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佛利民時代的全球化效應

這段人類歷史上生活水平提升得最迅速的步伐現已放緩。備受打擊者的政治呼聲日高,加上部份知識份子的大肆抨擊,全球化的聲譽不免受損。(Pixabay)
此外,傳媒往往認為對幾百個流失職位或廠房倒閉的偶發個案大造文章,比報導千千萬萬分散各地的愉快消費者更有新聞價值,這種偏頗的報道把全球化的效應扭曲,助長少數利益集團的偏執言論備受注目,漠視沉默的大多數。顯然集中的經濟價值可作出的政治力量比分散的經濟價值更強大。
 

局勢變幻莫測

 
第四,歐洲區內移民不受限制,加上貨幣統一,形勢更見複雜,境內各國政府面對不勝負荷的難民流徙現象,結果是被強迫進一步深化融合。
 
佛利民雖是倡議全球化的表表者,對統一貨幣與不設防的移民政策卻大有保留。作為主張實行自由浮動匯率制的先鋒,他極力提倡容許調整匯率,以恢復外部的不平衡狀態,讓貨幣及財政政策重獲自主,以維持足以影響通脹及就業的內部平衡。
 
此外,佛利民認為應只接納非以謀取社會福利為目的的勞工移民。為外來移民提供社福津貼,只會導致移民變質,社會大眾終會因代價難以負擔而群起反對。這是一切仇恨、憤怒和歧視的根源。歐洲聯盟這項重大工程至今已接近自行瓦解,至於各成員國能否繼續結盟,則有待時間驗證。
 
深度經濟融合,目的在擴大選擇自由,促進經濟繁榮,從而改善全球貧者生活,這一目標已經達到;另一方面,經濟融合旨在減小政府規模,而非廢除政府,早於1962年,佛利民就已極力強調,在維持貨幣穩定以及透過徵收「負入息稅」(此構想由佛利民提出)以援助低收入家庭兩項,政府都能發揮積極作用。
 
中、英、美以及前蘇聯等各國在政治形勢上的轉變,令全球化的步伐加劇。1979年,鄧小平在中國發動市場改革,在隨後的四份之一個世紀中,脫貧群眾之數以億計算;同年,戴卓爾夫人當選英國首相,啟動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開啟長時期的經濟增長;一年後,列根當選美國總統,在位期間一直奉行自由市場政策;隨後十年之內,柏林圍牆倒下,蘇聯終於瓦解,多個新國家隨之建立。
 
如此年代背景,造就了經濟開放,全賴當中自由競爭市場的動力,致使宏觀經濟環境穩定,私有產權備受保障,經濟得以急劇增長。在四份之一個世紀之內,佛利民的主張受到各地經濟決策者重視;隨着大型新興經濟體全速發展,部份經濟體在短期之內經歷巨變,無疑在社經方面備受壓力。
 
這段人類歷史上生活水平提升得最迅速的步伐現已放緩。備受打擊者的政治呼聲日高,加上部份知識份子的大肆抨擊,全球化的聲譽不免受損。經歷2008年金融風暴八年後的今天,環球經濟增長極度緩慢,生產力亦未見顯著改善,全球化步履蹣跚,貿易增長又停滯不前,陷於水深火熱的群眾更難望得到所需援助。
 
當今國際政壇之上,自由市場主張暫告失寵,希拉莉已表明不再支持其一度擁護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特朗普更揚言要實行保護主義,奪回流失到中國的職位,並且築起圍牆以防墨西哥移民湧入;文翠姍則對保守黨同人訓話:「你若以為自己是世界公民,到頭來只是自我放逐,你根本不明白何謂『公民』。」英國要是背棄定居倫敦的外來人才,脫離歐盟後,也自我放逐。
 
參考文獻
 
D H Autor, D Dorn, G H Hanson, “The China Syndrome: Local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Import Compet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3, 103(6): 2121–2168
D H Autor, D Dorn, G H Hanson, “The China Shock: Learning from Labor Market Adjustment to Large Changes in Trade,” NBER Working Paper No. 21906, January 2016
P D Fajgelbaum and A K Khandelwal, “Measuring the Unequal Gains from Trad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Forthcoming, November 2015
S Johnson and J Kwak, 13 Bankers: The Wall Street Takeover and the Next Financial Meltdown, Pantheon, New York, 2010
L Karabarbounis and B Neiman, “The Global Decline of the Labor Shar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9 (1), 2014, pp. 61–103.
T Piketty,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rans A Goldhammer,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14.
M Rognlie, “Deciphering the Fall and Rise in the Net Capital Share: Accumulation or Scarcity?”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Spring, pp. 1–54,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