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創業投資(也有譯為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其實風險不一定很大。雖然,我們把每一個風險投資的個案切開來看的話,九死一生;也許有人還會説,其實是99死1生,不過,視死如歸的創投家們,曉得把自己的管理體系建立起來,讓單個基金在動輒有上百個投資案子的情況下,出生入死。
矽谷兩大陣營
美国矽谷的創業投資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有兩個大流派。早期的著名創投機構,出名勇進,投資家憑藉自己的直覺,務求尋找革命性、突破性的意念,並堅信這些意念是突發性的、無從捉摸的,不是苦思實想就能擠出來。這種投資家的通常野心很大,常常想改造世界,追求「全壘打」,口頭禪是「要麼做大,要麼回家」。有人説這近乎傲慢,但也有以欣賞的眼光稱之為有抱負。
很多後來的創業投資機構,少了上述氣吞山河的氣勢,但就多了些紀律和深思熟慮, 有的還會走上以細分行業為界專門化的路徑,在某一個或幾個相關的領域積累深厚的專業知識和人脈。這一派,不一定四處找下一個革命性技術,而是對一些小步優化的科技和新穎的商業模式,進行類商業管理顧問般的投前投後管理,對被投企業走深度介入的管理模式。這種以右腦思維的投資人,由於對行業有深厚的認識,較着重紀律、講行業的規律,有指他們是規劃者、戰略家,而不是前者那種有傳教士氛圍的投資狂熱家。
因為專業化,所以這派的投資團隊可以很快掌握一些初創公司的要害,對公司所處的行業想得甚至比始創人深,有些老總甚至説,許多問題,他自己尚在琢磨,投資人卻幇他們説出來。對一些創業初哥,在「電梯推銷」的過程中,吱吱唔唔之下可能只説了一半,就被對行業的情況「爬」得滾瓜爛熟的投資人打斷,被他們以一兩句話就埋了單,只能事後灰頭灰腦地走出電梯。
如果前面的一派是自由派,在大節上的重視創新,做事大開大闔,不拘小節的話,第二派就是實務派,他們實施財務控制,頭腦清醒,有接地氣,是現實主義者。
系統性安全和個案性風險
然而,不管是哪一個派別,他們都很清楚,創業投資大部分的項目,是會以破產泡湯收場,所以一定都會是小注小注地投,有一定的苗頭後,才會加注,很少就在一開始的階段,就重鎚出擊。
所以,才有所謂82之分,甚至説是冪分布,即英文的power laws,也就是説基金的回報,乃由極小數、服從冪分布意義下的超成功案例撐起,從而追回那八、九成徹底失敗的,和一、兩成打平手離場等的案子,由這些不掙錢的項目所加總的損失。
所以,説創投單個項目是高風險投資,一點都不錯,但如把創投加總,作為一個行業的大生態系統,那麼,創投其實不應該籠統地被説成是高風險投資,所以我一直不喜歡把創業投資中的”venture”一字,翻譯成「風險」。(參考Sebastian Mallaby, The Power Law)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