, Sculptors and Engravers。自那一刻開始,世間上有了一個新名字:Impressionists。

除了中產階級的生活,風景畫(landscape)是印象派極為重要的題材。印象派以前的風景,都是用以盛載歷史、神話、宗教主題及文學意涵的背景。風景本身,並無價值,最多只是用來點綴中產階級的家居。直至到了巴比松學院(Barbizon School)及印象派,風景畫終於有了獨立於一切目的的價值,風景的光影變化成為了畫作的重點。到了印象派,風景畫提升為呈現畫家精神脈絡的絕美景致。這當中的轉變,Monet 功不可沒。雖然其他印象派畫家也有描繪風景,但留下的數量與價值,遠遠不及Monet。
Monet的人生與其它印象派畫家不同的地方有三點:
一、在一眾畫家中,他是壽命最長的一位,享年86歲。Monet 十多歲開始畫畫,25歲第一次提交作品到沙龍。他的藝術壽命超過60年。在藝術世界60年的遊刃,足以令他不斷鑽研和改變自己的風格,留下的作品美不勝收。
二、要了解其他畫家的作品,我們並不需要深入了解畫家的人生,例如 Degas 的女帽店、Caillebotte 的同性戀作品。他們的作品,本來就懂得說話。但Monet不同,若想理解他的作品,我們必須瞭解他的遭遇。Monet 筆下的景致,與他的經歷和內心世界緊緊相扣。他的畫作猶如遊記,把畢生的足跡記錄下來。
三、Monet 極為重視家庭生活與私人空間。近40歲時,Monet 為了維護家人與私生活的聲譽,漸漸遠離巴黎,甚至避開參展印象派畫展。孤僻的性格令 Monet 漸漸抽離巴黎的藝術圈子,卻因此得以專注塑造專屬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大自然世界。
有了這個概念,讓我們一起進入Monet的世界。

一、Plein air study
Monet畫風的第一個特點,是plein air study,意即in the open air──室外作畫,就如我們今天的寫生。寫生在當時社會絕不是高等藝術,傳統以來,所有大師級的作品都在藝術家的 studio 完成。到了 Monet 作畫的年代,藝術家的習慣產生了變化:藝術界出現了牙膏狀的、現成的顏料,藝術家不用再自行調製顏料,造就了畫家室外作畫的便利。然而 plein air study 是 Monet 獨創嗎?這我們得由 Monet 的童年說起。
Monet 在法國西北部的 Le Havre 海港(Le Havre意即the port,the harbour)長大,在學時期已開始動筆畫漫畫賺取外快,仿效報紙上諷刺時弊的漫畫家。
一位不論在當代或是後世都名不見經傳的風景畫家──Boudin,看得出Monet的潛質,鼓勵 Monet 認真作畫,更教導影響 Monet 一生的 plein air painting,在室外觀察天氣的晦明變化。當時還未到20歲的 Monet 雖然不甚敬重貧困的 Boudin,卻對繪畫產生了濃厚興趣,幾經辛苦終於說服父親,隻身前往巴黎隨 Gleyre 作畫,立下宏志成為專職畫家。
Gleyre 是傳統學院派藝術家,卻對畫室的學徒採取自由開放的態度。更重要的是,Monet在這個畫室認識了畢生摯友 Renoir、Bazille、Sisley 等年輕畫家,在畫室裡互相觀摩與學習,更不時在街頭的 cafe 流連,漸漸組成一個 Avant-garde 的圈子。這班年輕人不會知道,當時寂寂無名的他們,在十年後竟然一同成為印象派的中流砥柱。
當時的年輕畫家目標只有一個:沙龍。1863年,Manet(馬奈)的作品〈草原上的午餐〉被拒絕,卻在「被拒絕參展的沙龍」展出,震驚社會。Monet 當時23歲,一直密切留意沙龍的動向。1865年,馬奈提交 Olympia,由於〈草原上的午餐〉兩年前引起極大迴響,馬奈或多或少獲得社會與藝術界的尊重,Olympia 入圍沙龍;而當時25歲的 Monet 初出茅廬,牛刀小試向沙龍提交了兩幅迎合當時社會品味的風景畫(當時藝術界缺乏以海港為主題的作品),也獲入選。由於大會以字母順序排列畫家的作品,Monet 和 Manet 串法相似,兩人的作品於是在沙龍掛在一起──一位大師級擺脫社會一切規範的膽色之作,和一位姓氏相約的初生之犢的清新之作並排在一起,當時的社會感到眼前一亮、又驚又喜,更重要的是,Manet 與 Monet 就是這樣相遇了。

Claude Monet, <em>La Pointe de la Hève at Low Tide</em>, 1865. Oil on canvas.

