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游先生是在跑步時受傷,當時只聽到右腳「啪、啪」二聲後,腳就整個無力無法繼續運動,一到醫院檢查,他的右膝蓋前十字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斷裂、半月板也受傷。在重建手術後,積極配合一系列的復健計劃,在6個月後,他的右腳肌力已恢復得與左腳一樣。
十字韌帶損傷 依賴手術治療
十字韌帶是位在膝關節的中央深處,從外觀是看不到的,也無法以按壓的方式摸到。以往民眾走路一急踩空,膝關節、腳踝扭到,頂多僅是自己貼膏藥、冰敷兩三天後就消腫好了。但打球時急停轉身投籃或跑步時腳着地沒踩穩,導致膝蓋成內八變形,聽到「啪」一聲,接着一、二個小時後膝關節疼痛腫脹、腳發軟,無法繼續運動,這種情形大部分就是十字韌帶損傷,因此,有些運動選手都有前十字韌帶損傷的治療經驗。
膝關節前十字韌帶損傷有一個特點,一般骨折會因血管破裂導致血液淤積,壓迫周圍組織造成發炎,慢慢的體內生長物質就會包覆住受傷部位,出血並產生血腫,但前十字韌帶損傷,膝關節內關節腔的血會滲到周圍,沒有血腫也不會癒合,所以一定要手術才能治好。
目前手術治療包括物理性增強與生物性增強。傳統韌帶修補或重建手術對病人來說主要是物理性增強的治療,生物性增強就是自體血小板注射(Platelet-Rich Plasma, PRP),或再生醫學中運用自體脂肪膠質幹細胞治療(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SVF)。
但治療的結果往往和病人的配合度相關,經過手術可以保護受傷膝關節內的十字韌帶,但周遭肌肉也會因受傷而萎縮沒力,因此治療成功的關鍵不只是一個成功骨科手術,還包括運動員術後自我保護、與後續持續的增能復健增強肌力。
術後正確復健 可回復九成肌力
十字韌帶受傷的病人要有全方位治療的觀念,包括術前準備及術後須掌握全面性的照護,以及手術後的復健。手術再怎麼成功,也只佔治療歷程的1/3,接下來的急性期的保護與後期亞急性期的增能復健各佔1/3,三者都各有其舉足輕重的地位,不是一個成功的手術就能保證可以治好病。
在醫院急性期的復健,可增加受傷的前十字韌帶活動度與穩定度,透過Biodex System等速肌力儀測試,可了解病人的復原進度。以游先生為例,他在術後再配合復健科團隊的規劃積極復健訓練。手術後6個月透過等速肌力儀測試,右腳肌力恢復得與左腳一樣,肌力完全沒有流失,尤其是股四頭肌與腿後肌,過去只有職業級運動員有防護員隨時緊盯密集復健才會有如此效果,可見游先生在出院後慢性期增強式復健,是認真且持之以恆的努力配合。
游先生是在去年3月到我的門診,受傷的腳完全無法踩地,在診斷是前十字韌帶斷裂,且半月板內外側受傷,便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術後第一天麻藥退了,他就開始進行基本抬腿復健。出院後,游先生也找物理治療師規劃復健,但因當時膝蓋仍腫脹,只能從最簡單的瑜珈球訓練開始。
初期一周復健3次,到4月時才開始凹腳(被動掰開角度),但到6月間回診,他受傷的韌帶長好了,卻在檢測肌力時發現他的右腳肌肉明顯萎縮,為避免日後影響工作和生活,他更加努力復健,每天照3餐練,每次練半小時到40分鐘,果然3個月後再測試時,他的右腳肌力已回復到跟正常的左腳相同。
忍痛積極復健 訓練進步神速
以膝關節前十字韌帶損傷而言,術後的4星期內為第一階段,可進行踝關節運動、以及沿着床面做膝彎曲、直膝抬腿、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游先生非常積極,上網找資料,術後麻藥退了就開始抬腿,後續物理治療師也教他登階、瑜珈球、拱橋、平板支撐等運動,甚至上健身中心利用機器復健,也是訓練進步非常快的主要原因。
一向很喜歡運動的游先生一想到可能會因為不認真復健導致以後不能運動,就更堅強自己的意志,認真復健,目前基本跑跳都沒問題了,運動能力也恢復到八成,但還需要熟練膝蓋整體轉的動作,目標是要恢復到九成的運動能力,而且復健可增強肌力,避免以後運動再受傷。
游先生在開完刀後膝蓋是僵直的,也不能走路,得靠物理治療師凹腳協助,那是非常辛苦的,朋友還建議他吃止痛藥,雖然復健一直都是不舒服的,但因為工作上的外出需求,受傷也影響最愛的球類運動,只能他逼自己忍痛復健。
他的故事正可鼓勵跟他一樣膝蓋受傷的朋友,術後一定要跟着復健科團隊設計的復健課程積極復健,雖然過程很辛苦,但一定要勇敢的堅持下去,就能恢復到跟原來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