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融時報》首席外交評論員拉赫曼(Gideon Rachman)在新書中描繪西方沒落與亞洲崛起的故事並不新穎,但用東化(Easternization)概念來統攝21世紀國際政治的大趨勢,還頗具創意。
他認為從20到21世紀全球版圖最根本的變化,就是國際政治與經濟的重心不斷向東移,也就是向亞洲,特別是向東亞移動。他對亞洲日益上升的經濟實力深具信心,東亞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世界貿易的最重要源頭,而中國必然成為亞洲的龍頭。
在這個大趨勢下,中日韓三國關係,以及中印關係,將成為國際政治的主軸,就像歐洲曾經是十九世紀國際政治最重要的舞台一樣。
拉赫曼這十幾年來,不斷穿梭在歐洲、亞洲與美洲的首都與大都會,交談對象非常全面:從政府領袖、企業執行長、大學校長、風險投資人、智庫負責人、高科技創業家,到基辛格與奈伊這些最頂尖的戰略思想家。書中不斷轉換場景,並配合章節主題牽引出他與關鍵決策者與思想家的對話,讓原本生冷的主軸故事,頓時鮮活起來。
他這本書完稿於特朗普當選前,不過他已洞察到美國面臨的各種社會與經濟難題,也預見民粹運動興起與國內政治糾葛,將限制美國回應世界格局變化的能力。
東化真的存在嗎?
他的分析觀點也引發兩個疑問。第一,他可能低估了亞洲的思想、文化與制度在21世紀的影響力。東化是西化的對應詞。西化原來的意涵是西方的思想、文化與制度的擴散,而他僅僅將東化的意涵,局限在經濟和政治權力重心移轉的範圍裏。
第二,他不能確定東化是不是中國追求的目標,他衷心希望中國能開創出全新的制度,並把眼光投向遠方,引領全世界走向光明。
其實,亞洲國家對於當前全球治理機制的缺失,有深刻的體認,所以不需要將東化視為一種西方國家無可奈何必須面對的大趨勢,東化也可能是一個充滿機遇的世界新秩序湧現過程。
在告別西方主導世界的同時,人類也可能迎接一個更公正的全球秩序之來臨,更符合對等與互惠原則,更尊重文化與宗教多元性,更能兼顧地球上絕大多數群體的永續發展需要。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