 

Claude Monet, <em>Mouth of the Seine at Honfleur</em>, 1865. Oil on canvas.

 

Édouard Manet, <em>Olympia</em>, 1863 (Submitted to the Salon of 1865). Oil on canvas.

 

受到Manet巨型畫作的影響,加上當時一眾 Avant-garde 都在嘗試modern life的題材,正在摸索階段的 Monet 在擺脫規範、迎合社會的同時,希望能證明給世人:他既是 landscape painter,也可以是 figure painter。這時候 Monet 的畫風尚未定型,卻繪出了一幅幅膾炙人口的巨型經典之作:

Claude Monet, <em>The Woman in the Green Dress</em>, c. 1866. Oil on canvas.

 

Claude Monet, <em>Woman in the Garden</em>, 1867. Oil on canvas.

 

Claude Monet, <em>Women in the Garden</em>, c. 1866-67. Oil on canvas.

 

 Claude Monet, <em>Luncheon on the Grass</em>, 1865-66. Oil on canvas.

 

Monet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通點──以女朋友 Camille 為模特兒。畫中的她都是穿著時尚的服飾,表達 Monet 擺脫傳統枷鎖、描繪 modern life 的決心(註:當時的傳統高尚藝術皆以歷史、社會大事、神話為題材,只有藝術先鋒膽敢用當代歌舞昇平下的生活百態為畫作主題)。
雖然 Camille 在畫中彷彿過著悠閒寫意的生活,在現實中,Monet 卻正與 Camille 經歷經濟匱乏、胼手胝足的艱難歲月:Monet尚在累積買家、建立知名度、畫作尚未有明確方向,兩人身無分文,卻還要迎接一個小生命的來臨──Camille未婚懷孕了。Monet 不敢告知父親有關 Camille 懷孕的事,兩小口只得在不斷借貸的壓力下度過。縱然如此,Monet 卻發現自己遠比想像中深愛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往後會與 Camille 出現在 Monet 的景致中。

Claude Monet, <em>Jean Monet in His Cradle</em>, 1867. Oil on canvas.

 

雖然 Camille 在 Monet 的畫中一直是主角,在海邊長大的 Monet 很快就發現,他最大的興趣,是描繪大自然。這種變化,在 Monet 29歲時的作品表露無遺。1869年,Renoir 與 Monet 以同一題材,一起作畫:

Auguste Renoir, <em>The Frog Pond</em>, 1869. Oil on canvas.

 

Claude Monet, <em>The Frog Pond</em>, 1869. Oil on canvas.

 

Renoir 以描繪中產階級的 leisure life 知名,他的作品細膩地描繪了人們在 Frog Pond 悠閒的生活,畫中人的服飾、動態都是 Renoir 筆下的重點。然而,Monet 最大的興趣,是水。這幅作品顯示,Monet 這時已開始找到他的興趣與定位──刻畫大自然的變幻無常。他這幅作品所描繪的水,已經不同於從前對水的刻劃。從前,他眼中的水,是靜的,與天空、建築物平分秋色:

Claude Monet, <em>River Scene at Bennecourt</em>, Seine, 1868. Oil on canvas.

 

Claude Monet, <em>Jardin à Sainte-Adresse</em>, 1867. Oil on canvas.

 

現在,在他的筆下的水,是動的;所有景物的倒影,在斑駁陸離的油彩下,也是動的。其他遊客、小船,只是水的配角。
不知不覺,Monet 踏進了一個新的階段。他的畫,已然不再一樣。
原刊於藝趣談 Art Uncovered,獲作者授權刊登。
下篇:新婚幸福、命運暗湧:莫奈的藝術新境界
參考書籍
Chu, Petra ten-Doesschate,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an Art.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2006.
Gedo, Mary Mathews, Monet and His Muse : Camille Monet in the Artist’s Lif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 2010.
Rachman, Carla, Monet. London: Phaidon, 1997.
Russell, Vivian, Monet’s Landscapes. Boston: Bulfinch Press, 2000.
Taylor, John Russell, Claude Monet: Impressions of France.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2006.
(圖片:作者提供;Wikipedia Commons)

