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建築師的魔術棒一揮,大大小小建築物為城市創造獨有面貌。40多年來,香港著名建築師呂元祥也為香港「變」出不同建築物,如銅鑼灣時代廣場改造、山頂凌霄閣翻新、香港迪士尼樂園酒店、亞洲國際博覽館等項目都出自他的手筆。
「建築物最能反映社會和時代面貌。」呂元祥指,香港從小漁村,經歷工業發展,再變成今天的國際金融中心,從他建築事務所放眼眺望,許多地標性建築都是銀行總部或商業樓宇。他強調,人是建築之本,因此建築設計應符合當地文化、配合當地人生活,達到客戶目標,又切合環保,「只要用家用得開心,就是一個好的建築設計。」
得意難忘之作
1990年,位於坎培拉的中國駐澳洲大使館正式落成,那是呂元祥的得意之作,也是他最難忘的建築項目。作為在澳洲長大的中國人,呂元祥對兩地文化有深刻體會和情意結,而80、90年代,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早期階段,資源十分有限,能以華裔建築師身分回到澳洲,為中國大使館在當地設計富中國北方傳統風格的建築物,他深感榮幸。五座屋頂及中國園林式的中央庭院等設計皆成功體現中、澳兩國政府要求的傳統建築風格,至今大使館在當地仍是一座相當富特色的建築物。
子承父業延續建築夢
懷抱對建築的熱誠,呂元祥成功建立事業,並躋身為世界知名建築師。但他笑言,從沒刻意栽培兒子成為接班人,反而曾勸他不要踏上建築路。「因為建築師是辛苦的工作。」他回想,其事務所成立初期只聘請2至3名員工,他更經常處於日間尋找生意機會,晚上回家埋首設計的生活模式。
雖然呂元祥沒有刻意培育兒子成為接班人,但呂慶耀在耳濡目染下也體驗到建築的力量,近年逐步接棒呂元祥於1976年創辦的事務所。呂慶耀自小就坐在父親跟前,看着樓宇模型、聽着圖則講解,周末又會跟隨呂元祥往地盤跑,使他對建築的興趣漸生,大學時決意修讀建築設計。兩代建築師共同目標:透過建築設計為人們帶來更好生活。
呂慶耀說:「建築跟生活關係密切,能影響整個社區、城市,甚至國家。好的建築能創造優質的生活環境,這份使命感令建築行業尤其吸引。「對他來說,建築物是真實而貼近生活,而且影響不只一代人。
連接社區創更大效益
香港土地資源稀缺,令建築工程需要兼顧更多細節。呂慶耀認為,正因土地資源珍貴,更應妥善運用,讓建築物連接社區,創造「1+1=3」的效益。
位於西九龍文化區即將開幕的戲曲中心是呂慶耀至今最深刻的建築項目,「這是一座極具意義的建築,一方面宣揚香港獨特的藝術文化;另一方面也是西九龍文化區第一座正式落成的藝術表演場地。「一如公司其他的設計項目,他期望無論是愛戲的還是不愛看戲的,戲曲中心都會是令人樂於流連的空間。
觀察入微和融會貫通都是從事建築設計的不二法門。呂慶耀舉例,如位於灣仔北華潤大廈門外的公園本來是傳統的中國圍牆式公園,路人經過泰半「過門不入」,事務所在進行翻新工程時,將之改為開放式,讓人更加樂於入內流連;而位於啟德的煥然壹居是市建局首個資助房屋項目,事務所在設計時套用唐樓天台概念,將三幢樓宇的高層天台「打通」,形成平台公園,利用有限空間創造更廣闊的休憩環境。
如上述兩個例子,可見呂慶耀特別注重公共空間的概念,透過別開生面的方法突破既有限制,挖掘更多建築設計的價值。「高密度基本是建築的潛規則,但運用設計可作出改變、改善,讓不同人在公共空間 交流接觸。」
寄語建築「新丁」要踏實
每個社區、城市的土地、環境各有特性,當中的建築物與生活其中的人更是息息相關,兩者如何有機結合絕對是挑戰,那麼建築師生力軍又應具備哪些條件?呂元祥斬釘截鐵說:「必須十分踏實。」他坦言,建築物往往影響幾代人的生活,建築師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也要有體察用家需要之心,還有很強的責任心,才能築起為人設計的建築物,而非為個人名聲設計的建築物。在旁的呂慶耀亦表贊同,建築師不宜過於自我,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尤其重要,特別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建築師應多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致力令社會更加諧美好。
原刊於香港中華總商會月刊《商薈》,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