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曆,新正元月初七為人日──俗謂眾人生日,十五為元宵。
初七「人日」一稱來自民間傳說
傳說女媧初創世,初七造人。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時歲記》引春秋時代晉史官董勛(守正不阿太史董孤之子,又名青史子──青史之子)《答問禮俗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七日為人。⋯⋯七日帖人於帳(以金箔剪成人形,名為「人勝」,望遠遊的人平安早歸)。⋯⋯今⋯⋯七日不行刑(處決),亦此義也。」北宋《太本御覽.卷三》引同朝龐元英《談藪》注云:「天地初開,以一日作雞,七日作人。」清富蔡敦崇《燕京歲時記.人日》:「初七日謂之人日,是日天氣清朗者,則人生繁衍。」
唐朝的高適,曾於正月人日滿懷離愁地寫了一首懷人詩給杜甫:「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詩題〈人日寄杜二拾遺〉中杜二為杜甫;草堂為四川成都杜甫草堂)。
元宵之會 花燈百技熱鬧非凡
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這天晚上就叫元宵。過了此日,俗諺雖云:「有心唔(不)怕遲──十月都係拜年時」,但一切拜年等新年慶典活動至此都正式結束,又農忙去了。元宵,又叫元夜,因為唐朝以後有掛花燈、賞花燈和猜謎風俗,所以又叫燈節。此俗至宋益盛。南宋孟元老曾在《東京夢華錄.元宵.卷六》記載北宋朝元宵盛況:「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皇室)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把竹棚架好),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明施耐庵《水滸傳.六十六回》則寫到宋朝元宵光景:「梁中書道:『年例城中大張燈火,慶賀元宵。』」中國封建舊俗,婦女閨範,以三步不出閨門為尚,但因元宵有花燈、百技可看,熱鬧非凡,吸引不少婦女亦出門觀覽。
明瞿佑《雙頭牡丹燈記》說:「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五更),傾城士女,皆得縱觀。」由是,方便了不少情人月下相會,故後世遂將之與七月七日,牛郎(星)會織女(星)之民間傳說,都稱之為中國情人節(更有人認為三月初三日方是中國情人節,唐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不過,因為宋歐陽脩之一首〈生查子〉,令正月元宵之男女會,更具深情。〈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朱淑真集》亦見此詞)
宋、明、清皆有不少詠元宵花燈盛況的詩詞,如:
南宋辛棄疾著名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玉雕的燈)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唐伯虎〈元宵〉:「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曉夜下月似銀。」
清姚朋之〈詠元宵節〉:「花間蜂蝶真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冬至節慶美食:北餛飩、南湯圓
中國農民曆冬至日,係《易經》十二個月份長消息卦中,卦爻陰消陽長又迴輪至卦之初爻(九一)為陽(一),徵兆溫回大地,故「冬至一陽生」為俗曆一大事。
自漢代開始,即以冬至為「冬節」,要賀冬,南朝劉宋范曄《後漢書.禮儀志》:「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此冬至賀節之俗,尤盛於唐宋。宋陸游〈(辛酉)冬至〉詩:「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身老怯增年。⋯⋯」──自註:「鄉俗謂喫冬至飯,便添一歲。」唐杜甫〈冬景〉:「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俗又稱冬至為亞歲,故清顧祿說:「冬至大如年。」
