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潘燊昌博士,精算師,利承昌集團主席、承昌慈善基金主席。28歲考獲香港出生第一張英國精算師執照,從事保險業40年,擔任多間跨國公司,如:AIA、Aetna、ING、台灣安泰人壽及中國太平洋保險等之高層及總裁要職,創立安泰人壽。1984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灼見名家早前專訪潘博士,請他就香港退休保障的發展提供意見(本篇),並談談他的事業發展經歷(下篇稍後刊出)。
潘燊昌博士:
政府退休保障諮詢的兩個方案:「有經濟需要」方案與「不論貧富」方案,都有好有壞。從基本說起,退休保障首先應該考慮風險管理。何謂風險管理?就是做一件事之前,先預計會影響成敗的風險。這些風險中,又要考慮哪些可以控制,哪些不可控制。風險可控,計劃就比較可行。風險不可控制,就要看最壞的後果可否接受。如果可以接受,計劃就仍然可行。讓我分享一個哲理:可以控制的風險,不必擔心;不可控制的風險,擔心也沒用。結論是:永遠不需要擔心!無論面對什麼風險,我們理應每晚都心安理得地入眠。
但這不代表管理者什麼都不必做。優秀的管理者,可以把看來不可控制的風險,變成可控制,事情成功的機會就會更大。退休保障也一樣,政府要確保新制度成功,讓它符合大家的期望,並非只需決定派不派錢。
退休保障應考慮的風險
退休保障制度有什麼風險呢?第一是受益人數目不確定,變動亦難以預測,包括移入、移出的居民。
第二是退休者壽命長短不確定。退休者壽命對公共財政負擔影響至巨,但難以預測。預期壽命的計算,假設了現在出生的人口,死亡率都與最近之經驗相同。全世界都如此計算,但這其實不切實際,因為天氣變化、健康情況、人口質素、基因等,都會影響壽命。而且,我們應清楚這只是比較數字,比較我們與其他地方的情況。香港號稱長壽,但我們只是作為一個城市去參與比較,人家可能是一個大國,全國長命的、短命的都算進去,我們就似乎佔了優勢。其實城市和國家的預期壽命,不能簡單比較。
第三個風險,是有關「有經濟需要」方案的:有需要人士的數目會變動,又要考慮通脹帶來的變化。尤其現在很多人準備退休的投資方式,例如強積金,回報很浮動。早一年退休,可能滿盤皆輸,變成有需要人士,但也可能賺多一倍,不必政府支援。如果要實行「有經濟需要」方案,這些變動風險政府需要考慮。
第四,是生活方式或生活水平的變動。當退休人士收到退休金,權當是$3,000元,他能夠如何花費?我們希望他們有多少 disposable (可花費)的收入?這還涉及通脹的影響。我相信制度設計的原意,是退休人士至少可以存活。同時,退休人士要求的生活方式又如何?有些人只需要衣食住行,有些人因為科技進步,可能會希望多使用互聯網。將來的生活水準還會改變,我們現在難以預計。單就現在的生活水準而言,除了基本衣食住行,還得加上醫療。
以我自己為例,我希望退休後,如果還健朗,每年至少可以旅行兩、三次,也希望可以乘坐商務客位。可是我也準備好,一旦退休時投資回報不理想,可能便不坐商務客位了,改坐經濟客位。更壞的話,每年去一次旅行就算了,甚至不去旅行。——這就是說,大家面對投資風險,一旦原計劃不成功,就必須準備好調節自己的期望,同樣可以退休得快樂。
政府應設退休基金 長線投資滿足香港需要
退休,必須延後現時的消費,轉化為退休後的消費,即是儲蓄。政府應該成立一個基金,把現在的財政盈餘、稅收等,撥一部分作退休儲備。這個退休基金的投資回報很重要,一定要高於通脹。通脹指數人人不同,視乎該名退休人士需要什麼商品和服務。比如說,如果他的目標只是要「衣」、「食」無憂,與他相關的就主要是衣與食的通脹。假設他不看電影,電影票的通脹與他就沒什麼關係。假設我們希望照顧退休人士的「衣」與「食」,退休基金的目標,就要對焦衣、食的通脹。要對抗通脹,政府現時發行 iBond,是個不錯的方法,不過我現在還不知道它的 i(inflation 通脤)到底如何定義。總之,投資要長線,要可持續,要與民生有密切關係,能夠滿足退休人士的基本生活需要。政府也可以考慮委託精於長線投資的專業機構負責。
所謂透過投資,滿足退休人士的需要,並不是在香港多建幾所醫院那麼簡單;這不是投資。投資是要賺錢的。政府要投資於其他地方、能夠帶來回報的醫院。舉例說,目前在內地,最賺錢的是兒童醫院。港府就可以考慮用退休基金,在內地投資兒童醫院,賺取回報,以對抗本地的醫療成本通脹。如果只在香港建許多醫院,固然有助降低我們退休後的醫療開支,卻不是對抗通脹的投資。再舉一個例子,政府可以投資鄰近香港、能帶來投資回報的內地農場,以對抗本地糧食通脹——就算糧食依舊加價,我們也可以因為投資了糧食,仍然有錢賺。只要回報跑贏通脹,就可以高寢無憂。這就是風險管理。
退休保障制度的風險管理,關乎這個退休基金的風險管理。政府除了考慮本文開頭講述的幾個風險之外,最重要就是要管理好這個基金的風險。這種管理,只有政府才能做到,因為商業機構沒有社會指標,投資純粹是商業考慮。如果衣、食這些基本需要,政府也不去管理風險,當物價愈來愈貴,而政府派發的退休金又追不上,我們的退休生活就無以為繼了。
其實這是新加坡數十年前就開始的制度,計算工作年數和退休後所需款項,定下儲蓄金額。當時我在星加坡,參與過計算。當時的計算結果,保守地假設僱員未必升職加薪,也只需要撥出收入的 20%—30%,就已經足夠退休後過得不錯。這筆錢,一半由僱員負責,一半由僱主負責。然後新加坡政府每年給予參加者一個優於通脹的回報,以保證退休後的生活水平。
強積金應加入 iBond
談談強積金。從目標而言,強積金是要防範本來不需要退休支援的人一朝下墜,需要政府救濟。這批人本身很多是中產,退休後理應衣食無憂,但天有不測之風雲,一旦他們行將退休時投資失利,可能就會跌入「有需要人士」的類別。強積金就是要預防他們這樣下墜,可惜反而增加了他們的投資風險,而非降低。那些基金經理,不一定關心香港人的生死,做好市場就算,總之表現略好於大市,就算是打好了這份工,就可以收我們的錢。所以我們錢花了不少,風險卻沒有管理好。
所以,政府最應該在強積金投資組合中,加入 iBond 的元素,供在職者投資。最好1/3的強積金投資,都強制購買由政府管理的 iBond,不容基金經理沾手。這就發揮了穩定作用:就算其他投資輸清光,這部分都不會輸。
(受訪者圖片:灼見名家傳媒;新聞圖片:亞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