更多精采文章

  • Claude Monet, Woman with a Parasol, 1875. Oil on canvas. (局部)人面不知何處去:莫奈與他畫過的亡妻
  • 印象派筆下 法國中產階級時尚生活印象派筆下 法國中產階級時尚生活
  • 莫奈最後歸宿:獨守家園 寵辱不驚莫奈最後歸宿:獨守家園 寵辱不驚
  • 莫奈最後歸宿:獨守家園 寵辱不驚莫奈最後歸宿:獨守家園 寵辱不驚
  • 莫奈:失去摯愛、顛沛流離的歲月莫奈:失去摯愛、顛沛流離的歲月

0

Vanessa Wong

80後中環白領上班族,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後投身金融界,熱愛文學藝術依舊如昔,希望透過淺白的文字,與大家分享對藝術的所感所學所想。
View all posts
標籤: 印象派巴黎沙龍藝術展莫奈藝術

編輯精選

羅乃萱表示,任何事情都有正面意義和有價值的一面,正如在黑暗找到光芒一樣。
名家演講錄

羅乃萱:正向教育如何幫助子女?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17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表示,有機會讓香港科研參與此次艱巨的太空任務,感到非常驕傲及榮幸。(灼見名家圖片,攝影:文灼峰)
灼見專訪

滕錦光教授:攬月探星之後,理大如何成為融入國家大循環的領頭羊?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16
曾鈺成指出,立法機關如何組成,對香港政治環境影響至大。(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曾鈺成:處理本港立法機關選舉 中央可能出人意表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14
近日批評特首林鄭的聲音不少,但批評最嚴厲的並非傳統建制陣營,而是來自前任特首梁振英的文膽,不由得不令人聯想起下任特首人選問題。(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曾鈺成:建制陣營多了批評林鄭 欲爭奪下屆特首寶座?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12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020-2021學年)
灼見活動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020-2021學年)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0-12-18

影片

  • 市民如何選擇新冠疫苗?港大孔繁毅教授逐一深入剖析《抗疫專輯》
  • 馮檢基:蔡英文錯判形勢 親美抗中暗獨路線 後患無窮《灼見政治》
  • 黃錦輝教授: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未融入大灣區 須達至安全、共融、可信目標《灼見財經》
  • 馮檢基:特朗普拆毀美國民主燈塔 民主黨擁絕對權力走向民粹主義?《灼見政治》
  • 馮檢基:政治湧現高氣壓 移民潮急升 香港無前景?《灼見政治》
  • 施永青:《港區國安法》籠罩下 傳媒、法律界如何作出恰當選擇?《灼見政治》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捍衛民主: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捍衛民主: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褚簡寧
  • 2021年運勢預測:香港再遇本命年經濟將緩慢復蘇2021年運勢預測:香港再遇本命年經濟將緩慢復蘇 潘樂德
  • 會說不如會做會說不如會做 常霖法師
  • 曾鈺成:建制陣營多了批評林鄭 欲爭奪下屆特首寶座?曾鈺成:建制陣營多了批評林鄭 欲爭奪下屆特首寶座? 本社編輯部
  • 春夢醒來了無痕春夢醒來了無痕 劉銳紹
  • 衝擊國會和立會的分別衝擊國會和立會的分別 張宗永
  • 陶傑:美國全球百年信譽形象的大崩潰陶傑:美國全球百年信譽形象的大崩潰 編輯精選
  • 曾鈺成:處理本港立法機關選舉 中央可能出人意表曾鈺成:處理本港立法機關選舉 中央可能出人意表 本社編輯部
  • 曾鈺成:特朗普會首開美國總統先例,宣布特赦自己?曾鈺成:特朗普會首開美國總統先例,宣布特赦自己? 本社編輯部
  • 卦象推測民航意外卦象推測民航意外 蔣匡文

推薦作家

  • 顧小培
  • 潘樂德
  • 曹啟樂
  • 周蜜蜜
  • 張建雄
  • 盧兆興
  • 楊興安
  • 雷鼎鳴
  • 丁望
  • 黃錦輝
  • 蔣匡文
  • 馮孝忠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