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幸獲得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邀請,參與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主辦、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及香港藝術中心合辦,假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的巡迴展「妖怪大行進」的開幕典禮及嘉賓導賞活動,讓我不但可以先睹為快,更可親身於香港體驗神秘的日本妖怪國度。今次展覽是由日本妖怪博物館(三次もののけミュージアム)名譽館長湯本豪一策展,合共展出84件展品,以繪卷與錦繪為中心,結合玩具與電影等媒介,介紹由古流傳至今的日本妖怪文化。
妖怪到底是什麼?
今次的展覽不但精彩,更令一向對妖怪學有興趣的我,再次思考及審視了一些新的研究課題。妖怪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有妖怪?到底妖怪和人間的關係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廣義而言,妖怪是指人類無法理解的異常事物或現象,狹義而論則是那些不被人們經常崇拜、甚至使人恐懼或帶來災難的靈體或妖怪的總稱。妖怪是超越人類理解且無法用科學解釋的超自然現象或存在。對於身處於科學和醫學尚未發達時代的人們來說,災難和疾病就是非常「神秘」的事件。
過去的人們大部分都偏向將這些超自然現象理解為妖怪或神明所帶來的災害或懲罰。日本自古就有「八百万の神」(八百萬神)的觀念,認為萬物皆有神存在。例如很多故事中,老人在一場大風暴中看到一座山,便會喃喃地說道:「啊,山神一定生氣了……」因為人們相信山神就住在山裏。日本文化人類學者,專門研究妖怪論、民間信仰及《妖怪學新考──從妖怪的角度看日本人的心》的作者,現為國際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小松和彥教授曾經提出:「妖怪和神是非常接近的存在,人們偏看相信用『神』這個詞來形容風暴和地震等直接令人恐懼的事件,用『妖怪』來形容未知和怪異的恐怖。」
研究日本妖怪的先驅者
然而將「妖怪」引入成為一門學問,有「妖怪博士」之稱,創立東洋大學(前身為哲學館)的井上円了教授可以說是首位研究日本妖怪的先驅者,井上教授於明治末期提出了「妖怪學」。在此之前,根據時代的不同,妖怪被稱之為「鬼」或「怪物」等。井上教授認為,為了融入現代西方文明,必須傳達哲學和宗教的知識,鼓吹社會大眾消除妖怪等迷信。
他不但於課程中引入以「妖怪學」為專題的學科,系統性地把妖怪作出分類及定義,更出版了一系列的著作《妖怪學全集》。小松和彥教授曾經說:「在我10歲左右,還上小學高年級時,就非常喜歡看那些以妖怪、幽靈為題材的電影。雖然喜歡,但那時的我僅僅把妖怪和幽靈看作是一種迷信,只是為了娛樂大眾而虛構出來的。直到我進入大學,接觸到民俗學這門學問後才發現,原來關於它們的研究也可以構成一個特定的學術領域。」
超自然生物還是墮落的神?
現今有關日本妖怪的定義,分別為井上円了教授所指:宇宙的各種現象中,無論是東方或西方都有一些東西是不能用普通邏輯來解釋的,也不能根據一般規則來解釋,都能被稱為妖怪或神秘的東西;小松和彥教授定義為與人類、動物等自然生物不同的「超自然生物」;以及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將妖怪定義為「神的墮落形態」,但人們一直將妖怪視為神,姑勿論他們是否「墮落」,這顯示對災難的安慰及對生命的警示。柳田指出妖怪故事的傳承和民眾的心理和信仰有着密切的關係。各種有關妖怪的研究中,柳田國男特別強調應將妖怪學視為了解及窺探日本民族性格和歷史的其中一個重要途徑,這一部分我是非常認同的。
其實,今次「妖怪大行進」展覽除了能看到不同時期的妖怪之外,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無論什麼形態的妖怪,其實都是反映着當時人心的恐懼及不安,亦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實況。記得,《妖怪台灣》系列作者何敬堯曾提到:「妖怪如鏡,投射人心。妖怪的誕生,源自於人類本身的豐沛想像力。妖怪如同鏡子,反映出人們對於天地自然的恐懼,或者對於社會、族群命運的一種設想。此外,妖怪被創造出來之後,還會反過來形塑人類文化的面貌。因此,妖怪的存在,等同於在地歷史、民俗文化的累積,會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與人們的心理狀態緊密連結。」
最後,借朝日電視台製作的日劇《妖怪合租屋》的其中一句台詞作結:「妖怪不可怕,醜陋的人心比妖怪還要可怕!」你還害怕妖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