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開大學(下稱公大)自創校30年來,教學課程與時並進,屢創教育先河。面對人才競爭日益激烈,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鄺志良教授提出學院的應對方針,結合專業、多元、學術三大範疇,致力透過研究提升教學,為學生未來就業及升學奠下強而有力的基礎。
跨學科緊密合作 成就矚目
鄺志良教授表示:「學院集合語文翻譯、創意藝術、社會科學三大範疇於一身,跨學科合作為其獨特之處。現時學院三大學系共有13個面授本科課程(尚未包括兩個跨學院課程)及10個面授研究生課程,逾2800位學生及105名全職人員,是公大第二大學院。透過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這些課程能培訓學生建立多元思維及創作能力。例如創意藝術學系的學生,不但懂得電影製作,還需融入文學科、創意寫作及社會科學等背景,才能製作出一部成功的電影。」
在學院師生的不懈努力下,公大學生的作品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同,例如動畫及視覺特效課程的學生兩度入圍角逐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包括探討香港同志運動的《暗房夜空》以及港人回憶與文化身份認同的《一毛所有》,前者更成功奪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創意藝術學系主任暨副教授梁慕靈博士表示,這些課程除了讓學生懂得藝術創作,更注重培育他們關心社會及人文關懷之心,例如關注同性戀、香港前途、少數族裔的生活狀況等等社會議題。這是獲獎同學優勝之處,同時亦反映跨學科教學的成功。
發展專業技能 新科技教學助闖就業之路
鄺志良教授認為:「公大十分重視學生的專業訓練,亦希望確保同學所學能應用至未來工作之上。除了教授理論知識、培育同學的軟技能,在『硬件』方面,學校亦不斷更新教學器材,購入先進的軟件程式,我們的工作室甚至可媲美坊間大型媒體創作公司,使學生能提早適應社會上的工作模式。」
隨着數碼化高速發展,社會科學系陸續引入VR(虛擬實境)及AI(人工智能)等技術幫助學生切身體驗教學案例,例如製作有關老人起居生活和犯罪行為的VR影片,作為教學工具。以高齡社會與服務研究課程為例,學生在VR Cave裏戴上VR眼鏡,能切身感受長者腳步蹣跚的處境,以補足教學難以口述之處。社會科學系主任暨副教授吳志文博士表示:「社會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整個社會就是我們的實驗室,所以我們把社會情境套用到課室中,突破傳統教學限制。未來我們會繼續製作更多VR影片供同學學習。」
翻譯課程方面,學院投放逾百多萬開設語言實驗室(Language Lab),購入先進的軟件程式及儀器,訓練同學即時傳譯的能力,落實應用範疇,提升學生未來就業優勢。
多元教學 擴闊全球化眼界
除了課堂學習,多元學習體驗融入教學理論是公大課程的獨特之處。院長鄺志良教授表示,學院的目標是提供每位學生四年學習生涯內參加至少兩次海外交流(包括亞洲區及非亞洲區國家)的機會,一次為海外的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以及一次實習。不論同學希望豐富自己的工作經驗、參與社區服務還是繼續升學,甚至到海外留學,公大都會提供機會讓同學好好裝備自己。
人文學科、語言與翻譯系主任暨副教授陳潔儀博士提到,有別於以往局限於書本上的學習,公大鼓勵同學「走出去」,多實踐。例如連續兩年開辦羅馬尼亞的交流團(Study Tour),讓學生了解「一帶一路」的國家發展方向。學院同時安排學生參與羅馬尼亞藝術展的義工服務和當地的研討會,讓他們深入體會當地文化。公大將繼續開拓更多文化藝術交流的機會,例如來年準備舉辦杭州烏鎮水鄉的交流團,學生可從中比較中、港及其他地方表演藝術的差異。
社會科學系也會舉辦海外交流團,例如讓學生到外國的監獄參觀,比較香港與外國如何用不同方法協助罪犯更新,藉此深入探討各地的公共政策。
為鼓勵學生開闊眼界,學院挑選了全球最頂尖20間學府的Summer School,鼓勵學生報讀,例如劍橋、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等等,並向成功報讀的學生提供資助。今年共有7位社會科學系學生成功報讀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藉此體會到海外著名學府學習的經歷,開闊自身眼界。
公大社會科學系學生參加服務學習計劃,藉此應用在課堂學習的知識,透過服務反思社會需要和為將來工作裝備自己。
透過研究 創造知識新領域
鄺志良教授強調,大學除了通過教學傳授知識外,還需要創造知識。故此人文社會科學院一直致力進行大量的學術研究工作,旨在透過研究提升教學。公大獲研資局撥款逾500萬成立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Public and Social Policy Research Centre),集中探討房屋及人口老化問題,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達到12個。
鄺志良教授續說:「香港各間大學的學術研究雖多,但專門研究本土的項目相對較少,學院希望透過一系列本土的課題研究加強學生對社區的參與(Community Engagement),以及提高對香港本土議題的關注(Hong Kong Engagement)。」嶄新且貼近社會的研究專題,例子包括研究父母幫助子女置業對自己的退休生活有何影響;檢討香港推行逆按揭,以及參考外國所實行相應的政策;編製公屋住戶透過白表購買居屋的樓價參考指數;以及與坊間的機構合作研究如何輔導精神病患或智力有問題的兒童適應父母離世後的生活。
創意藝術學系也有不少與香港有關的研究項目。梁慕靈博士提到,以現時愈趨流行的研究課題──博物館學(Museum Studies)為例,今日的博物館不單單是展示藏品,更強調參觀者的創意體驗及參觀經驗。其中一個項目是比較香港、台灣、中國和日本的博物館及文化機構的參觀體驗、展示技巧,以及數碼科技應用等範疇,學院並出版了一些相關研究書籍。梁慕靈博士表示,香港的博物館非常支持此項研究,例如香港藝術館、香港藝術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亦曾接受訪問和提供資料,協助研究博物館展示藏品的新方法。
革新課程 提升教學質素
未來學院的課程會持續革新,鄺志良教授表示,例如「經濟學」將更新為「應用經濟及公共政策」(Applied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並將於2020年推出,以配合社會需要。學院會繼續加強學生參與社會研究課題的安排,使他們有切實的工作及研究經驗;碩士課程方面,學院計劃開辦嶄新的「創意寫作文學碩士課程」,讓學生在文字寫作外,結合動畫、電影、廣告及視覺藝術四個範疇,從而學習以新媒體的思維方式創作,以符合新時代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