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央行之緊最終不會有市場想像般緊,甚至很大機會會來得更鬆。(亞新社)
內地近月企業債券違約個案從絕對數字看算不多,但按年比較則屬倍數上升。更弊是債務違約牽涉的隱藏問題浮上水面,沒料到所謂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導致藉進一步將貨幣政策正常化,再進一步控制信貸供應,從而盡快處理好高槓桿及債務問題的目標,有可能再次事與願違。不論是國海證券債券代持牽連甚廣、抑或僑興企債違約風波及網上理財產品賠付問題,在在只屬冰山一角,所涉及市場運作缺失都是長時間以來一直存在。曾幾何時說過,債券代持要管,網上理財產品要更規範,結果拖拖拉拉多時,市場現在是為監管當局的猶豫不決付出代價,所謂資金緊張,某程度上,或只是代罪羔羊罷了。
央行之緊不如市場想像般緊
彭博計算去年12月內地銀行及企業發行債券總額僅800億元(人民幣,下同),期內約近1,180億元債券發行計劃取消,擱置發債所涉總額遠比去年11月逾200億元多。將兩組數字一併考慮因以企業為首債務到期而需再融資總額,所涉缺口原來是有紀錄以來最高。其實,內地當局對違約上升似早有預備,但著眼點似乎集中於從內銀壞帳角度出發,不然的話,債轉股計劃又豈會於臨近年底截數日前時刻顯著加快,幾個月內已有最少涉及內地五大銀行的13宗債轉股出台,當中以建設銀行(939)佔3宗最多。但當局在照顧銀行的大前提上,忽略中小型銀行資金成本向上,該批長期依賴同業拆借市場拆入頭寸的銀行隨著拆借困難,於是向存款證或同業存單市場打主意,藉發行同業存單鎖定部分頭寸。但市場資金緊張,近期同業存單發行息率平均要較年初高逾400點子。
去槓桿背後,最核心還是瓦解金融市場層層疊疊亂象,主從不清的關係網,一個資產竟可成為無數產品抵押品。因債券風暴,長期出現的代持問題再成焦點,監管當局動真火,說要管,勢要整頓,但基於代持是一個長期運作低成本、高槓桿遊戲,一份價值100元債券經過代持又代持後,可滾至無限大,若過分重拳出擊整頓,骨牌效應難料。又好像藉收緊流動性讓去槓桿進程加快,卻意想不到牽動國債認購規模大減及要其他發債機構讓路,中國人民銀行忽要加快中長期借貸便利操作,就是希望獲定向放水的銀行用其充裕流動性,盡快多認購債券,用中標利率較預期低的招徠,企圖用反應熱烈效應推低債息。在連串資金緊張及債市波動後,人行屬下《金融時報》發文強調防止貨幣不足或過度濫發導致金融體系不適,旨在發放政策中性平衡訊號。但內地年內債市供應太多,資產荒及去年股災更成債市泡沫觸發點,不確定性正升,似乎央行之緊最終不會有市場想像般緊,甚至很大機會會來得更鬆。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