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在2020年3月11號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大流行」,這種表述是指疫情在多個國家出現重大且持續的人傳人狀況。截至4月17日為止,全球病例數逾210萬,死亡人數逾14萬,而且未有止息之勢,這意味將有數以萬計的生命危在旦夕。
如實觀的智慧
面對疫情,驚慌緊張乃屬人之常情,但過度的擔憂,會令情緒失控,即使沒有感染到病毒,失控的情緒,都會影響到自己的身心健康。有些人又過分樂觀,覺得不幸的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樣就會減低警覺性,而增加受感染的機會。正確的態度是如實了知自己的情況,不要過分擔憂,但也要做足夠的預防措施。龍樹菩薩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處事的心態,不用悲觀,也不要太樂觀,應有危機感,這就是「如實觀」、「捨二不執中」的生活智慧。
疫境自強行動
佛教有2500年多的歷史,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目的,就是教導我們怎樣去解決病苦,包括身苦和心苦。面對疫境,就算沒有染病,身心都會受到一些困擾,傳統醫學不一定會處理這些問題,但「佛教身心療法」就可以幫助我們,填補這個空缺。近年的科學研究顯示,我們生病是因為心理系統、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出了毛病,醫學資訊告訴我們,只要時常充滿正能量,就可以強化我們的免疫系統,減少生病和增強健康。目前我們知道這種冠狀病毒並沒有特效藥物可以治療,所以就只能強化免疫系統來保護自己了。近年科研界用了很多新的科技,像成像技術、分子生物學、腦科學和心理神經免疫學等對佛教身心療法做了很多科學的研究,證明了在多方面都有顯著的成果,能影響生長因數、細胞因數和端粒的長度,改善免疫系統、增加疫苗抗體和影響神經遞質,甚至可以改善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等(註1)。現在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身心療法,幫助大家強身健體。介紹的身心療法,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減少大家的身心煩惱,包括微笑行動、鬆禪、放下禪、靜觀聆聽訓練、靜觀呼吸訓練、慈心禪、動禪、和睡禪。
微笑行動
「微笑行動」就是「每日一笑」。方法很簡單,最好的訓練就是當大家起床前,對身邊的人笑一笑,之後在梳洗時,對着鏡子向自己微笑,然後你外出,可對着管理員微笑;乘坐巴士時,對着司機微笑⋯⋯如此類推。微笑是一種無國界的語言,只要輕輕一笑,就能鬆弛臉上數千條肌肉,掃除內心無限煩惱,同時可以讓別人分享自己的喜悅。微笑可以化解別人的敵意和煩惱,即使做錯了事,用微笑來請求原諒,能重新打造和諧融洽的氣氛和關係。「微笑」,就是用身體語言來培育正面情緒的好例子。微笑並不難學習,難的是如何讓微笑成為習慣。從今天起,讓大家用微笑迎接一天的開始,譲微笑作為一天的結束吧:一笑解千愁,再笑泯恩仇,三笑放下無求。
鬆禪
「放鬆」就是用最省力的方法去做每一件事;放鬆不用學習,因為這是你的本能,不用想用什麼方法去放鬆。放鬆身心是一種感受,就在當下。當你叫自已放鬆的時候,可能你覺得自已還是很緊繃,不是你自己所要的「鬆」,但是你的感覺是一定會比之前鬆一點,這就是進步。鬆是沒有極限的,只要你有這個念頭,有這個行動,滴水成河,改善的空間是無限量的。無論遇到什麼困苦,身苦或心苦或在緊張崩潰的時刻,一覺知,就放鬆,這就是解決問題的鑰匙。
放下禪
「放下禪」就是學習「放下」,放下「身」,放下「心」,放下所有的「執着」。 該放下就放下,「放下自在」,就是放下改不掉的執着、批判和比較,以及強迫性壞習慣,從而得到自在。不要比較,就會感受到放下的喜悅。人總喜歡跟別人比較,為什麼自己會有皺紋,為何自己會這麼少頭髮,什麼也拿去比,要明白,有得必有失,不要只想別人好的一面,不要抱怨,記着負面情緒會傷害自己,要學習接受和包容,學懂let go。懂得放下,才有發展空間;把負面情緒放下,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只有放下,才有得着:手酸了,可將手裏的東西放下;心累了,請把你的心事放下。
靜觀聆聽訓練
聆聽是一種關懷,是一種默默地支持與力量。聆聽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只需要一些耐心和一些愛心。如果你能夠用心去傾聽自己的心聲,和他人心靈的聲音,那麼,只要很短的時間,你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安慰,能產生和諧的力量,從而擺脫痛苦。
