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結束,新班子將於7月1日正式上台,適逢回歸20周年,新政府一舉一動,都受到中外媒體關注,本社早前專訪香港著名建築師何顯毅,談談他對官場文化、新管治班子、民意治港等議題的看法。
非常贊成改革中策組的職能
林鄭月娥在早前發表的政綱中提到改革中央政策組,當中建議中央政策組日後會擔當統籌跨局部門政策制定、共同審視各局項目的工作等。何顯毅同意中央政策組必須要改革;包括(一)中策組內成立不同的小組;小組的數目應該與決策局的數目一樣,例如三司十三局,就要有十三政策範籌小組,直接向局長匯報並協助局長審視各部門、處方和公務員提出的政策和做事程序並提出意見,一改現時中策組只是向特首和三司匯報的局面。(二)主動研究各政策範籌未來的風險和機遇。
曾在不同諮詢委員會工作過的何顯毅以自己較熟悉的土地和城規政策為例,政府在2003年後凍結賣地,是對的,但連「造地」都剎停,是天大的錯,生地變熟地的過程需時五至八年,直至五年前,前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上場打開一看,才發覺政府熟地倉內的熟地所餘無幾,急急將綠化地、社區用地拿去改劃,更被人批為盲搶地,結果造成了供求失衡,大失預算。「作為政府本身及作為政府首席顧問的中策組見到熟地倉的儲備逐步減少而沒主動反映意見,造成了現在的糟糕情況。未來的中策組一定要更主動、更全面、更深入為特首和各決策局主動提出前瞻性的建議,防範風險,指出機遇。」何顯毅說。
公務員太明哲保身 太害怕揹鑊
何顯毅認為過往內地繁文縟節多而香港少,現時兩地情況逆轉。但他說不應該只怪責公務員,公務員擔心的事太多,既怕傳媒及立法會,又怕審計署及申訴專員,所以採取明哲保身的策略不停加入新程序、新表格以防揹鑊,相信誰做公務員,誰也一樣會這樣,所謂少做少錯,不做就不錯。「最後不斷寫電郵不斷要求開會去保護自己,有人估計有些公務員一半時間都花在做這些預防工作,餘下的一半時間才去做實質公事。」他不無感嘆地說。
官僚主義存在已久,每地都有,有什麼改善的良方妙計?何顯毅建議政府一定要力撐那些真正做到減省繁文縟節又打得的公務員,賦予他們discretionary power(酌情權)。除非貪污枉法,否則出了什麼事都要撐他們,至於那些不做事而只搞繁文縟節的公務員,一定要令他們改變。2015年的「鉛水事件」,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發出內部指示提醒官員,被議員和居民迫飲鉛水時不能接受屈辱,要維護特區政府的尊嚴,「絕對是正確的做法!」何顯毅非常贊成。
除力撐以外,他認為官員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要與升遷掛鈎,表現佳就升職,表現惡劣、只按本子辦事的就降職。故此,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的角色變得更重要,他建議局長要多與政府部門對口業界單位打交道,以分辨出公務員內哪些是有擔當的、高效的,哪些是只顧明哲保身的、低效的。
「大家要知道現有20萬人住在悲慘的劏房內、30萬人輪侯上公屋,跟著每年4萬多人結婚,2萬多人離婚,加上愈來愈多年青人未結婚,畢業找到工作後也不想再和父母一起住,也不計每天來港150人,算一算一年要多少個新的住宅單位才夠?」何顯毅不禁一問,他明白作為特首當然方方面面的意見都要聽,但在作出自己認為最迫切、最重要的選項後,便要排除萬難,馬上執行,全力落實。他引用毛澤東的說法:百花齊放。「不過讓百花『放』了之後,就要決定摘哪一兩朵花放在自己的胸口上。」
特首要有幽默感
何顯毅認為特首要有幽默感,給老百姓感覺到是真心關懷他們的生活每一環。更要擁抱傳媒;甚至放任一些媒體的無理批評,只要不是散播假新聞;當然,容許香港傳媒絕對自由有時候是要付出代價的。
他亦為政府出謀獻策,建議將所有可預見的公務工程撥款綑綁在每年一度的財政預算案一併放上立法會,不要分散;超過三千萬的公務工程要每個上立法會等批只不過是殖民地時代的做法,並非法例規定,他強調「要知當時的『立法局』是半個橡皮圖章,照搬來今天拉布的立法會是用石頭砸自己的腳;更加嚴重是違反基本法行政主導的原意,可惜這四個字漏了寫入基本法。」
不能靠「民意治港」
有一派政治學理論主張民主政治是跟隨人民的意願去管冶,認為決策應是由下而上,由民意來領導政府。但曾擔任過一些諮詢委員會委員的何顯毅不表同意,提出大政策應該由特首經多方諮詢後,便應由上而下,下達行政指令,高效執行。
作為市民之一,自己的意見受到重視當然值得高興,但何顯毅則旗幟鮮明地反對「民意治港」,他表示若是按此原則治港,政府只要拿着不同機構的民調去制定政策就行,哪需要什麼領導?在講求「地區問題,地區解決」、「民意授權」的今天,何顯毅卻認為不必事事諮詢區議會並遵循他們的意見,他形容現時香港處於一個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政策非常手段去處理土地房屋和城規的問題。
在這位建築師心目中,推行的應該是「民主集中制」,大政策一定要由特首負責。「當年我曾問過為何中央政策組的顧問關於熟地倉變得空空如也都不提醒特首,得到的回答是當年的特首沒有要求要留意日後的土地供應問題。」何顯毅聽後十分驚訝。未來如何「解放」現有土地,補地價政策城規政策是否需要檢討?他希望中策組如審計署一樣要主動不要被動,留意不同政府各大範疇的問題和往後的風險。有人說政務官的文化就是「回應文化」,出了事想辦法去解決,何顯毅認為這是沒有遠見的管冶。香港人一直為優秀的公務員團隊而感到自豪,但可能近期有些公務員變成了墨守成規,養成了不做不錯,少做少錯的心態。
