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元朗鄉村教堂見證天主教傳教歷史

元朗鄉村教堂見證天主教傳教歷史

香港開埠不久,天主教傳教士已在港島以外的地方傳教。

陳天權 作者: 陳天權
2017-05-16
城市考古

標籤: 元朗哥德式天主教教堂聖伯多祿聖保祿堂
長莆村的天主堂在1980年代停用後,長期棄置。(作者提供)
長莆村的天主堂在1980年代停用後,長期棄置。(作者提供)

香港開埠不久,天主教傳教士已在港島以外的地方傳教。他們乘船來到荃灣(時稱「淺灣」),然後翻山越嶺至大埔,繼而在西貢建立傳教中心。直至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之前,傳教士的活動範圍只側重於新界東部。

英國租借新界後,傳教事業開始向西部拓展,主要是元朗墟。最先前去的是基督教傳教士,當連接新界西的青山公路建成後,天主教傳教士才進入元朗墟佈道,開路先鋒是宗座外方傳教會的穀祿師神父(Richard S. Brookes,1892-1980年)。他於1921年來港,1926年任新界西區主任司鐸,管理範圍包括大埔、元朗和大嶼山的大澳和石壁。

鄉村式天主堂

穀祿師神父懂得客家話,着力在窮鄉僻壤的客家村落傳道,為村民排難解紛,因此取得村民信任,陸續在鄉村建立聖堂。第一間聖堂是元朗舊墟東頭村的聖伯多祿聖保祿堂,1927年建於一間村屋內,它成為了天主教在元朗區傳教的起點。

一年後,八鄉長莆村亦有一座天主堂落成,名為「聖若望小堂」,奉獻給聖若望洗者(即施洗約翰),因長莆村第一批入教者在聖若望洗者紀念日領洗。聖堂的設計中西合璧,建堂費用共1,500元,3分1在本港募捐,其餘由意大利方面捐助。聖堂除了用作崇拜,亦有教學,吸引村內和其他鄉村許多小孩前來就讀。

戰後社會改變,細小的聖若望小堂已不合時宜,逐漸被金錢圍的聖母七苦小堂和吉慶圍附近的聖猶達彌撒中心取代,至1980年代關閉。但聖堂尚未拆卸,裏面仍可見到當年的祭台和木椅。祭台緊貼聖所牆壁,這是1960年代梵蒂崗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前所用的設計。

錢圍的鴻慈堂和翰鵬鄭家祠,後者曾名為聖母七苦小堂。

祠堂變成聖堂

1930年,宗座外方傳教會的區鴻慈神父(Valva Didacus D’Ayala,1900-1989年)被委任為新界西區助理司鐸,工作範圍包括元朗、大埔和荃灣。兩年後他成為主任司鐸,直至1950年離開元朗。早年八鄉金錢圍有村民入教,他們要到長莆村的聖若望小堂參與彌撒。其後有金錢圍教友將一座村屋捐給教會作為聖堂,名為「鴻慈堂」,紀念區鴻慈神父。

鴻慈堂漸漸不足以容納眾多教友,他們轉到毗鄰的翰鵬鄭家祠(1929年)進行崇拜。當時村民以300元將祠堂按給教會,暫時用作聖堂,取名為「聖母七苦小堂」,屋頂加設十字架,這是新界罕有地由祠堂轉為聖堂的例子。屋內的祖先牌位移往別處,傳教士在側牆設置祭台,掛上十字架和安放聖母像。

1960年代村民以300元向教會贖回祠堂,但每有特別日子或村民領洗,神父也會到來舉行彌撒。鴻慈堂仍屬教會所有,早已沒有宗教活動,給村民擺放雜物。1962年錦田從元朗教區分出來,1966年在吉慶圍附近的錦上路興建了聖猶達彌撒中心,為附近一帶鄉村的教友服務。

聖伯多祿聖保祿堂

戰後人口增加,元朗在1952年自成一個堂區,傳教範圍包括元朗和屯門兩地。當時的主管為黃景賢神父(1919-1971年),他在水邊圍對面覓得土地籌建較大的聖堂,名為「聖伯多祿聖保祿堂」,1958年落成,12月18日由經港準備赴台的天主教教廷傳信部署理部長雅靜安樞機主教(Gregorio Pietro XV Agagianian)祝聖。此天主堂揭開元朗傳教的新一頁,散居各村的教友紛紛轉到此堂進行崇拜。

