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認識《明報》投資及地產版前主編陸振球時,問有乜大人物佢曾經訪問過,「球叔」話李嘉誠,不過,他不會公開批評李嘉誠,如果咁樣做,以後不但李嘉誠唔會接受他的訪問,其他名人亦不會。由此可見,記者視那些曾經被他們訪問過的人為自己的資產,所以,很少記者會嘲笑曾經被自己訪問的人,甚至那些名人在訪問中作出與事實相反的預測,因為記者知道如果咁樣做,以後就唔會有知名人士接受他們的訪問,即是將自己的資產變成負資產。
做生意或者投資者,沒有可能是長勝將軍,一定有贏有輸,就好似賭錢一樣,唔通鋪鋪都贏?如果記者只報道輸錢的投資,甚至嘲笑被訪問的人,試問當事人以後又點會接受那名記者訪問。雖然有人話,現今社會,流量大於一切,為了流量,出賣受訪者亦無可厚非,話晒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所以,雜誌挖番幾年前我買中環中心的訪問來製造視頻,當然得到很高的流量,但就會嚇怕其他投資者,令到他們不敢接受訪問,否則以後可能會被雜誌嘲笑,記者無形中將自己的資產變成負資產。
雖然有人話現今社會,流量大於一切,其實早已有之。89年前,上海女星阮玲玉自殺,遺書寫下人言可畏,據說記者歪曲了訪問的內容,甚至爆她的私隱,令到阮玲玉自殺。大家千祈唔好以為那名記者以後大紅大紫,事實上再沒有明星願意接受他的訪問,不能夠邀請到名人接受訪問,記者的前途可想而知,記者唔好怪阮玲玉以人言可畏控訴他。其實,能夠訪問名人已經是很好的資產,是記者將自己的資產變成負資產。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