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假期前,跟大家討論過聯儲局平均通脹目標的疑惑:聯儲局在2020年更新其政策指引,其中有關通脹目標部分改成”inflation that averages 2 percent over time”,亦即通脹一段時間太低,後來就要靠超標一段日子補救。指引原文沒有用例子說明,若情況相反,通脹像現在大幅超標,為保持平均2%目標,聯儲局會否讓通脹低於目標,藉以拉低平均數?
目標不適用於所有情況
這份指引既以公眾為對象,據常人閱讀理解,無論是先高後低,先低後高,平均數計法還是一樣,為彌補近期通脹太高的「錯誤」,聯儲局應收緊令通脹偏低去「改過」。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早前矢口否認,堅持當局不會補救,看來就跟指引有所衝突了。為他的說法感到奇怪的,當然不止本欄,不少行內專家都提出類似質疑。為聯儲局辯護的,當然也大有人在,他們不約而同都提出以下「根據」。
所指的指引(正式名稱是Statement on Longer-Run Goals and Monetary Policy Strategy),更新版在2020年8月由公開市場委員會一致通過,數月後,當時聯儲局副主席Richard Clarida在某智庫舉辦活動中發表題為”The Federal Reserve’s New Framework: Context and Consequences”演說,以逾3000字詳細解說,引經據典,追溯學術源頭,拆解技術枝節。
其中一段清楚提到:”The new framework is asymmetric……the goal of monetary policy after lifting off from the ELB is to return inflation to its 2 percent longer-run goal, but not to push inflation below 2 percent”,跟鮑威爾回應一致,即平均目標只適用於先低後高,沒有先高後低這回事。
這是否代表鮑威爾說法有「根據」,沒有違反聯儲局不夠兩年前通過的指引?我認為「根據」根本無關宏旨,只是穿鑿附會而已。第一,聯儲局官員不論職位高低,對外發表演說或分享學術成果,總要加一句「不代表聯儲局立場」之類澄清字句,以免誤會。
溝通問題只會層出不窮
Clarida演說也不例外:”the views expressed are my own and do not necessarily express the views of other Federal Reserve Board members or FOMC participants”,既然只是學者出身的副主席個人解讀,就不能視之為聯儲局政策的「官方注釋」。
第二,聯儲局指引是面對社會大眾文件,任何重要資訊,早已包括在文件內,原文對平均通脹解讀若容易令人誤會,應及早澄清或修改,而不是靠局外人在大量公開演說中像考古發掘似的尋根究底。理解貨幣政策不是詮釋經文典籍,不用這樣翻箱倒櫃的。
聯儲局通脹目標之謎,仍未能解開。當聯儲局目標愈見複雜(如通脹不同計法),當聯儲局要顧及的範圍愈見廣泛(如氣候變化),這類溝通問題只會不斷發生,輕則引起少數人的疑惑,重則為市場帶來信息混亂。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