年輕人的三大不滿
另外,他對由社交媒體衍生的傳媒霸權亦很關注;毛澤東曾說: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現時社交媒體就是這樣:政府提出的,他們就去反對;北京反對的,他們就去擁護。他認為傳媒霸權存在,尤其有了社交媒體後,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民粹主義;但何顯毅強調,千萬別干預傳媒,千萬別壓制傳媒,這是香港作為一個真自由城市是要享有的 ,雖然有時候難以避免要付出代價。
何顯毅的兒子在早前的特首選委選舉中接觸大量年輕的專業人士,發覺他們有三件事最不滿意:第一是樓價太貴,第二是沒有向上流動的機會,第三是北京干預香港。他認為頭兩件事情假以時日仍然有改變空間,但第三件事,是無得改,何顯毅斬釘截鐵地說。不過,他始終認為,因為政治問題而移民的人其實少之又少。
新政府面對四座大山
新政府上場在即,面對困難重重,何顯毅形容是四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是非建制派與行政當局的關係。何顯毅建議領導班子時刻和他們交換意見,給他們一定的角色,有時也給他們些榮譽,說說他們爭取了什麼。「此舉令那些理性的非建制派不用事事反對政府,也令他們有機會日後重選返回立法會,形成良好的行政立法關係。
第二座大山是短期地價樓價過高問題。這位建築師形容,樓價不但受供求因素影響,更受「心理預期」因素影響。他建議所有大型地塊招標只容許一半供市民自由買賣;一半只能賣給(包括日後轉賣)香港永久性居民兼首次置業人士;如此地價自然會降下來,亦會減低了市民對麵粉麵包會持續升温的心理預期。
第三座大山是部份公務員明哲保身、效率低下的問題。他再次強調「一定要獎勵那些真正做得到拆牆鬆綁的官員,歷任特首都説要拆牆鬆縛,但問問做地產、建築,畫則等行業的持份者,今天他們面對的規管和繁文縟節,比殖民地時期多了多少?官場中人常説因為民意要求愈來愈高,而被迫愈管愈多、愈管愈嚴;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說法,不但在政府內,最近連「證監會」也有這個趨勢,絕非香港之福。
第四座是限於「需求主導」的基建大山。何顯毅地說:看看人家深圳,過去40年人口由30萬升至2000萬,人家的基建是如何搞起來?香港新界連同五大地產商加上早期地主和投資者,估計共擁有20平方公里的土地,這些土地天天在那曬太陽,改劃不到,不批改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推說基建負荷不了,交通不夠,排污不夠,提高補價准許利潤,原本可以快速解放土地來發展,但又怕被指官商勾結;大建公路又怕益了附近的地主,畏首畏尾。他形容,如果短期內香港的改劃(re-zoning)及基建政策不改,不把需求主導改為有前瞻的「供應主導」,則不但那20平方公里的新界地繼續曬太陽,更會繼續出現郵輪碼頭,天水圍,早期將軍澳,新界東北的失敗故事。
談到最後,心繫香港的何顯毅不忘再補充自己對新班子的看法。他建議首先要全力支持政治委任的行會非官守成員、司局長,包括副局、政助,特別是一眾新人;大家入營惡補培訓一兩個星期也不為過。另外在中策組內盡快委派專家顧問協助各局長們,非官守們一方面推行新政;一方面又要面對著個別部門的首長及個別常秘的「NO NO」文化,正如多年前英國長編劇的《YES, MINISTER》到了特區政府,更演變成了「NO NO MINISTER」。
「有泛民不斷要求公民提名和實行所謂的一人一票真普選;大家不要再發夢了,中央由今天到2047以後都不可能同意,不可能中央在委任自己特區內的特首喪失了話事權,要中央只守尾門是自欺欺人」,何顯毅形容中央一定會堅守入閘權,出閘權亦只會確保讓他們百分之百信任的人去當特首,什麼民意民調都是次要。大家要知道,所謂一人一票真普選只不過是一個手段去可以定期換領導;可以防止獨裁專政;老百姓除了生活好,需要的就是人身安全有保障,享有真自由,真法治,有真實的人權保障;香港可以說都已有了,「加上香港有極為寬鬆的法援,隨意的JR,香港人大致可以放心了。」何顯毅如此總結。
簡介:何顯毅早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是香港、英國註冊建築師,現任何設計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何氏早年曾在英國及香港的公、私營機構任職,後於1980年創辦何顯毅建築師工程師樓(2010年改名為何設計有限公司hpa)。曾擔任前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之規劃小組及土地小組委員會成員、前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等;何氏關心社會;曾在報章及雜誌撰文有關香港的管冶;尤其關注香港和國內的城規,土地及房屋等問題;並著有《建設中華》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