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創新灣區的目標對象

創新灣區的目標對象

客觀的經濟環境,正在落實「命運共同體」的成長。若要東方經濟圈進佔王者寶座,應發揮灣區作為支撑地的棋子作用,加快走出數字絲路的創新棋步。也許,是大家另一次提出想法、另一次建議規劃的時候了。

陳鳳翔 作者: 陳鳳翔
2018-05-04
翔話短說

圖片:作者提供

標籤: 一帶一路南亞大數據數字絲綢之路東南亞粵港澳大灣區貿易戰
當年深圳,大量廉價勞工,商機處處,今俱逝矣。灣區機會在哪?又因何與「一帶一路」動輒被掛於一起?(亞新社)
當年深圳,大量廉價勞工,商機處處,今俱逝矣。灣區機會在哪?又因何與「一帶一路」動輒被掛於一起?(亞新社)
0
SHARES
1.3k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石Sir的《中美貿戰今周定音?》一文,成為上周我的WhatsApp群組內最多互傳的文章。石Sir的分析,精闢之餘,略缺一帶一路的着墨,走漏眼了。

一帶一路「沿綫」盡是新興市場國家,「一帶」的尾站歐盟,也被拒於60多國名單以外,不向傳統工業國拋媚眼,受者酸溜溜的心情可想而知。不把歐美大國視為重點統戰對象,不屬首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門當戶對並非主因,這些家道中落的《紅樓夢》貴族,正步向鐵達尼號下場,這才是被置為「二奶」(全球都是一帶一路地區)的不同理由。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擔當主角的西方(美歐日)貿易,比重由佔絕大多數淪落至三分之一,(美國佔中國貿易比重約14%,而且繼續縮減)。中國以抽身來回應貿戰,不影響生命,但特朗普你,是否準備食砒霜來毒老虎?憑什麼癡人說夢?(中佔美為18%)

東方這邊廂,中國籌碼源源不絕,鄰國(菲律賓、新加坡、越南……)道別奧巴馬後,也就失去了TPP,清楚認識「誰是真知己」,西瓜愈見靠大邊。美國離群,勢將加速亞洲經濟體的「貿易暢通」,特朗普焚燒自己,燃煮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佛跳牆豪宴,捨己成仁,可封歷史偉人。貿易戰的強方,在一帶一路的布局下盡顯眼前。

要將中國籌碼再翻一番,原來棋子就在香港、就在大灣區、就在泛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助力」(contribution)一帶一路的建設。這片太空眼中的繁星亮地,在2008年珠三角的規劃下,已按一體化戰略進行鋪橋搭路的「硬件」融合。根據三年前的《願景與行動》文件,被指派角色(見2015年4月16日、17日和18日《香港金融新地位》),目標夥伴便是亞洲南部、海路絲綢的南洋各國。

朋友們、智庫們、商會們,建議方案都需透徹了解這個東南亞的市場,請分析客戶的背景、需求、能力,以至如何把灣區「軟件」作一體化的對接,提供最佳服務,構建為強化貿易戰的珍瓏棋局。

高瞻看灣區

改革開放40載,「大灣區」被比喻為另一再現良機!當年深圳,大量廉價勞工,商機處處,今俱逝矣。灣區機會在哪?又因何與「一帶一路」動輒被掛於一起?

從「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關鍵詞着手,套好「戰略」和「倡議」兩詞,既顯功力,也得答案。

太空俯瞰,黑夜大地斑斕(圖一)。紐約灣以外,環球閃爍獎頒予「大灣區」。燈影留痕,悄悄證明了大灣區是全國靈魂、最繁華地段,貢獻廣東全省8成GDP。廣東更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連續29年高踞經濟榜首,多項指標獨佔鰲頭,出進口貿易單挑四分之一。

圖一、從衛星看地球的灣區夜景。

成績非僥倖,80年代創設深圳特區,「珠三角經濟區」概念於1994年確立(圖二)。十年前(2008年),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2008-2020年)。2011年,香港加入,進行「環珠江口宜居灣區」研究。借鏡三藩市硅矽谷的成功創新發展經驗,今天全力打造以「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的「粵港澳大灣區」。(筆者修讀博士期間,在矽谷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選取了企業創新課程,考察了Google、Intel等著名創科企業,深深感受創新可帶動發展的力量)。

圖二、大灣區的發展歷程。

「粵港澳大灣區」正式名份,三年前(2015年)初度登場,首見於一帶一路倡議的《願景與行動》重要官方文件;頂層設計,於「十三五規劃」的香港專章和兩會等文件,伴隨一帶一路每年出現。清晰可見,大灣區隸屬一帶一路!

