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事個人及家庭輔導多年,在輔導室裏接見過不少家長帶着有「問題」的孩子來尋求輔導。這些家長一開始便訴說着孩子「不專注」、「無動機」、「反叛」等各式各樣的「問題」,並抱着「打支針快D好」的心態,希望輔導員能發揮專業所長,把孩子快點「醫返好」,讓家庭生活重回正軌!
家長有這種心態不難理解,但卻反映這些父母對兒童成長不大理解,以為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就好像患了傷風感冒一樣,可以找專業醫護人員幫忙,食點特效藥,甚至打一枝針就能藥到病除。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誤會!
有怎樣的家庭/父母,就有怎樣的孩子
我們可能聽過關於生活和飲食習慣的一句話,英文是:You are what you eat! 意思是說有怎樣的飲食習慣就有怎樣的身體和健康。同樣道理,有怎樣的家庭就塑造出怎樣的孩子,而父母(或照顧者)則是在家庭裏主要影響孩子的人物。
常說「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意思是指孩子的性格和行為表現往往像一面鏡子,讓父母能看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模樣。曾經有兩位家長親帶女兒到來見輔導員,一坐下便投訴孩子無論在上課或在家裏做功課時均不專注,時常馬虎了事,但卻沉迷網絡世界的活動,如上社交網站、追看劇集及打機,希望輔導員能幫忙把女兒的問題行為糾正。
秉持着父母對子女有着重大的影響的想法,於是輔導員便與女孩探討她有否留意到父母有那些專注的行為是值得她學習的,女孩想也不用想就說:媽媽煲韓劇時十分專注、爸爸打機時也十分專注!在場的父母聽到女兒的說話頓時感到十分尷尬,發現原來女兒不止沒有機會看到自己工作時的專注態度,反而注意到父母煲劇和打機時全神貫注的神態,一些都是他們時常限制女兒所做的活動,但自己做的時候卻讓她看得一清二楚,並起着模仿的作用。這故事說明孩子的觀察力很強,把父母在家的一言一行看在眼裏,不經不覺地把這些言行「翻版」出來。
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同行小孩
香港有不少父母均要外出工作,一天繁忙和辛勞後回到家裏看看劇集和打打遊戲機放鬆一下是十分正常的;但父母可能沒有留意到孩子覺得爸媽在家放鬆但同時卻要求「我要專注學習和不要浪費時間在網絡活動上是不公平的,為什麼你可以玩我不可以呢?」孩子有這想法是因為沒有見過父母在外辛勞和專注工作的樣子,只是看到父母可以在家放鬆,但卻不讓自己放學後在家放鬆。
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先不要覺得孩子就是喜歡與自己作對,而是靜下來思考一下其實孩子只是「有樣學樣」,見到父母這樣做,心想自己這樣做應該是無問題的。況且仍在讀小學的孩子無論是認知或道德發展仍未成熟,他們未必能夠切身處地考慮到父母在外已經辛勞一天,回到家裏休息放鬆是合情合理的。反而他們覺得自己已上了一整天的學,回來休息放鬆是應該容許的。要是孩子有這種想法,父母可以或應該如何回應好呢?
相信曾乘坐飛機的朋友都聽過這樣的飛行安全信息:在緊急情況時,氧氣罩會自動從天花放下,這時候乘客請先替自己戴上氧氣罩,再替同行小孩戴上。其實這安全信息在親職事宜上有着重要啟示,特別是當有「問題」出現的時候。
正如以上的例子,父母如要孩子專注,那麼他們便先要在孩子面前示範什麼是專注。如果要孩子讀書,自己便先要「書不離手」;如果要孩子遠離電子產品,自己便要收起這些產品,不要讓孩子看到原來父母也很沉迷;要孩子有健康的生活習慣,父母也必先建立好健康的飲食和作息習慣。
簡單來說,要孩子改變,大人先要改變,若果大人都不能做到,那又如何期望孩子能做到呢?如以上的飛行安全信息所言:先照顧好自己才照顧孩子,同一道理,在親子關係上,父母希望孩子改變,就要以身作則,先改變自己才可以期望孩子改變!其實這是老掉牙的教訓: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
父母是孩子永遠的榜樣
最後順帶一提的就是延續了近一年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很多家庭的生活節奏,不少父母既要應付工作和日常生活上的改變,更要協助孩子適應新的學習模式,壓力之大可說是前所未有,父母可能也會懷疑既然自己都未經歷過,那麼如何可以做到以身作則呢?其實父母不單止要在行為層面做孩子的榜樣,更要在態度和價值觀方面起着示範的作用。
譬如說,現在很多工作和學習都是在網上進行的,對很多家長來說這些都是新生事物,大家都可能沒有什麼經驗;但父母卻可以示範給孩子看,如何可以在充滿挑戰的環境裏自強不息地學習新事物,互相支持地克服困難,這些態度和價值觀的言教與身教是同樣重要的。寄望所有的家庭能相互扶持渡過目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