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嫰傳呼機集體爆炸造成重大人命傷亡,令早已走進歷史的傳呼機再次成為國際新聞。筆者70年代入行做記者,那個年代還未有手提電話,外勤記者只能憑傳呼機跟報館聯絡,當傳呼機響起BB聲,便第一時間到士多或店舖借電話打回報館。80年代大哥大水壺型電話面世,開始逐步改變通訊模式。
由BB機到中文機
筆者綜合網上資料,重溫香港傳呼機業務的歷史。香港早於1970年代已有傳呼機出現,其時使用的為純響機,因其響聲多為「BB」聲,市民多俗稱為「BB機」,由於只能發出簡單聲響,所以用戶不能單憑傳呼機得悉訊息內容,每次接獲傳呼,均要致電傳呼中心「覆機」,才能從傳呼員口中得知訊息。
1980年代中左右,出現可顯示數字的「數字機」,傳呼公司先為一些常見的姓氏、暱稱、留言訊息等設定數字代號,並製作代號指示卡(密碼紙)和數字機配合使用,可憑數字顯示常用的簡單訊息及電話號碼,例如先生代號為「1」、小姐代號為「2」、陳姓代號為「05」、李姓代號為「40」,那麼當陳先生傳呼,則顯示「105」,李小姐傳呼則顯示「240」,李先生傳呼則顯示「140」。另外一些常用訊息,亦有特定代號,例如「請致電回家」代號為6789,那麼當有人傳呼留言「請致電回家」,則顯示6789。
1990年代初,「中文機」開始普及,可以顯示中文及英文文字,相比數字機,不單可直接顯示訊息內容,省卻翻查數字代號,而且更複雜的訊息內容也可直接顯示,毋須致電覆機,使用更見方便。此時可謂香港傳呼業的黃金時期,全港傳呼公司不下十多間。當時各大傳呼公司競爭激烈,不惜重金邀請紅星拍廣告宣傳。CT2流動電話亦於此時加入市場,有天地線、步步通、經緯站這三大網絡品牌,但由於此類電話只可打出、不能接聽,故用戶須配合傳呼機使用,所以傳呼機此時仍有優勢。因CT2電話加入競爭,流動電話價格亦有所下調。
90年代後期 流動電話搶佔市場
1990年代後期,流動電話不論機價及服務費均大幅下降,尤其是3間使用GSM1800(俗稱PCS)頻譜的流動電話網絡商,於1997年加入市場後,流動電話服務費更下降得厲害。其時不少人棄用傳呼機,改用更方便、但服務費相若(甚至更便宜)的流動電話,香港傳呼業從此沒落。不過至2020年代初香港傳呼服務仍未有被完全淘汰,仍有一間公司在香港提供服務。截至2024年5月,香港共有1957位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