「灣區」一詞被編寫於《願景與行動》的第六章,與「中國各地方開放態勢」一併安排。灣區,為了一帶一路,需要加快改革「開放」。

開放的新模式

中共建黨百年,僅三位領袖被寫入黨章(圖三)。毛澤東是開國元勳,讓中國人站起來;鄧小平是開放鼻祖,改革開放40年,讓中國人富起來;今天,習近平是開創先驅,以新時代思維深化對內改革,對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將讓中國人靚和漂亮起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

圖三、中國繼續開放以創新引領未來。

然而,外面世界變了。依賴歐美日的貿易紅燈已亮,原因錯綜複雜,西方資源(包括資本、人口紅利)殆盡、民粹當道、經濟結構失衡、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危在旦夕,也因黔驢技窮,竟啟動貿易戰,矛頭直指中國。

看似窮途末路,實見柳暗花明。新興市場逐漸取而代之,躍升為貿易重點夥伴;東盟增幅尤為明顯,由微不足道升至雙位數佔比(圖四)。新時代下,「對外」相鄰地帶以「倡議」發出邀約,加強發展。由於遭遇相近,西方市場收縮,大都接受邀請,共創明天前路。

圖四、貿易伙伴轉向東盟等新興市場。

有天必有地,有外自有內。要團結四方,中華本身更須自我完善。「對內」的改革便是「戰略」,有規劃地、有部署地以「新模式」要求各地的市場開放。按次序先後,2015年三大戰略當中以一帶一路排首位(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由於大灣區隸屬一帶一路,自然亦按「戰略」來重點打造。

「戰略」的解釋,按照當年全國兩會的用詞,是「加快互聯互通、大通關和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和「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即是說,對內戰略是要求灣區加快通道建設,開放市場,便利國際交往,最終向世界「引進來」、「走出去」(習近平在2018年4月10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的「開放共創繁榮創新引領未來」主旨演講)。故此,灣區在有形的路和橋、無形的制度和手續等,按規劃不停地「建設」起來。而港澳兩地,擁成熟的自由的市場,與區內以「合作」方式達至「倡議」目的。

對內的一體化建設

分析對內的戰略,大灣區包括①建設、②合作和③帶動三環節,以及開放市場(圖五)︰

圖五、灣區對內戰略的建設合作和帶動。

①建設三片︰北面的廣州(配佛肇)、東南的深圳(配莞惠)、西南的珠海(配名江)是首階段的建設

把三片「一體化」(廣東省政府在2009年中發布《關於加快推進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指導意見》),利用數座大橋連接珠江兩岸,縱橫交錯的高鐵、公路網,加上航空群、港口群等「融合」。事實上,不少這些投資在2008年的規劃早已開始,目前陸續落成。

珠三角經多年一體化的融合,路和人開始通了,10年內珠三角人口狂升8%至60%不等(廣州8.4%、佛山15.3%、珠海17.3%、惠州17.5%、中山21.8%、東莞48.7%),佛山、珠海和深圳樓價高漲三至七倍(深圳近七倍、珠海近四倍、佛山和東莞各三倍)。

至今,不同建議概念,層出不窮,創新想法此起彼落。當然,這也是市場化的自然競爭、部分城市各有算盤的結果。

②合作兩方︰南與港澳,北與泛珠三角

九城日漸融合,南北兩端順勢合作(習近平在2017年10月發表的十九大開幕發表工作報告),強大團隊,更佳條件,全方位與國際交往。南方自由開放,香港是國際市場,金融、專業和法制聞名世界,澳門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各有特色。北方擁「泛珠三角」九省大部分面積,累計人口和生產總值佔國家三分之一,但欠發達的內陸地區比例也高,城市間落差巨大,可利用的低成本資源卻豐富。

③帶動兩區︰中南、西南地區

中南和西南(2018年3月28日網上發布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關於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與泛珠三角的省份大多重複,但伸延更遠,西至西藏和重慶,北達河南、湖北和武漢。經濟上不少是後發優勢,例如西藏和重慶近年經濟高速增長,名列全國之首(2017中國城市GDP排名,貴州、西藏、重慶排在前三位)。它們也擁悠久歷史及璀璨文化,對外可豐富溝通內容。

這三環節的一體化建設,逐步形成一個巨大的暢通市場,可匹配海外相近規模的經濟體(東盟)。與此同時,加速對外開放這個市場,包括放寬外商「市場准入」條件、縮減禁止營運的「負面清單」、擴大進口空間和創造投資環境等(2018年4月博鰲論壇習近平主席演講中的在擴大開放方面多項重大舉措)。至此,強勁的「支撑帶」逐漸形成,最終建設了一帶一路,便利更多一帶一路的國家「引進來」和我們雙向地「走出去」。

