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內容」(intelligent content)並非針對如何撰寫文章或選擇圖片,而是創造、管理及傳播內容時的優化策略。策略為我們以更聰明的方法,以更少的費用、時間,創造可以跨越多個媒體傳播,而且效果更長久的內容。
要令內容「聰明」,就要留意它是否具備以下四大特徵:(1)可搜尋性(discoverability);(2)可重用性(reusability);(3)可配置性(reconfi-gurability);及(4)可適應性(adaptability)。以下分別解構及探索這四大特徵,讓你的內容能夠在激烈的營銷競爭中突圍而出!
(1)內容可搜尋性
內容可搜尋性是指透過網絡尋找內容的容易程度。內容的可搜尋性愈高,你就能愈容易在網絡搜尋到該項內容,反之亦然。試想像你製作了一個世上最棒的音樂網站,它有互動式的介面,各式各樣媒體和實用資料、一系列完整的曲譜等。
你以為可以一勞永逸,坐下來等音樂迷湧入你的網站?當你嘗試透過網絡搜尋自己的網站時,得到過千個搜尋結果,但你的網站卻不在列表的前10名,甚至連頭100名也排不進去,這將會是一件何等痛苦的事情?!
為何例子中的網站的可搜尋性這麼低?關鍵在於電腦能否辨認內容的數據。要讓電腦準確辨認內容,向有需求的搜尋者提供適當的內容,這就涉及我們上回提及過的元數據(metadata)。元數據為內容加上關鍵字的標籤(tag),讓電腦容易解讀。
內容元數據關鍵字標籤愈多,網絡搜尋的排名就會提高,或者在更多相關關鍵字搜尋中出現。內容被搜尋的可能性提高,縮短搜尋時間,並優化了搜尋體驗。
(2)內容可重用性
內容可重用性是指,同一個內容項目在不同地方被轉載。上回我曾經提及「結構豐富」的內容,包含多個部分,清晰整合多個資訊元素。只要內容結構豐富,就能被系統準確分析當中的資訊,將適當的內容部分轉載到其他平台。
例如一個電影資料庫網站,為不同電影開設個別網站分頁,當中包含電影的名字、導演姓名、電影類型、發布日期和製片商等資料。這些內容都被分拆為不同的資訊項目類型,並匯入系統的元數據當中。
假若網站想為 A導演開設個別網站分頁,並列出他曾參與過的電影,系統只需尋找含有 A導演資訊項目的電影分頁,就自動分析出 A導演的參與電影列表。由此路進,無論是針對電影類型、製片商或製作年代等分頁,系統都能夠透過分析資訊項目類型,將內容重用轉載。
內容項目分拆為不同的資訊項目類型愈多,內容重用性就愈高,可以便於將內容歸類、重用轉載。就以上例子而言,由於系統能自動化重用內容,大大減卻內容提供者編輯內容的時間和轉載的準確性。當要更新項目時,只要修改源頭內容項目,就可被系統同時更新所有被轉載的內容項目,內容管理就變得更加方便。
(3)內容可重配置性
內容可重配置性與內容重用性相似,透過將不同內容項目模式化(modularity),系統可以根據這個標準,將多個內容項目重新配置和排序。例如,我們平日瀏覽的新聞網站都會將不同新聞分為政治、財經、娛樂、休閒等版面。由於這些新聞都被記錄了日期,只要在政治版面中,將新聞按日期排序,就可以得出尋找最新的政治新聞。
在以上的例子中,版面和日期都是內容項目的模版。為一組內容項目加入不同標準,方便受眾尋找他們需要的內容。此外,是否可在不同的平台,如互聯網、桌上及平板電腦、手機系統等,以良好的介面觀看同樣的內容,亦屬「重配置性」考慮的層面。
(4)內容可適應性
最後內容可適應性是指內容項目根據不同受眾、接收平台、地點、時間等因素自動作出修改,優化受眾收看內容的體驗。以網絡搜索為例,假若一個搖滾樂迷在網上搜索「音樂會影片」,由於他有不少搖滾音樂網站的瀏覽記錄,系統的搜索結果就會有很多熱情奔放的搖滾音樂會影片;相反,假若一位古典音樂迷同樣搜索「音樂會影片」幾個字,系統的搜索結果就可能會顯示出嚴肅的古典音樂會影片。
同一個搜尋關鍵字,系統自動根據受眾的特性,分析出截然不同的搜尋結果內容,將內容體驗個人化,體現出內容可修改性的威力!
「聰明內容」:內容提供者和受眾均受益
總結以上所述,在元數據和結構化的基礎之上,「聰明內容」將可被電腦系統自動分析,對內容提供者而言,「聰明內容」編輯和品質管理的成本可以就此降低;對受眾來說,「聰明內容」降低了搜索內容項目的時間,令他們接受內容項目體驗變得更加個人化,更增加內容的可控性。
「聰明內容」讓內容的可能性發揮到極致,無論是內容的提供者均能受益。要達成「聰明內容」,是有軟件輔助,在編寫程式時也需要一些標準化的寫法,有關技術部分,筆者在此略去;讀者可請教一些資訊科技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