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說五十八:兌卦
《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六畫的兌卦由兩個三畫的兌卦組成,上下卦都是「兌」,「兌」為澤。依上下卦都相同的稱呼方法的成例,因此稱「兌為澤」。
「兌」,粵音「對」。現常用義有兌換、兌開水兩種。作為卦名,亦音「對」。「兌」的甲骨文寫成 ,象人而強調口部,表示人在說話,上面的「八」形表示說出的聲氣。本義是說話,後來分化成「說」字。另一個說法是「㕣」象人笑時口兩旁有紋理之形,表示喜悅,後來分化成「悅」字。這兩個解釋,都出現在《易》傳中。《彖傳》曰:「兌,說也。……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彖傳》這段話把「兌」解作「遊說」的「說」(粵音稅)字。在人民勞動之前,先說服他們,他們可以忘記辛勞;要他們冒險時,先說服他們,他們可以忘記生死。最後兩句,孔穎達解釋說:「施說於人,所致如此,豈非說義之大,能使民勸勉矣哉!」孔穎達句子中所用「勸勉」一詞,不宜用現代「勸導勉勵」的解釋。《管子‧立政》說:「勸勉百姓,使力作毋偷。」《禮記‧表記》說:「安肆曰偷」,「偷」就是「偷懶」的意思。孔穎達所說的「使民勸勉」,是使人「努力工作,不會偷懶」的意思。用現代的術語來說,《彖傳》所謂「兌,說也」,就是精神動員的意思。
後世的易學家,則多以「悅」字來解釋「兌」。孔穎達釋《彖傳》辭「兌,亨」句,說「澤以潤生萬物,所以萬物皆說。施於人事,猶人君以恩惠養民,民無不說也。惠施民說,所以為亨。」這段文字中三個「說」字,都作「悅」字用,是「喜悅」的意思。朱熹說:「兌,說也。……喜之見乎外也。」又說:「兌,音悅……釋卦名義」,都是用「喜悅」來解釋「兌」。可見注易的人,有的以「兌」為「說」,有的以「兌」為「悅」。若從爻辭來看,六條爻辭,四條有「兌」字,都作「說話」解,因此可說,「兌」為「說」是本來的解釋,「兌」為「悅」,是後起的解釋。
這則《大象傳》辭解釋卦象,用了「麗澤」二字。「麗澤」,也是香港一所老牌中學的校名,這校的校訓是「自強不息」,校名和校訓,都出自「大象傳」辭。「麗」不是「美麗」的意思,而是「成對」的意思,本寫成「麗」,後又寫成「儷」。《小爾雅‧廣言》說「麗,兩也。」顏師古注《漢書‧揚雄傳》說:「麗,並駕也。」王弼注《易》,說「麗猶連也。」《大象傳》辭中的「麗澤」,就是「兩個沼澤相連」的意思,「兌」的基本象徵義是「澤」,「麗澤」和六畫的兌卦的卦象是完全吻合的。
「兩澤相連」會出「朋友講習」
「兩個沼澤相連」,為甚麼能會出「朋友講習」的義理呢?我們現在說朋友聚在一起閒聊,說是「吹水」,原本可能出自「吹牛」和「口水花四濺」的意思。朋友間閒聊,你的水吹到我這裏,我的水吹到你那裏,文雅一點看,是思想的交流,相互得益,大家是在「朋友講習」啊!「朋友講習」四字雖淺,但說起來卻有一番深意。孔穎達說:「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周易正義‧疏》)用現代的話說,「朋友」包括了同學,和志同道合的人。「講習」亦有所分別。陳夢雷說:「講者,資友講之,以究其理。習者,我自習之,以踐其事。」(《周易淺述》),俞琰說:「講者,講其所未明,講多則義理明矣。習者,習其所未熟,習久則踐履熟矣。」(《周易集說》)換句話說,「講」是道理的探究,「習」是道理的實踐。但為甚麼要「朋友講習」呢?楊萬里說:「天下之求益者,莫狹於晝思夜度,而莫廣於朋友講習。不觀『兌』之象乎?兩澤相麗,則水泉相益而不涸,二友相講,則義理相益而不窮,」(《誠齊易傳》)《論語》談到「思」與「學」的關係時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換成《大象傳》辭的字眼,可以改為「不如朋友講習也。」
再次回到兌卦卦名的意義上,兌卦卦名,有「說」義和「悅」義。「朋友講習」,當然與「說」的意思吻合。但「悅」呢?《論語》全書的第一篇第一章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友來一起「講習」,既悅且樂。要是沒有「朋友講習」又怎樣?「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學之不講,……是吾憂也。」(《論語‧述而》)兌卦的《大象傳》辭「朋友講習」,結合起《論語》所說,可說是兼及了「說」和「悅」兩方面的道理了。
談到「朋友講習」,順便討論兩個問題,一個是交哪些朋友,一個是朋友之間怎樣相處。
《論語》中有一句:「無友不如已者」(《論語‧學而》)。這句話可作不同解釋。驟看起來,第一,這話炫耀的味道十足:「我的朋友,(地位/財富/學識/人品)最低的也在我之上。」第二,這話十分功利:「不要和比不上自己的人做朋友。」這兩個解釋都不像孔子的話啊!第三個解釋便是:「無」字作「毋」字解,「如」字作「相似」解,這句話,就是說「不要和我不相似的人做朋友。」換句話說,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志同道合」是必須的,須知「水溝油」,是無法合得來。但「水溝水」,合是合起來了,但好嗎?這便涉及到「和」與「同」的問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和」與「同」是春秋時代兩個常用術語,詳見睽卦(第38 卦)的解說。「朋友講習」的時候,就要做到「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