教堂內有座漂亮的木造祭台,像哥德式教堂般有許多尖塔和尖拱裝飾,緊貼聖所牆壁而立。它原本屬於巴黎外方傳教會,置於薄扶林納匝肋修院的小堂,是19世紀末的文物。1950年代初,巴黎外方傳教會將總部撒出香港,納匝肋修院售予香港大學,小堂的祭台贈予新落成的聖伯多祿聖保祿堂。

聖伯多祿聖保祿堂一座19世紀末的哥德式祭台。

祭台中央原本放了耶穌被釘十字架像,1973年教堂重修時請墨西哥名師巴路設計了一批馬賽克鑲嵌畫,其中一幅「復活基督畫」放在祭台中央,取代原有的耶穌受難像。新派和傳統藝術結合一起,為教堂增添豐富的宗教色彩。

早年傳教士在元朗舊墟東頭村建堂時已兼辦學校,名為「香港天主教崇德學校」。該座中式村屋今天仍在,但空置多時,無人打理,顯得十分殘破了。聖伯多祿聖保祿堂落成後,在教堂下層復辦崇德學校,名為「崇德英文書院」,是元朗首間英文學校,繼續為元朗區培育人才。其後人口增長,學校雖已擴建仍不足以應付,1992年遷往洪水橋的新校。

夏其龍神父引述區鴻慈神父的報告說,天主教在元朗面對基督教的競爭很大,可幸天主教學校發展得十分蓬勃,很被家長看重,因此還有一些抗衡力量。

新堂取代舊堂

青山(屯門)在1935年建了一座天主教堂,名「聖亞納堂」,附設明德學校。其時青山屬於元朗堂區,至1960年自成一個堂區。同年教區在屯門新墟興建聖若翰洗者堂,1973年再在新、舊墟之間(今天西鐵屯門站旁)興建更大的贖世主堂,早年的聖堂已無遺跡可尋了。

贖世主堂於1973年4月13日由徐誠斌主教祝聖,堂內可容納數百人,外牆的巨大十字架十分引人注目。與此聖堂相連的青山天主教小學創立於1972年,當年前面還是波光粼粼的青山灣,如今已發展成為繁盛的屯門新市鎮了。

隨着老村民逝世或遷出,人口結構改變,新界鄉村的教友逐漸減少,原在村中的古老聖堂因此停用,教友改到戰後出現的大型教堂參與彌撒。位於八鄉上輋、竹坑、黃泥墩和丹桂村等鄉村的聖堂已經拆卸,改建成丁屋;元朗舊墟東頭村、長莆村和金錢圍的聖堂則長期棄置,日漸破落。雖然只是簡單破舊的村屋,但我們可從它們身上得知天主教早年深入鄉村傳教的一段歷史。

圖片:作者提供

更多精采文章

  • 古道行:西貢半島百年天主教堂導賞古道行:西貢半島百年天主教堂導賞
  • 古道行:走逛西貢半島天主教小堂古道行:走逛西貢半島天主教小堂
  • 鹽田梓,香港的後花園鹽田梓,香港的後花園
  • 見證馬鞍山礦村變遷的教堂見證馬鞍山礦村變遷的教堂
  • 李鈞杰:六大宗教座談會 存異求同締友誼李鈞杰:六大宗教座談會 存異求同締友誼


陳天權

曾任職新聞工作,同時喜好闖蕩旅遊,足跡遍及世界約百個國家。近20年回歸本土,探索歷史、建築、宗教和風俗。現為自由撰稿人,並為多個文教團體擔任顧問、導師和導賞員。曾出版十多本書籍,包括《融會中西:澳門文化之旅》、《被遺忘的歷史建築》、《香港節慶風俗》、《神聖與禮儀空間:香港基督宗教建築》、《城市地標:殖民地時代的西式建築》及《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等。
View all posts
標籤: 元朗哥德式天主教教堂聖伯多祿聖保祿堂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教授(中)在管理層陪同下與傳媒會面。
灼見報道

科大新管理層首面世 將延攬全球30名跨學科人才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8
李小加表示,公司希望解決一個mission impossible的矛盾。
灼見專訪

【專訪】港交所離巢後創立滴灌通 李小加當大園丁 要栽小花小草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8
布林肯表明今次事件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亞新社)
國際觀

