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學校的生活有八成以上時間均在課室進行,教師於課室內的教學素質,以及對學科的素養及經驗,均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同時,班級內學生的個別差異嚴重,已有基礎知識不穩固,再加上部分學生更有行為問題,使教師的施教更為困難。
優化課堂教學
教師的責任是啟發學生學習,幫助他們發展長處和潛能,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因此,教師鼓勵和接納學生,重視課堂教學,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有見及此,紅磡信義學校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撥款,推行「一個也不能少的學與教取向─應用課堂學習研究進行優化課堂教學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計劃,於2017年至2018年期間,共有九間小學分別在四至六年級,進行中、英、數三科,共九個課題的課堂學習研究。透過前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榮譽教授盧敏玲教授及前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勞傅燕華博士主持的專業培訓、工作坊、共同備課、觀課及評課等,培訓種子老師,運用變易理論實踐課堂學習研究,促進同儕經驗交流及專業成長。
事實上,教師施教時,除掌握課程內容的學科教學知識外,更應具備研究學生學習難點的能力,以及設計課程、學習內容的綜合能力,不然課堂教學素質就會欠理想。顯而易見,要學生學得好,教師必須對自己所教的學習內容有透徹的認識,如此才能有自信,才願意開放空間,讓學生提問,及處理好教室中各種突發的教學情況。教師必須對課程整體有深入的認識,繼而能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幫助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建構新的學習。教師更要明白,每一節課都是下一節課的基礎,要有系統地鋪排,才能促進學生的持續學習。
聚焦學習成果
課程涵蓋內容相當廣泛,但上課時間有限,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須有一個清晰的目標,讓學生審辨出學習內容的關鍵特徵。教師亦應該檢視自己能否在教學的過程中,因應學生的反應來調節教學進度、方法與內容等。總的來說,透過專家學者指導,教師思考及掌握每一節課學習內容的選取及處理。專家學者及教師的專業對話及交流期間,把焦點放在學生的學習經歷和成果上,在教學中不斷反思,從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學素質,於課堂上針對性及更有效處理學生的學習難點,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發揮到提升教與學的效能。
由專業引領到專業自主
正如芬蘭思想家彭泰‧哈武凱南(Pentti Havukainen)所言:「要了解探戈舞奧秘的上佳方法不是去分析它,而是踏進舞池去親身感受!」透過專家學者的專業引領,參與計劃的教師在教學上的投入參與、同儕互動、分享與成長,促進校內專業對話與溝通,最終令學校發展成為學習型組織,積極推動教師專業發展,持續提升教學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