中國習俗,既是吉日良晨,便會添些節食。吃甚麼好呢?有宋一代,冬至日食餛飩已成定俗,故老北京談節食,有:「冬至餛飩(雲吞)夏至麵」之說。清富察敦崇之《燕京歲時記》解釋說:「夫餛飩之形,猶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冬至日食之。」然而,江南之地流行俗諺:「北方餃子南方湯圓」,尤其上海湯圓更名聞四海,故而江南各地,又有冬至當日以湯圓代餛飩為添慶美食,且漸成風俗,此之所謂「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亦有鄉俗在冬至前一日而非當日吃湯圓的)。南宋姜白石還有詩句說:「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元宵〉)台灣閩南人冬至日,傳統上以無餡小湯圓(閩南語叫圓仔)來祭祖;受日語影響,還流衍一句俗語──搓圓仔湯,意即佈置人馬、圍標(Bid-rigging)喬事分利。
上元節:吃元宵、猜燈謎
為了有別於冬至湯圓,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吃湯圓就另稱為吃元宵,做法也另闢蹊經。傳統湯圓做法,係以糯米粉搓餡,用手揉出來的;而元宵做法,則係將餡放在盛滿糯米粉的篩上滾出來的。
民初,袁世凱於1916年元旦洪憲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當年(陽曆)2月17日為丙辰年元宵,根據軼史,其時袁氏以為元宵諧音「袁消」,心感不祥,乃趁年節之便,起鬨呼籲國人,於元宵當日吃湯圓時改稱為吃湯糰。當時,民間即流行一首童謠諷剌之──「大總統,洪憲年,元宵改名稱湯糰。明年元宵後,誰還叫湯糰?」而果不然,一如梁啟超聯語所說:「或入園中拖出老袁還我國」,袁氏稱帝只有83日,在全國人民聲討中,不得不在同年3月22日被逼取消帝制,黯然落台,6月6日病逝。「袁消」後,民間又有一首打油詩諷剌之──詩吟圓子(湯圓)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袁消)。
元宵夜張燈,大概起於唐睿宗年間(明郎瑛《七修來稿.卷二十七.元宵燈》)宋無名氏有詞記詠:「帝里元宵風光好,勝仙島蓬萊,⋯⋯訝鼓通宵,花燈竟起,五夜(五更)齊開。」風俗既興張燈結綵,便少不了文士雅興以燈謎互娛。燈謎始於宋而盛於明,有宋一代元宵猜燈謎已成風俗,當時叫商謎、或商燈。《蔗境外集》云:「(宋)仁宗朝,四海昇平,歲豐民樂;元夜前後,燈火六街,士人遊賞彩燈之餘,競作謎條,懸獎徵射,名曰商燈。」宋周密《武林舊事》說:「⋯⋯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話,戲弄行人(令人傷透腦筋)。」明朝《萬曆錢塘縣志》則記載:「元宵張燈五夜(五更),或黏藏頭詩於燈上,揣知者揭去。」至清康熙、乾隆之世,謎風日盛,時稱春燈或春燈謎,此即《瀟湘戲墨》所說:「猜燈,或稱猜燈謎,⋯⋯。元夜、秋夜,皆有盛會。」秋夜,指的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元)節之提燈、猜燈謎民俗活動。今時今日,元宵綵燈慶典(Lantern Festival),華裔所在,舉世活動都多,猜謎則稍見式微。
古今燈謎 雅俗共賞
古今甚多雅俗共賞的元宵燈謎,玆略舉些較簡單的、憑意推敲之會意格,和以字紋組合之拆字格,聊博一粲:
謎面:晉室南渡,猜漢朝古人一,會意格;謎底:司馬遷(晉朝為司馬氏天下)
謎面:女真侵宋分南北,猜一字,拆字格;謎底:案字
謎面:目字「加」兩點──不作具字猜,具字「欠」兩點──不作目字猜,猜兩字,拆字格;謎底:賀字、資字(宋王安石謎)
謎面:長十八,短十八,八個女兒下面立;謎底:楼(樓,明徐文長字謎)
謎面:他去也,怎把心兒放,猜一字,拆字格;謎底:作字
謎面:半部《春秋》,猜一字,拆字格;謎底:秦字
謎面: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亥,猜一字,會意格;謎底:歲字(十二地支獨缺戌,而歲字之組合為:止、少、戌)
謎面:乘人不備,猜一字,拆字格;謎底:乖字
謎面:含羞帶喜,猜一字,拆字格;謎底:善字
謎面:半放紅梅,猜一字,拆字格;謎底:繁字
謎面:十五日,猜一字,會意格;謎底:胖(半個月)
謎面:落花人(亻)獨立,微雨燕(入、入)雙飛;謎底:倆(聯語出自宋晏殊〈蝶戀花.夢後樓臺高鎖〉)
謎面:夕陽(月)倚在雲腳(厶)下,落花片片(匕、匕),馬蹄疾(、、、、),猜一巨獸,拆字格;謎底:熊也
謎面:去了上半截,有了下半截,比成兩半截,無有下半截,猜一巨獸,拆字格;謎底:熊
英語謎語數則:
謎面:Good Morning,猜一漢字,會意格;謎底:譚(西言早)
謎面:Ten,猜一漢字,會意格;謎底:?
謎面:I jump into water,猜一英文字,是一種服務業,拆字格;謎底:?
謎面:十隻螞蟻,猜一英文字,會意格;謎底:?
謎底:
Ten(猜一漢字)謎底也作譚(西言曰十);
I jump into water謎底為“waiter”;十隻螞蟻謎底為“ten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