布林肯押後訪華 指「氣球事件」不可接受 京智庫憂外部安全風險多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4
中總會長蔡冠深(中)與兩位副會長王惠貞(左)及楊華勇(右)出席記者會接受採訪。(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報道

中總會長蔡冠深:在世界舞台推廣香港優勢,為工商專業界提供服務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3
行政長官李家超主持「你好,香港!」啟動禮。(政府新聞處)
灼見報道

「你好,香港!」展開全球宣傳活動 50萬張機票送旅客 8萬張贈香港居民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3

影片

  • 基金教父雷賢達:平錢時代一去不返,今年美國經濟衰退無懸念?
  • 黃錦輝教授:飛船事件引發中美外交風波如何平息?為什麼美國對中國有所求?
  • 承繼600年輝煌傳統 如何仍是歐洲最具創新能力大學?如何在高端研究之餘,仍能創造盈餘?──郭位教授與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校長對話
  • 專訪陳致校長:愛國教育要怎樣推行才有效?香港高等教育有什麼機遇與隱憂?
  • 曾鈺成:中央與港人對雙普選期望有多大落差?完善選舉制度如何製造有利條件?
  • 陳妙霞博士:如何透過刺激腳底反射區自療? 怎樣按摩治療長新冠腦霧、鼻子、咽喉等症狀?
  • 專訪陳致校長:有75年歷史的珠海學院為什麼要改名?文科出身當校長有什麼優勢與挑戰?
  • 【兔年投資錦囊】基金教父雷賢達:中美關係繼續主宰中概股表現?哪些板塊能推動恒指向上?
  • 黃錦輝教授:美國死心不息打壓TikTok所為何事?華府一名官員的意見 反映美國文化自信不再?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泡腳對改善長新冠後遺症有什麼好處?配哪些中藥可以補陽、袪濕、活血、化瘀?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 馮珍今
  • 觀點與角度觀點與角度 常霖法師
  • 淺談教育未來學淺談教育未來學 馮穎匡
  • 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 馮文正
  • 為師之道:當學生有新想法 千萬不可說不──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為師之道:當學生有新想法 千萬不可說不──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 本社編輯部
  • 中國「既濟」台灣「不濟」的現象中國「既濟」台灣「不濟」的現象 張建雄
  • 專訪陳致校長:有75年歷史的珠海學院為什麼要改名?文科出身當校長有什麼優勢與挑戰?專訪陳致校長:有75年歷史的珠海學院為什麼要改名?文科出身當校長有什麼優勢與挑戰? 本社編輯部
  • 兔躍新程萬事宜 喜迎綠色氣候行動兔躍新程萬事宜 喜迎綠色氣候行動 編輯精選
  • 生存的力量生存的力量 廖書蘭
  • 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教授逝世 享年67歲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教授逝世 享年67歲 本社編輯部
  • 《毒舌大狀》觀後感《毒舌大狀》觀後感 張宗永
  • 看破美國經濟和就業的真面目看破美國經濟和就業的真面目 張建雄
  • 張楨出版新著《剎那芳華》:紀念永不散場的情誼張楨出版新著《剎那芳華》:紀念永不散場的情誼 本社編輯部
  • 美軍導彈擊落中國氣球 外交部強烈不滿抗議美軍導彈擊落中國氣球 外交部強烈不滿抗議 本社編輯部
  • 可為配偶做的10件事可為配偶做的10件事 羅乃萱
  • 婚姻觸礁婚姻觸礁 黃珍妮
  • 美國務卿元宵節訪華 俄烏戰爭有望弭兵?美國務卿元宵節訪華 俄烏戰爭有望弭兵? 本社編輯部
  • 善用科技推動高增值物流業善用科技推動高增值物流業 黃錦輝
  • 布林肯押後訪華 指「氣球事件」不可接受  京智庫憂外部安全風險多布林肯押後訪華 指「氣球事件」不可接受 京智庫憂外部安全風險多 本社編輯部
  • 再談這片「三葉草」──交椅洲人工島規劃方案再談這片「三葉草」──交椅洲人工島規劃方案 張量童

推薦作家

  • 温愛詩
  • 卓王詠詩
  • 張樹槐
  • 常霖法師
  • 張宗永
  • 劉銳紹
  • 曾國平
  • 尹瑞麟
  • 段崇智
  • 彭泓基
  • 梁鳳兒
  • 馮穎匡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