④ 輻射兩亞︰東南亞及南亞

全國各省紛紛扮演不同的支撑帶,分工銜接一帶一路的沿綫地區和其他各國。大灣區按地理環境,被委以重任,直接輻射亞洲南部兩大板塊。

對外的海絲倡議

東南亞、南亞是海路絲綢的南方起點,連同中亞、獨聯體、中東歐、西亞和北非等沿綫60多國,近乎清一色是「新興市場」(圖六)。不少國家,經濟不前、市場不足(愛沙尼亞)、政權不穩(土耳其)、戰亂不安(敘利亞、也門),要與其一起發展談何容易。解決方法,先易後難,掌握一個,便撮合一個。按此邏輯,南部鄰國成首批考慮地帶。

圖六、灣區對外倡議的東南亞和南亞。

以東南亞為例,我國海陸兩路的直達鄰國,文化相近、政局穩定、經濟起飛。在新時代下,有別當年滄桑,東盟逐一擺脫泥濘困境。「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越南、柬埔寨、老撾和緬甸各呈新景象,不幸的近代史蛻變為「人口紅利」,低廉的年輕勞動力成為新時代優勢,加工製造、貿易或物流運輸業等藥引皆已點燃。在歐美保護主義下,東南亞這第三大經濟體魅力無窮,是共建(東盟10+1+1)命運共同體的優先地帶、最理想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個案。

社會恆常主義新,乾坤百載路艱辛。

環球格局新時代,帶路灣區有近親。

今年的目標,將晉升台階,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10+6的磋商,東盟與中、日、韓、印、澳和紐六國將組更大的東方經濟圈。

再看東盟發展,勢頭亮麗,套進「市場學」,灣區研究也需進行科學分析︰瞄準客群、剖析需求、制定產品(服務)、營銷需要、合理定價和售後服務,達至可持續發展。故此,建議方案是否可提升考慮東盟元素,例如在落馬洲河套區(即「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引入東盟各國研究院、在比喻為中國矽谷的大灣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圖七)增加東盟聯絡辦事處、東盟產新工業園、相關國際學校、小語種學校、在休閒度假區興建大馬和印尼的清真寺和社區等,旨在加强東南亞客戶的「民心相通」,引入專才,強化經貿等發展。

圖七、中國矽谷-大灣區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

最終,灣區內,「建設、合作、帶動」形成一體化的大市場;境內外,「併船」出海,突破實物模式,包括推銷無形貿易,涵蓋旅遊、金融和其他專業服務(第三產業),開拓多元交往的「民心相通」。

SWOT分析結果,灣區定位三大中心,「全球重要創新中心」、「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和「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2017年8月3日)「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規劃研究介紹」),扮演一帶一路對兩亞的支撑帶,為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作出貢獻(助力)。

數字絲路的創新結合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帶一路的元件,與一帶一路規劃相近,對內是戰略,對外是倡議。大灣區對內,「堅持改革開放」,提升一體化和國際交往能力;大灣區對外,倡議「命運共同體」建設,目標對象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國家,與鄰為善、以鄰為伴。

海島及沿海國,路橋及火車軌,皆難以發揮高效的跨國互聯互通。超高比例的青年世界,遲來基建的後發優勢,有利虛擬「數字絲路」的發展。今天,阿里巴巴增持東南亞最大電商(Lazada)超過八成,華為技術在曼谷建立全球第七個實驗室,銀聯和微信支付在當地消費市場遍地開花。拓展灣區與東南亞的未來關係,創新科技是最理想的模式。

回顧2000年前的絲綢之路貿易,雙腿和駱駝只容許小量攜貨易物,馬匹快速載運讓條條大路通羅馬,航運驚人吞吐量造就了西班牙和英國等海洋帝國,擁有航空造製技術推美國踏上經濟王位。全球經濟重心繼續轉移(圖八),未來世界需要更高速、更大量的互聯互通,可滿足者,大數據、互聯網等是也,亦即「數字絲綢之路」(Digital Silk Road, DSR)(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演講詞中所用名詞)。

圖八、經濟重心轉移的下一站。

客觀的經濟環境,正在落實「命運共同體」的成長。若要東方經濟圈進佔王者寶座,應發揮灣區作為支撑地的棋子作用,加快走出數字絲路的創新棋步。也許,是大家另一次提出想法、另一次建議規劃的時候了。

一體化下,國家將給予港澳大量便利措施,港人肯定可在灣區「宜居、宜業、宜遊」。利用一體化等優點,香港也應把視野向外看,宜多思考東盟和南亞等國家,多研究把市場進一步開放,多規劃東盟等科研單位進駐,多締結南洋的智慧姊妹城市,於創新科技的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同時把數字絲路推上高峰。

