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6月9日開始,香港因為《逃犯條例》修訂出現不斷遊行、示威、集會,和及後出現屢屢升級的暴力衝突,至今已經超過兩個月。抗爭者在十八區巡迴遊行,期望政府能有所回應。極端抗爭者以縱火、掟磚、破壞攻擊。事件往往以驅散、催淚彈、橡膠子彈作終結,令不少人蒙上不可逆轉的代價。
示威衝突影響 港人抑鬱10年高
我們的年輕人、中生代、甚至退休人士都受着這些不斷發生的事件影響,當中年輕人的情緒狀況更令人擔心。遊行衝突成為「風土病」,市民倍感身心俱疲、心情低落,自殺及自殘的負面情緒開始如瘟疫般在社區擴散。根據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公布一項歷時10年長期研究最新發現:今年6至7月間,出現疑患抑鬱症的比率為9.1%,明顯較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的5.3%高,亦是十年來最高。此外,潛在自殺風險為4.6%,傘運時則錄得3.6%。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稱之為「精神健康疫症」,呼籲政府聆聽年輕人的聲音,並關注較年長人士的精神健康。
更有甚者,升級的示威行動差不多在全港都已經出現,香港不少小朋友,由小小年紀便容許接觸暴力行為的「教育」。最近網上有幾張照片顯示出,年紀輕輕的十歲小朋友穿着”full gear”跟着其他示威者一起。雖然他並非走在最前綫,孩子參與社會運動到如斯風高浪急的地步,實為可悲。須知道政治啟蒙及教育確實應該從小做起,但讓孩子走上前綫並容許他們在令人膽戰心驚的暴力面前,會讓他們蒙上一世陰影,這是否值得呢?
降溫社會情緒 研設獨立調查委員會
年輕示威者走上街頭時面對的心理壓力及個人受傷的龐大風險,政府有何確實對策呢?在此次運動期間及過後,政府能為走上街頭示威的年輕人提供什麼樣的輔導或支援呢?與此同時,我們亦見到警隊被放置在衝突的中心,無論是警務人員的情緒、警民關係或市民對警隊的信心,已經達至臨界點。這個城市的心理創傷,將不少朋輩與友人、前輩與後輩、家庭內部關係徹底摧毁,實在令人痛心。就此,政府該應為此次運動受影響的年輕人和市民提供康復服務。
香港一向崇尚和平理性,在超過長達兩個月的折騰,無論抗爭者、警方和香港市民,俱覺身心疲累。因此,我們呼籲各方停止衝擊性行為一段時間四至八星期,為現時熾熱的社會情緒降溫。同時,在各方「冷靜期」間,政府應成立一溝通平台與各方持份者探討各種修復工程,並積極研究成立全面獨立調查委員會,以釋出善意,維護真正的公義並確保事件能夠水落石出,令社會繼續維持平和的狀態。獨立調查委員會在香港有百多年的歷史,是久經考驗、行之有效及公平公正公開的既定機制,對解決重大社會紛爭有利。
我們懇切呼籲各方持份者要「停一停,諗一諗」!共同守護孩子及年輕人,不要讓他們走在抗爭前綫!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