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見曹校長回覆拙文,並分享在任時協助新入職教師發展的經驗。然而有良心地面對一個不合理制度,並不會使制度變得合理;而只要多聽聽不同學校的前線合約教師的聲音和感受,怕且不合理的管理層仍多。誠然,在政府增撥資源之前,以撥款「吊命」是無奈之下的事實,惟最終的目標,仍是確立一個穩定健康的制度,似乎不宜褒揚不合理、以至容易使人誤以為支持此不合理制度成為常態。
0.3足夠解決現時問題
在這兩天討論當中未能釐清的是:是否沒有合約制就不能入行?答案可以是,可以不是。是,因為今日編制資源仍然嚴重不足;不是,因為只要資源增加,很多問題便獲得解決。曹校長文章指一些學校有十多名編制外教師,原因可以千百種,晚輩暫不在此討論個別例子,姑以整體數字討論。
根據教育局回覆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文件,截至15/16學年,全香港資助中、小學,包括以現金津貼聘用、以及填補常額教席空缺的合約教師共有4,170人。現時增加0.1編制,政府估計可增加2,350個教席。假如增加0.3,如簡單按0.1乘以3計算,便已有7,050人。當然認真計算之下數字必定不同,但必定已能吸納現時的合約教師和教學助理有餘。
不要讓這十餘年合約制的惡習,使不合理的制度成為合理。只要編制增加,學校需要優秀人才,仍可依舊有程序,以資助則例列明兩年使用期考慮,學校仍可選賢任能。至於有關直資或私校,牽涉不少教育理念上的討論,姑且不在此討論。惟資助學校,應根據資助則例行事。如資源許可,不宜再發展無必要的合約制度,應提供良好工作條件及環境給老師,才能改善教育質素。
不能把不合理變成常態
有良心地應付不合理,不代表就是合理。現在會否有學校拒絕撥款,不聘合約老師,堅持只有常額教師進行教學?我也只能說似乎是沒有的,因為現實就是編制資源不足。亦因此解決方法應該是增加資源,而不是想方設法延續合約制,把不合理變成常態。假如不自覺地合理化了合約制,破壞了原有穩定的人手體制,則代價必然更大,已在前文分析,在此不贅。
「新畢業者望門興嘆,常額教師捱壞身子」,正正是編制資源不足的結果,繼續以現行資源運作,新畢業者即使入行,亦可能面對長年難以轉常額的局面。學校長期運用現金津貼請人,或只能提供低薪以將其他金錢用於購買教材或服務、或只能不斷按薪級表提高合約教師薪津而削減其他服務開支。以此邏輯,就如政府逼迫校長要麼剝削員工換取配套資源、要麼做良心僱主卻減少配套,我們要置校長於此不義的兩難嗎?
增加教師、重新調整不同教師的教學節數和工作安排,使老師能各展所長、各施其職。擅長教學的老師可多教課、擅長輔導的老師可減少節數增強個別輔導、擅長安排活動的老師也可多抽空安排各種體驗給學生,如此安排,不是一件美事嗎?
進入21世紀教改至今,面對今日複雜的教育環境、對新學與教方法的追求、家長和社會對教師的期望,也需考慮教師的健康、學生的利益、更優質的學與教環境,政府不能避免要繼續增加資源。其實晚輩與曹校長的看法並無根本矛盾,曹校長思索現今資源下的空間、晚輩則思考編制進一步的擴展。健康的教育環境下,人手安排需要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在出現合約制之前的歲月,也是有人退休、有人轉職、有人新入行,我們需尋找的是新的平衡點、合理的新陳代謝,而不是使年輕教師陷入長期的迷茫和苦惱當中。
是次增加0.1編制,教育局楊潤雄局長便在接受訪問時回應,增加編制、改善教師的穩定性,是當下需要處理的問題。希望曹校長一同努力爭取改善教育環境,亦希望特區政府看見教育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