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初中會必讀中史。評論方面沒有驚喜,嘲諷的繼續嘲諷,但也做不了大文章。畢竟去年底已經有不少討論了。
讀中史是正當事,如果想用來加深青年人對中國的感情,那是有用的,如果想因此令青年人擁護政府,那就緣木求魚了。
所以,要像施政報告所言,以中史「培養國家觀念」,那就看是什麼國家觀念了。事實上,施政報告第132段「認識中國歷史、中華文化及國情」混合了許多東西:「讓學生認識自己國家歷史、文化、經濟、科技、政治體制和法律等各方面的發展,培養他們的國家觀念,是學校教育應有之責。教育局會在2018/19學年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並在目前的課程基礎上,持續增潤課程內容,推動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現正就課程的修訂再次諮詢業界。同時,教育局會繼續採取多元化策略,包括強化《基本法》教育、舉辦更多校長及教師專業培訓、發展教學資源、豐富師生內地交流及學習活動、以及鼓勵姊妹學校加強交流合作等,以促進師生全方位認識國情,欣賞及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
誤了中史 誤了現實
因應國家的發展策略,教育局會優化內地交流計劃,讓更多師生藉實地考察『一帶一路』沿線省市、大灣區發展,以及創新科技企業等,理解相關發展策略為香港帶來的機遇和拓寬視野。期望學生能藉着學習中國歷史和有意義的活動,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成為有識見、富責任感、具國家觀念的公民,對國家及社會作出貢獻。」
這一段裏有中史、有《基本法》、有內地交流團,甚至有具體的一帶一路、大灣區。有幾多是跟中史教育的作用相關的呢?
歷史的研究對象,是過去的事,把中史教育與現實混在一起,誤了中史,也誤了現實。
不過,讀中史最少對中國的過去多知道一點,絕不是壞事。近些年很多誣蔑中國歷史的講法,甚囂塵上,看得人生氣。評論者把中國史書說得一文不值,無視中國史官有他們的傳統誡條,連文天祥就義前寫的《正氣歌》,也歌頌「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故意無視,是居心叵測;因為無知而無視,並且附和居心叵測的說法,那就是被人洗了腦。
這些誣蔑之風竟致台灣出版社出版日本右翼團體寫的中國歷史,還在宣傳語句說這才是真的中國歷史。面對這些情況,香港的中國歷史學者不出來澄清,是一種集體失職。最近看美國歷史家黎蝸藤駁羅永生談孫中山、談近代中國史,甚好。
在此亂講中史的時代,如果讀一點中國歷史,可以提升一下對中國歷史評論的辨識水平,也算是一點意義吧。不過,課時有限,教材篇幅亦有限,現在出書為了聳人耳目,最愛宣傳說這是教科書沒有教你的XXX。教材總不能包羅萬有,所以這些宣傳話永遠正確。以初中生的年紀,更難以要求教材去到辨識的深層次,所以這一小點點意義,也就如杯水車薪了。
或許最大的意義,是增加了中史老師的需求,令到大學讀中史不至成為票房毒藥。不過,大家說初中只有一成多的學校沒有獨立開設中史科,因此,這增加中史票房價值的願望,恐怕也是渺小以至虛無的。
原刊於橙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