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放榜,各大媒體紛紛「追星」;而內地高考已進入錄取階段,學生、家長、學校及招生高校各有各的忙碌。留意內地高考及其錄取過程,我們發現內地高考從形式到內容,都正在改變。這些改變可能會影響到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架構,我們試圖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內地的高考制度
第一,內地的高考完全為了高等院校選拔新生。每個大學不同的專業招生都是分數優先。新高考改革至今,大部分省市都採取「3+1+2」,即語文、數學及英語為必考科,另外每個考生要在物理或歷史中選定一科,其餘兩個科目考生可以任意選取。
由於每個省份(直轄市)對高考成績相對區隔而不作等值,每年高考分數公布後,各省市考試院都會公布物理組及歷史組的「一分一段表」,考生可以根據本人在選定組別中的排名,並參考各大學各專業歷年的招生分數選定報考志願。各省市考試院根據「分數優先,遵循志願,一次投檔」的原則依次錄取。從上可以看出,考生在填報的專業中待錄取考生的分數排名就極端重要。在邊緣分數附近,一分差距可決成敗。
第二,考試分數存在誤差。一分甚至幾分的差距不能斷定考生的能力有顯著的區別。而考試分數的誤差可能隨分數的分值不同而不同。不同的考試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在某些分數段上使誤差較小而在其他分數段上的誤差放鬆控制。簡單而言,如果學生A總得分是487分,學生B總得分是485分,而考試本身的分數誤差在這個分數段上是大約3分,他們2分的成績差距其實在誤差範圍以內,不能認為學生A和學生B的能力有顯著差異。
至此,我們大概能夠理解為什麼今年的內地高考普遍的反應是比較難。比如今年的數學科卷一,難度被稱為「史上第二難」。數學總分為150分,有位高中數學老教師做了一下,聲稱自己沒有120分!網上的普遍理解是認為難度提高了不影響考生的分數排名。
這種理解不完全準確。我們的理解是,數學科的難度提高對考試分數的誤差在高分數段上的誤差控制有正面作用。從區分度的角度,難度的提高能拉開高分數段考生之間的分數差距,減小誤差的影響,有利於甄別「頭部」考生的實際能力。
香港文憑試制度
至於香港DSE考試,每個等級都有設定的標準。從2012年首屆文憑試開始,它評定考生的等級時都是採用標準參照成績報告的架構。因此年與年之間的成績是可比的。但同時文憑試的成績又是本地甚至國際上大學收生的主要依據。
大家熟知的JUPAS,就是根據文憑試的成績以及考生的志願,作出本地大學錄取新生的建議,供大學作最後決定。同時,對最高等級5級,考評局公布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評級程序與標準參照成績匯報》中又規定:
在第5級的考生中,成績最優異的可獲評為5**級;成績次佳的可獲評為5*級;其餘的則評為5級。
這裏有兩個重點。第一,從標準參照角度來看,第5級為最高等級。5**級、5*級與5級都有相同的等級描述。第二,5**級、5*級與5級的劃分採用的不是標準參照,而是常模參照(俗稱「拉曲線」)。翻查考評局歷年公布的數據,在核心科目中,5**級在標準參照第5級的考生中約佔10%,5*級的考生中約佔40%,其餘的約50%公布為5級。
為什麼要有這樣的混合等級評定?很明顯,5**、5*與5級的引入是為了本地大學收生的便利。特別是一些「神科」如醫學、法律等,僅有標準參照的等級還無法細分考生的梯次,混合等級評定則作為標準參照的一種補充,去回應本港大學收生的需求。
為進一步簡化收生程序,同時使社會各持份者更清晰地了解各科的收生門檻,各大學普遍採用一種類似於總分的形式來說明收生要求。本港大學對各個等級的換算分數,4級及以下是相同的,級數就是分數。可是在5級及以上,卻有明顯的不同。下表中特別突出是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理工大學及科技大學,5**的換算分數,比4級對應的分數多超過一倍!
這幾所大學為什麼要這樣做呢?背後的邏輯是盡量使學科的「尖子」跑出。也就是說,考生獲得的5**愈多,分數排隊的優勢就愈顯著!
可以說這應該不是考評局在設計等級評定系統時的本意,而在DSE實施的早期,這種「拉闊」效應也沒有這樣人為地強調。但如今大學之間對優質生源的爭奪愈趨激烈,對「尖子」重酬的措施也愈來愈多。上述計分方法只是其中之一。
這種「拉闊」的做法其實與內地的提高考試難度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內地高考的發展趨勢及其與香港新高中文憑考試的聯動竟在於此!
但是必須指出,這種「拉闊」的做法實際上改變及拉大了等級的誤差,特別是拉大了常模參照下5**及5*等級的誤差。如果這種「拉闊」的做法成為一種常態,香港考評局可能不得不如同內地高考一樣,在必修科目中增加一些較難的題目從而增大這些科目考試的難度,達到對等級在5級以上的分數段的誤差,作出進一步控制的目的,從而保證考試的科學性和精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