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總統普京在幾個星期前(2022年2月24日),派遣大軍入侵毗鄰烏克蘭,在隨後的公開發言中,除了辯解他侵烏的原因外(見筆者前文〈普京為何侵略烏克蘭〉),亦發表了一些歷史歪論,企圖為他的暴行提供似是而非的理據,說烏克蘭在歷史上非主權國、無獨立的文化、一直都是俄羅斯的一部……等等 ,故此俄國便有權將烏克蘭再次納入它的治下,這是完全本末倒置的謬論,對俄烏歷史認識不深的,可能會被他騙到。
越南和韓國都曾被中國統治過,而整個東亞,亦有儒家文化同源關係,這是否可以成為中國侵略鄰國的藉口?
普京的歪論,已被不少西方傳媒和學者指正,但不幸地,不少親俄/親中KOL竟又拾他的牙慧,為侵略烏克蘭說項,以及推演出此侵略會為俄中兩國,取得國際上的優勢,會藉此超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成為全球領袖。就在普京正式宣布入侵烏克蘭後僅5天,聯合國成員國便在2022年3月1日,以絕大比數通過譴責俄侵烏(141票即78%贊成譴責,包括G7各國,只5票反對、35票棄權,中國投棄權票),要求俄國立即撤軍。
俄烏兩國地處東歐的東緣,由於資料繁雜,加上昔日不少蘇聯學者偽造文書,史料不易查證和理順,一般西方學者皆視為畏途。蘇聯解體後,又鑑於俄國的新民族主義作祟,普京的歷史歪論才又有市場。其實俄烏歷史,遠比西歐和中國的短,除去支葉,整體的發展實不算太複雜,筆者試用此短文,簡約地介紹俄烏兩國歷史,讓讀者有一個較正確和清晰的了解。
基輔烏羅斯公國時期
俄烏歷史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基輔烏羅斯公國(Principality of Kievan Rus’),簡稱基烏國 」的建立,顧名思義,這是一個以基輔(Kiev或Kyiv)為中心的國度,它便是今日烏克蘭的首都。公國的立國者是一名叫烏力克(Rurik,亦有譯作「留里克」)的半傳奇人物,他於公元862年憑軍事力量,成為當時稱烏羅斯地區(Rus’,亦有譯作「羅斯」)的統領,然後由他的姪兒奧列格王子(Prince Oleg),於879年在基輔正式成立公國。
烏羅斯是中古時一個地理名稱,是西歐人對東歐邊陲、歐亞之間一個銜接區的稱號,它位於波蘭以東、烏拉山脈(Ural Mountain)以西、夾在波羅的海(Baltic Sea)和黑海中間的一大片草原區,亦是歐亞大草原走廊(Pontic Steppe)最西的一部份。烏羅斯地區,便包含了今日的烏克蘭、白俄羅斯(Belarus)和俄國的西部。
自人類文明史開始,烏羅斯一直是個相對西歐較為落後的地區,以游牧和貨運業(絲綢之路中途站之一)為主,亦夾雜有農業和手工業,人種極之複雜,包括斯拉夫、突厥、匈族、波羅的和北歐各族,經常為爭地盤打仗,而這草原走廊,亦是東亞和中亞人入侵歐洲常經之路。
烏力克是當年維京人(Vikings)南下歐洲的一員,所謂維京人者,即是北歐(Scandinavians)的瑞典、挪威、芬蘭和丹麥人之總稱。而歷史上,北歐人曾兩次大規模南下歐洲,上一次是西羅馬帝國末期的2、300年間,最終導致帝國的滅亡,而北歐人亦與當地原住民混合,成為今日歐陸人的祖先。
700年後,便輪到維京人了,但他們除搶掠外,亦有不少人主要是為貿易和移民而來的,除了在西歐(圖中V1),亦有在東歐(圖中V2),烏力克所屬的是後者,即是在東歐貿易和移民的維京人(以瑞典人為主)。他們乘先進技術的淺底船,橫渡波羅的海,在歐陸上岸的地方便是烏羅斯地區。
其實維京人在東歐的終極目的,是中古時期整個歐洲的最強國──拜占庭(Byzantium,即是東羅馬帝國的後續)。基烏國成立後,便不斷地開拓經黑海與拜占庭的貿易,當有紛爭時,亦曾多次派數以百計的船隊攻打它,尤其是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國最終在911年正式簽約,給予基烏國貿易優惠,並承認它的國對國外交地位,基輔遂成為絲綢之路入歐的大門,迅速晉身成東歐、甚至是整個歐洲的首富城市之一。1000百年期的上半葉(即1000-1050),便是基烏國的黃金鼎盛期。
基督教在此時期傳入基烏國,是由國君伏迪米一世(Vladimir I,the Great,約958-1015,980年就任至壽終)推動的,他是一位賢君,雖然入教跟一宗與拜占庭的政治交易有關,但他顯然明白基督教的重要性,作為提升基烏國的國際地位,以及提高國民素質。
