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中下旬,本地學界都會安排一些閱讀活動。因為自1995年起,每年的4月2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為世界閱讀日)。這天原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逝世日子(亦有指是他的誕辰),又是多位偉大作家的生日或離世日,遂定這日來向圖書、作家、創作和閱讀表達敬意。
本欄有多位作者強於推廣閱讀或著作甚豐,無意在此班門弄斧討論閱讀或寫作。近年學界大力推廣培育學生的自學能力,倡議創新學習的重要,而閱讀就是達致這兩個目標的共同起步點。
緬懷教師中心的貢獻
踏入2021年不久,教育局宣布年內將會結束教師中心的運作。同文曹啟樂在本欄內已撰文緬懷教師中心的貢獻1,提及教師中心有兩項珍貴的實踐成果。筆者除認同曹氏的看法外,個人認為還有一本刊物是很值得懷念的。
教師中心在過去共出版了約100期《教師中心傳真》。《傳真》原先是發布教師中心諮管會消息和中心舉辦活動的通訊刊物,不過她亦提供不少篇幅供前線教師投稿,分享對教育工作、學與教、學生成長支援的心得,甚至刊登政策評論和寫下感受文章。多年來坊間根本沒有同類刊物,容讓不如教育論文般的硬知識文體以外的文字得以發表和交流。隨着教師中心的消逝,相信《傳真》這個刊物也不能繼續。
呼應首段所提及的「閱讀」、「寫作」,《傳真》其實為同工提供了一個不錯的「讀、寫」平台;所以真是可惜。世紀初本地教育界倡議「閱讀學習」,成為四大關鍵項目之一;當年它曾以「師生閱讀新浪潮」為主題。本文也趁世界閱讀日,借題發揮談談閱讀,兼向快將淡出的教師中心致意。
舊事重提話閱讀
回顧閱讀關鍵項目的推進,最初是「建構閱讀文化」,繼而定調為「閱讀學習」,最近再改為「跨課程閱讀」。重讀當年筆者在《傳真》撰寫的老舊文字2,仍感到一點無奈!
文中提問:教師的生活忙碌到連閱讀時間都無,如何倚靠他們身體力行協助在校園內營建閱讀文化?20年過去了。因為教改、課改、再課改,還有之後的SDA和校本管理、林林總總的新政策,教師的生活節奏,是忙完再忙更加忙。
本港教育界真是能人所不能,時至今日校園閱讀文化算是已建立,但前面要走的路還很長。藉着閱讀培養終身自學能力、以閱讀來推動寫作,這是永遠的目標!
舊文還有另一個重點:協助學生有能力從閱讀中搜尋有用資料、繼而建構知識、並由此提升智慧和培養出明理思辨技能。憑着近年社運的發展,任誰都懂得判斷,這也泡湯了。基礎教育近日新的改革找出了解決之道嗎?或許要更長時間考究。從好的角度說,找到確切的問題總好過什麼都沒有。
結合IT令閱讀、寫作向前邁進
由於過去20多年來香港投入大量資源發展電子教學基建,新一代教師運用資訊的能力已是幾何級數地躍升。針對學生閱讀習慣的老舊問題,善用資訊科技工具必然可有大助力。從香港教育城網站、大量由學科團體或教育專業機構發展出來的應用程式,均可見一斑。
學生的寫作能力,尤其是文學創作方面,仍然強差人意。吸取疫情期間大量使用IT推行網課,這個經驗或會帶來改進,除有老師或團體推行新型的網絡化創作活動外,還有新設計借用文字以外的媒介讓學生進行創作。借運用科技創作之餘,要求學生用文字媒介寫下輔助說明和表達感想,都有助促進寫作。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