頭、頸、背部保持垂直,以挺直莊嚴的姿勢,反映內在自主,耐心和覺察的態度,坐在直背的椅子上,雙手平放在大腿上,雙腳平放在地,背自然垂直,不要用任何方法控制呼吸,専注覺察你聽到的「聲音」;聆聽身體發出的聲音,如呼吸、腸胃蠕動等,再注意體外的聲音,留意房內的聲音,再聆聽房外的聲音;持續覺知這個「聲音」;沒有聲音時知道沒有聲音,聲音微弱時知道聲音微弱,聲音強時知道聲音強,讓聲音來、讓聲音去,讓聲音生、讓聲音滅,對各種聲音不排拒,不取着,只是保持覺知、捨離及安住下來;專注於這個「聲音」有來去生滅的特點,如實覺察,無須分析或思考,不要理會聲音所勾起的念頭,不要被聲音引發的情緒影響;當心念分散時,重新將念頭專注到「聲音」上。當你練習純熟時,就不一定要坐着做訓練,任何時間都可以做這個運動。
聆聽是你與自己、和他人心靈溝通的橋樑,是覺察問題、解決煩惱和培育正能量的工具。用開放的心態聆聽,你會發現自己的心量變大了,變得更加敏銳,更加善於理解自己和其他人,而靜觀聆聽訓練就是要培養這種能力去促進身心健康:聆聽眾生的訴求,包容不同的聲音,處理有情的煩惱,解決娑婆的困苦。
靜觀呼吸訓練
吸氣,我知道我在吸氣;呼氣,我知道我在呼氣。
呼吸就是生命,是情緒、思想和身體動作的寒暑表。呼吸是連繫身心的橋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隨時把注意力轉到呼吸,無論你在那裏,呼吸與你時刻相伴,專注於呼吸,可把你帶回當下──此時此地。專注於呼吸,我們能體驗到輕鬆和自在,有助我們減低不安和焦慮,讓我們更加健康快樂。
坐在直背的椅子上(不要坐在梳化椅上),只坐椅子三分之一面積;採取一個舒適的固定姿勢;頭、頸、背部保持垂直,將兩肩肌肉放鬆,自覺如無肩無臂無手的狀態;以挺直莊嚴的姿勢,反映內在自主,耐心和覺察的態度;閉目、閉口、微收下顎,舌頭輕輕碰着上顎即可,有時口中分泌很多唾液時,可以緩緩吞下;雙手平放在大腿上,雙腳平放在地,背自然垂直;將心念安放在呼吸上,切記不要用任何方法控制呼吸。
靜觀呼吸訓練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你可以専注覺察你的呼吸,也可以選擇覺察腹部呼吸,另一個方法是數你的呼氣或吸氣。専注覺察你的呼吸,覺察空氣經過你的鼻尖,留心空氣進出鼻孔的感覺;讓身體自然地呼吸,心念只是跟隨自己的呼吸,覺知自己的呼吸;當呼氣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在呼氣,當吸氣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在吸氣,當氣息長的時候知道是氣息長,當氣息短的時候知道是氣息短,當呼吸的感覺明顯的時候知道呼吸的感覺是明顯,當呼吸的感覺不明顯的時候知道呼吸的感覺是不明顯。
練習覺察腹部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感覺呼吸時腹部的起伏;你可以將一只手放在腹部以清楚感受到腹部的起伏,想像你的身體是一個氣球,吸氣時腹部像氣球一樣脹起,呼氣時腹部會下降。呼吸時嘗試專注於吸氣和呼氣的過程,在平穩自然的呼吸中體驗放鬆的感覺。吸氣,覺察腹部上升,呼氣,覺察腹部下降。上升,下降。呼吸是自然的,我們不控制呼吸。呼吸會逐步緩慢,深長。你也可以數你的呼氣或吸氣,由一到十,再由一到十,但不可出入息同時並數,若因妄想而致數字間斷,則重頭再數。當心念分散時,重新將念頭專注到呼吸上,持續保持覺知;雖然會不斷分心,但每一次覺察到分心,就可以恭喜自己,又回到當下!重新留意呼吸。
起坐前應把身體輕輕左右搖擺,調整身心回到現實境界。你可以輕柔地按摩身體;先搓熱兩掌,用搓熱的手掌心敷壓眼球;再用雙掌按摩臉部、額頭、後頸、兩耳、雙肩、兩臂、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接下來右邊大腿、膝蓋、小腿,左邊大腿、膝蓋、小腿及輕柔轉動雙輕柔轉動雙足腳踝,然後才起坐。
注意事項:靜觀呼吸訓練應在室內進行,最好選擇通風、明亮、安靜、乾燥的地方。不可直接被電扇或冷氣吹到,若要吹,可將風吹至牆上,再反射回來,間接的吹到。穿着方面,材質以純棉最好,人造纖維最差,愈寬鬆愈好;最好有毛巾蓋膝蓋,若天氣較冷,可另加一條蓋肩膀、背部;拿掉手錶、眼鏡、腰帶、襪子等。要關掉手電,環境要清靜,不要被電話電視等聲音騷擾。如果想要上洗手間就去上,不要忍到結束,不然,對身心有不良的影響,只要如廁後再繼續坐即可。太飽或太餓都不宜禪坐。初學者從10分鐘開始,慢慢加到30分鐘⋯⋯45分鐘。最好每天能坐二次,早上和睡前是靜觀呼吸訓練的好時間。
註1:引申正能量改善身心健康達致全人健康的目標這就是禪修的好處
原刊於佛門網,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佛教身心療法 疫境自強行動之一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