發展至此,珍瓏棋局已環環相扣,豈止中美貿戰無改勢局,2020年建成「一流灣區」、「創新灣區」,2030年奪「灣區榜首」,皆可美夢成真。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更多精采文章

  •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OPP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OPP
  • 泰國:你沒有注意的絲路數據中心泰國:你沒有注意的絲路數據中心
  • 泰文化拓絲路泰文化拓絲路
  • 貧窮貴州鹹魚翻生貧窮貴州鹹魚翻生
  • 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行業現狀與未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行業現狀與未來

0

陳鳳翔

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及 MBA 課程協理主任、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香港教育局資歷架構的銀行業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委員。曾任香港財資市場公會榮譽秘書長達10多年。銀行金融業的特首選舉委員和港區人大選委之一。80年代初從事銀行業,1995年出任中國工商銀行香港分行創行司庫;花旗銀行私人銀行前董事及上海商業銀行前高級行政人員。擔任多項高層管理職務,包括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及香港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等董事,橫跨證券、保險、基金、銀行等數個主要金融板塊。分別於英國和香港取得金融學等三個碩士學位及工商管理博士學位。著有關於債券投資、人民幣國際化等書籍。在不同媒體擔任專欄作家及節目主持。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一帶一路南亞大數據數字絲綢之路東南亞粵港澳大灣區貿易戰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月27日舉行開幕禮及首日賽事。
灼見活動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揭幕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7
褚簡寧質疑特首林鄭月娥是否需要問責。(灼見名家製圖)
褚簡寧專欄

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大的失敗,不是香港電台

作者: 褚簡寧
2021-02-25
特區政府財赤創新高,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也相當「睇餸食飯」。(陳茂波個人Facebook專頁)
灼見報道

谷經濟紓民困 財爺:派5000元電子消費券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4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4日表示,2021年香港經濟將恢復正增長,但復甦進程將視疫情發展而定,預測今年經濟實質增長率介乎3.5%至5.5%。(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報道

陳茂波料今年經濟「追趕式增長」 唯上半年挑戰仍大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4
白先勇教授在台北接受蔡青兒專訪,侃侃而談他最愛的崑曲。(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專訪

回溯牡丹還魂之路──文學大師白先勇與崑曲的相遇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3

影片

  • 白先勇主講:文壇大師與崑曲相遇 回溯牡丹還魂之路
  • 金耀基教授:大學無法與社會分離不涉政治 校長要有堅持不能跟着學生走
  • 鄭赤琰教授:緬甸軍事政變提防美國顏色革命? 中國、新加坡擔當關鍵角色《灼見政治》
  • 黃錦輝教授:預算案百億推動創科成及時雨 河套區發展太慢將被深圳拋離《灼見財經》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恭喜你!恭喜你! 常霖法師
  • 一位香港人的中國觀察一位香港人的中國觀察 羅海雷
  • 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大的失敗,不是香港電台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大的失敗,不是香港電台 褚簡寧
  • 通淋巴真是排毒嗎? 揭開淋巴結增大的真相通淋巴真是排毒嗎? 揭開淋巴結增大的真相 顧小培
  • 林行止:吸引外資英人稱冠  大小通吃名利雙收林行止:吸引外資英人稱冠 大小通吃名利雙收 本社編輯部
  • 教師中心無聲消逝教師中心無聲消逝 曹啟樂
  • 陶傑:人離鄉總是賤?陶傑:人離鄉總是賤? 編輯精選
  • 茶道前世之喫茶去茶道前世之喫茶去 文相濡
  • 英國為何不讓羅興亞人有居英權?英國為何不讓羅興亞人有居英權? 施永青
  • 車公籤勸港官  堆柴不能息火車公籤勸港官 堆柴不能息火 丁望
  • 金耀基教授:大學無法與社會分離不涉政治 校長要有堅持不能跟着學生走金耀基教授:大學無法與社會分離不涉政治 校長要有堅持不能跟着學生走 本社編輯部
  • 袁彌昌:愛國者治港,之後又怎樣?袁彌昌:愛國者治港,之後又怎樣? 編輯精選
  • 劉賜權:等待做候鳥劉賜權:等待做候鳥 張灼祥
  • 特首率司局長接種疫苗  5組別200萬人優先預約特首率司局長接種疫苗 5組別200萬人優先預約 本社編輯部
  • 中國軟實力在通俗文化中國軟實力在通俗文化 張建雄

推薦作家

  • 高希均
  • 李偉民
  • 湯文亮
  • 馮珍今
  • 鄭明仁
  • 鄭宏泰
  • 白先勇
  • 盧兆興
  • 徐家健
  • 楊興安
  • 王永平
  • 金耀基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