他在任內努力建教堂和鼓勵人民入教,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大主教(Patriarch of Orthodox Church)遂在988年,在基輔成立了國都級教省主教區(Metropolitan of Kiev and all Rus’),這便是今日俄羅斯東正教會(Russian Orthodox Church)的前身,而伏迪米更被後人品立為聖人。
伏迪米死後經過一個短暫的轉折,君位最終由兒子耶羅拉夫(Yaroslav I, the Wise,約978-1054,1019年就任至壽終)繼承,他亦是一位賢能的國君,在任35年間繼續用軍力鞏固國土,成為地區強國,除了軍事才能外,更能大力提升基烏國的文化,尤其是在基輔地區,國家的編年史和法典,便是在他任內編寫成,這些都是烏羅斯地區的重要文獻。所以有不少學者認為,基輔是斯拉夫(Slav)或東斯拉夫文明的搖籃。
但好景不常,當耶羅拉夫在1054年駕崩後,基烏國便進入一個近400年的大分裂期,成立了多個小型的次公國(sub-principality),主要有五個,依次序是:明斯克公國(Principality of Minsk,1101-1326,即是後來的白俄羅斯)、基輔公國(Principality of Kiev,1132-1471,以基輔城為中心)、諾哥羅德共管國(Novgorod Republic,1136-1478,在北方)、伏迪米公國(Grand Duchy of Vladimir,1157-1331,莫斯科城在此公國境內)、和地處今日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加沃國(即「加利西亞─沃尼亞王國」,Kingdom of Galicia–Volhynia,1199-1349)。
各個次公國的國君,都仍是烏力克家族的成員,而這家族的統治地位極長壽,斷斷續續地延亙多五個世紀,直至後來的沙俄帝國時期才告終。基烏國在這分裂期的中葉,最終在1240年被金帳汗國(蒙古帝國屬國之一)滅掉,而基烏國的主要次公國,在隨後的200多年期間 (1242─1480)便屈膝為金帳汗國的附庸。在這個附庸國時期開始不久,伏迪米公國在1263年再分拆出莫斯科公國(Duchy of Moscow,亦稱Muscovy),而這後生可畏的小國,竟能日後成為俄國的真命天子。
莫斯科公國和沙俄帝國
顧名思義,莫斯科公國(1263-1547)以莫斯科城為中心,是基烏各子孫公國中較年輕的一個,但它不斷武力擴張,在二百年間先反噬吞併了母國伏迪米,然後逐一征服烏羅斯地區內各公國。在伊凡三世(Ivan III,the Great,1440-1505,1462年上任至壽終)的領導下,基本上已統一烏羅斯北部,更在1480年清除蒙古帝國在東歐的殘餘,大致上結束了附庸蒙古的關係。他更新法典,大興土木,裝修和加建克里姆林宮群(Kremlin),至此莫斯科公國已稍具大國雛型。
在奧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滅拜占庭後(1453年),伊凡三世便娶了拜國末代皇帝的姪女為妻,自稱是繼拜占庭後的「第三羅馬(the third Rome)」,其實他的主要盤算,是部署將東正教的正統中心,由君士坦丁堡(此時已易名為伊斯坦堡,標誌著奧圖曼的回教本質),遷移至莫斯科。
莫斯科公國國運亨通,伊凡三世的子(在任28年)政積平平無奇,但他的孫伊凡四世(Ivan IV,the Terrible,1530-1584,1547年上任至壽終)便大有作為。他在16歲晉位時,由護國公團冠以沙皇(Tsar或Czar)名銜,即是「羅馬帝國凱撒大帝(Caesar)」的俄文叫法,莫斯科公國便正式在名義上改成沙俄帝國(Tsardom of Russia)。
伊凡四世的「險惡(terrible)」非浪得虛名,他個性果斷、心狠手辣,但亦是個能君,在任內的38年間,建立了大帝國必需的中央集權制,大刀闊斧並不惜用武力削平俄國貴族勢力,馴服和安置他們在政府中任文武要職,職位更可世襲。伊凡四世亦繼承他祖父的東征西討,並將蒙古人勢力完全趕出西亞,把俄國版圖東向擴展至西伯利亞。
其實,沙俄帝國(1547-1721)在伊凡時代仍只徒具虛名,更被西歐入貶笑為「東方小國」,而事實上當時主宰東歐的大佬,一哥是奧圖曼帝國和哈布斯堡王國(Habsburg Monarchy),二三哥是波蘭、立陶宛(Lithuania)、瑞典、和新紥的普魯士(Prussia),沙俄只不過是三四線小將而已,而它在伊凡四世死後的30年間,更陷入一個小混亂期,一度被波蘭和立陶宛佔領了三年(1609-1612)。
俄烏簡史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