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信於正道,及助道法,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禪定解脫,是名信根。
人的信念必須循乎正道。目標方向若稍有偏差,就容易走入邪道,入了邪道,便會受邪法影響,一旦接受邪法就無法解脫了。現在有很多人熱心於學佛求道,但所接受的信仰與教法並不正確,儘管非常用功地拜佛、打坐,卻容易走火入魔。一走火入魔就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也不能安定自己的精神,這是求道時最危險的一件事;不但邪魔會來擾亂,而且信念不專不能成道。所以,信仰絕對不可偏差,一定要以明淨的心態來接受佛陀的教育。
人都是因為有所求,才會走入偏差的道路;如果無所求,精神就會明朗,心靈無比安定。
無相之相是實相
佛陀曾經舉一個例子來作譬喻:
從前有一位商人,用驢子拉了一整車的寶物,想越過山嶺到另一個城市去。山路非常險峻陡峭,一邊是斷崖,一邊是峭壁。他戰戰兢兢、小心謹慎地拉着驢車,一步一步往上爬;一面保護驢兒,一面又要保護整車的寶物。這隻驢兒吃力地拉着大貨車走在崎嶇坎坷的山路上,不多久就已經筋疲力竭、爬不上去了,這位商人只好暫停下來。一回頭,遠遠看見後面有兩個過路者,於是趕緊招呼他們,請他們幫忙推車以減輕負擔。
然而,這兩個人卻先問他:「我們付出勞力為你推車,你用什麼來報答我們呢?」商人回答:「無物!」這兩個人把身上背着的包裹行囊解下來,幫忙商人推車;終於在三人的合作下,離開了險阻的山路,到達寬敞的平地。這兩個人又問了:「你究竟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作為報酬的?」這位商人還是回答同樣的話:「無物!」
其中一人便說:「我們付出那麼多勞力,又放棄自己的包袱為他推車,怎麼可以說無物呢?」另外一個人就告訴他:「那位商人不是已經將『無物」給你了嗎?『無物』的意思,就是『無相』,世間一切萬物皆無相,無相之相就是實相啊!沒有給你東西,其實已經真正給你歡喜心了。」
索取酬勞的人聽了這些話,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因而不再要求什麼。
佛陀於是告訴大家:這就是明智之人──能夠體解大道,深明道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佛教的三寶,即佛、法、僧。佛陀為了教育眾生而來人間,但單單佛陀一人,仍無法廣施教法,惠及眾生,必須憑藉源遠流長的佛法,及傳播佛法的僧人,才能流傳萬世以利群生。有句話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僧伽(出家人)對於弘法利生、延續佛陀的慧命,擔負了重要的責任。
出家人為了追求佛陀的真理,一定要放下自我的包袱,就如同前面推車的比喻;佛「法」原本「無相」,「無相」之理才是實實在在的真理。世間「以有易有」者,其情非常短暫,因為是以勞力換取物質,以時間來求取報酬;所以感情不能持續長久,而且這種愛也非常狹窄。
佛法教導我們無相、無始、無終的道理;所以,我們要抱着「無所求」的心態來追求佛法,有所體驗與了解後,更必須多付出,這才是正信理念。所以說,「信於正道及助道法,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禪定解脫。」「無漏」就是無煩惱,無煩惱是因為無所求,無所求的佛法就是靜定。人的心中若無煩惱,心就能常在「定」中,精神也會時時明朗靜寂。
學佛本應如此,有如佛陀在前面拉車,後面必須有人幫忙推車,人與法一定要合一。為了實行佛法一乘之道,我們要放掉私我的包袱,專心一意付出力量;這就是「五根」之首的信根。深信佛陀的教法是正確的,並且以無所求的心態身體力行,心中的善念才能往下扎根。
無所求之心乃是道根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有些人,雖然有一分求道的善心與善念,但是方向一偏差,就走火入魔,困擾了心思、動亂了精神,實在令人同情。佛法並非多麼深奥,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待人接物的禮節,修養、清淨自己的心性,並接受佛陀「無我」大愛的教育。
若能如此,就可以神清心定,不會被外界的邪說邪行擾亂了心神,除卻邪知邪見,如此才能產生正確的道根。
「信」一定要正信,才能逐漸獲致無漏禪定的解脫。心地清淨、無所求、無所得;才是真正正信的道根。
摘錄自《三十七道品講義(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