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9月1日全國開學(雖然是星期日),晚上8:00全國的學生觀看CCTV1的《開學第一課》,內容基本上是勵志,例如奧運的得獎運動員,現場講的主要不只是得獎的歡愉,更多的篇幅是他們艱苦的鍛煉,又例如航天、登月,除了現場專家講解,更注重鼓勵學生有志氣。感人的例子很多,當年四川汶川地震被降傘兵救出的孩子,如今如願以償,當了降傘兵等等。
這個視頻,比較長,接近一小時20分鐘。完全是大電影的製作,連司儀都是目前很火的撒貝寧、龍洋。看得出,可以說是不惜工本。但是想一想全國中小學幼兒園的學生一起觀看,那是很了不起的一項大工程。那投資的回報,是無可估量的。
開學平台 遍及全國
內地的朋友介紹,現在全國推廣教育平台,也就是在網上根據課程每一個環節製作的視頻,供全國的學校使用。一般的視頻沒有《開學第一課》那麼長,通常是20分鐘,留下的時間供教師在課堂實體教學。可以想像,中國如此廣闊的幅員,各地的教學條件會有參差,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會有差異;有了這些視頻,學生就可以從熒光幕上看到最優秀的教學,但又不致使現場的實體教師袖手,而需要與學生做線下的消化、互動。
這裏面帶有許多中國特點。比如說,中國是一個大系統的運作,在教育也是集合全國的力量,充分顯示政府操作大系統的優勢。比如說,這體現着中國概念的「平等」,也就是保障輸入的平等,因此不惜某種程度的標準化,一刀切,叫作兜底。又比如說,平台是把全國最優秀教師的教學,最切合課程的各式材料,充分運用媒體的功能,讓每一名學生的視野,拓寬到全國甚至全世界。這些特點,在其他社會就行不通,也可以因為不同的文化而不會如此做。但這就是中國文化在此時此地的最佳體現。
運用平台,傳播視頻,本來不算是太尖端的科技,但在中國的現實,卻可以說是用得其所。殺雞,何必用牛刀?想一想,要使這些平台伸展到全國每一個角落,除了基建(全國網絡覆蓋率達到96%以上),這些平台的使用,還需要極其繁雜而遍布各地的技術支撐,也很不簡單。當然,在那些兜底的平台之上,各地各學校,也會有不同的做法;不妨礙各自的創新。
但是「教育數字化」的說法,又演化為把AI融入教育的呼喚;彷彿不用上AI,就是追不上時代。也難怪最近在國內外不同地方,都遇到同樣的問題:「AI來了,我們教師專業面對?」
筆者在數個幾百人的場合,問:「經常在使用ChatGPT的,請舉手!」有時候是寥寥可數幾隻手。「曾經用過一次ChatGPT的,請舉手!」也不過20來雙手。難免覺得,對許多人來說,AI仍然是一個神秘境界──道聽途說、人云亦云,因此抱有戒心,不敢就碰。結果,就愈發不敢碰。上面那條問題的提出,往往也反映了這種對不可測的恐懼。但也有其他的場合,幾乎全場舉手表示都在用生成式AI,可見差異可以很大。這裏面,有幾點值得討論。
第一、主僕關係。運用先進科技,是手段還是目的?理論的答案不會錯:肯定是手段。是工具!假如是工具,就沒有「如何面對」的問題。工具──用與不用,是「用者」的選擇。但又不一定,例如手機的出現,也是工具,卻逼着人們非用不可。一旦用起來,許多新的內容、新的溝通方式、導致了新的生活方式。這些變化,都是自流的,不可控的,凶吉難卜的。人們使用手機,甚或受手機的擺布,談不上當初採用的目的,順流而已。
處理手機 全球頭痛
運用於教育,人們的態度會很不一樣,因為總有為下一代着想的最終目的,覺得應該是可控的而不是自流的,應該是趨吉避凶的。於是有了運用「目的」的問題。就拿手機來說,如何處理中小學生的手機,可以說是全球學校和家長的一個頭痛問題,各師各法。手機這個手段不可控,引起的結果不可知,但卻是普遍使用的工具。學校和家長,就處於這樣的矛盾之中。
在教育而言,種種先進的科技,肯定會帶來學習形態的變化,連帶學校概念與教師角色的變化。但是這些變化,不一定會帶來先進的教育。先進的教育,不是由科技本身引發的。事實證明,不少科技工作者,他們研發教育軟件的時候,對於這些軟件的教育價值,沒有研究;對於它們模擬的教學方法、教育方式,也未必知道是否陳舊。
因此,筆者認為,必須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先進的科技才能促進教育的發展。純粹的先進科技,不會帶來先進的教育理念。不能指望工具帶領目的。
第二、釋放學生。教育的領域浩如煙海,怎樣才算先進的教育理念?千頭萬緒,筆者認為,關鍵的一條,「把學習還給學生」。最起碼的,讓學生喜愛學習,不討厭學校生活。進一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程度學習,看過許多實例,AI可以讓學生有多種選擇;也就是個別化學習,讓他們「擁有」自己的學習。再進一步,給學生空間,讓學生在自己選擇的領域裏自由探索;AI給了學生前所未有的天地。另一種說法,這是讓學生的「能動性」(Agency)得以發揮。這是因為時代需要能動的個人,才能在變幻莫測的社會中得以發展。
第三、工具利弊。凡是工具,往往是兩刃刀。殺豬的刀,也可以殺人。關鍵是運用科技的人。生成式AI也不例外。現在各社會叢生的金錢詐騙,媒體上瀰漫的虛假訊息,都是先進的科技才能做到的,但都是人為的。積極地使用先進科技,同時積極地與它負面的應用博弈,也許是難以避免的事。不能祈求有一天,我們可以享用非常「清潔」的先進科技;也不可期望有一種科技可以避免對人類的禍害。科技的利與弊,在於運用科技的人。今天科技所引起的負面影響,哪一樣不是出於敗壞的道德?如果不積極運用先進科技,剩下的就只有科技的壞影響。因此,面臨不斷向前發展的科技,唯一的積極態度就是大膽嘗試,推廣積極的使用。
能動學習 還給學生
也就是說,要明白和掌握先進科技與教育的關係,就需要接觸這些新科技,而接觸這些新科技,幾乎沒有障礙。不像前幾年的「大數據」、「區塊鏈」、「元宇宙」,只有少數人可以明白。新的生成式AI,幾乎人人可以唾手可得。需要解決的,不是硬件,不是資金,而是教師的嘗試。還沒有見過因為嘗試而害怕的。
第五、成本低微。在20世紀中葉以後,幫助學校發展,基本上是硬件的配置。1980年代在中國農村,口號是「一無兩有」──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學生人人有桌椅板凳──缺的是資金。筆者訪問學校,不論是中國內地還是香港,若問校長需要什麼,十有八九回答要建新的大樓。進入21世紀,學校需要的,往往是科技需要用的硬件。在今天,假如學校向前發展是在於科技的應用,就不是硬件的增添,而是電子軟件以及平台的使用。這些工具,有便宜有昂貴,但比起硬件的配置,成本要低得多。一些積極進入先進科技的學校,往往用免費的平台,就可以得到非常可喜的目標。這也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特點,學校可以善用。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