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曾説,收藏的最高境界是藏石。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南宋詩人陸游那句賞石名言──「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其實更為重要的是前一句──「自許山翁嬾是真,紛紛外物豈關身」。石之所以可人,那是因為「外物豈關身」,如此返璞歸真的思路,也相當符合王老那「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收藏態度。
所以欣賞石頭,需要的是另一種心境和眼光,與其他藝術品還是頗有不同。
為何如此説呢?那是因為絕大多數的藝術品均有作者,我們都能夠透過作品來揣測背後涵義。但奇石卻是大自然的無意之作,如此作品永遠都具有神秘性及可能性。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真正的賞石是個人與天地對話的歷程,需要更多的想象力,以及那可遇不可求的機緣。
如此來説,我們就不難明白米芾一生為何如此癡迷奇石,與之為友,更有拜石之擧;我們也能夠理解為何有「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人無石相伴不靜」的説法。
這是因為「石不能言最可人」。
鑒別藏石 兩大標準
在介紹一種來自新疆的奇石──戈壁沙漠漆之前,我們不妨簡單説説中國賞石文化中的兩大鑒賞標準。
第一是傳統的形態角度,即是北宋米芾所創立,經後人修改演變的「品石六字訣」──「瘦、皺、漏、透、奇、醜」。這裏主要石種包括太湖石、靈璧石、英石、昆石等;第二種是根據「形、質、紋、色、韻」等審美要素的賞石理念,主要石種包括雨花石、大化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彩陶石和新疆戈壁石等。
這兩種審美方法互有重疊,但須分清主次。例如太湖石固然在質地上有其特色,但其「瘦、皺、漏、透」才是鑒賞眼目所在,而壽山石則更側重於「形、質、紋、色」。弄清兩種審美方式,有助提高我們的賞石眼界。
根據以上兩種標準,新疆戈壁石中的「沙漠漆」就屬於第二類別,我們需要從其「形、質、紋、色」予以鑒賞。透過對這類奇石的欣賞,我們既能夠知悉新疆獨特的地理面貌,也能夠了解其為何具有如此奇特的名稱──「沙漠漆」。
新疆、戈壁、沙漠漆
新疆的地理位置特殊,其地層構造複雜,岩漿活動頻繁,加上高山盆地的地理落差,以及晝夜溫差懸殊,形成了獨特且豐富的岩石面貌。經過千萬年的風化剝蝕,附在岩石上的不同石種剝落,被狂風帶到湖底,然後經過數千萬年的移動,沖刷及研磨,當湖水乾涸後,這類石頭就暴露在戈壁荒漠之中。
這就是新疆獨有的戈壁石,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包括瑪瑙類、碧玉質類、玉髓石類、化石類的石種,質地如玉;一類是風稜石、千層石、玫瑰石、泥質結核石、雞骨石等,質地粗糙,而前者才是形成具有沙漠漆效果的石種。
如此石種只是前提,其必須經過後天漫長歲月的磨練,才能修成正果,鍍上一層獨一無二的沙漠漆。
在此環境因素非常重要。新疆那含有豐富金屬陽離子的地下水成為了「鍍膜」的重要顔料。那它是如何塗抹到戈壁石上,且能融入其中呢?這與戈壁地帶的氣溫有著密切關係。
由於戈壁地帶日夜溫差極大,環境乾旱無雨,故此這類地下水在晚上地面氣溫的降低,地底氣溫仍高的環境下,不斷蒸發上升,停留在那些散布於地面的戈壁石上。到了白天這些戈壁石則會經歷列日烘烤。
如此蒸騰循環。加上風沙反復抛光,經過至少100、200萬年後,就會在石體表面留下一層潤滑光亮的薄膜,像塗抹了一層亞光漆,故名「沙漠漆」。
由於戈壁石的種類繁多,所處區域不同,故此顔色變化多樣,呈現出赤、橙、棕、黑、褐、黃等多種色澤。其中以漆皮厚、色濃、表面光潤者稱老漆,是沙漠漆石中的上品。有的漆石雖薄但色澤協調,也是較好的沙漠漆石。
所以說,沙漠漆並不是一種石頭,而是附在戈壁石上的一層天然鍍膜。兩者合一,才是地道的戈壁沙漠漆。所以更為精確的名稱該是「戈壁沙漠漆石」。
戈壁沙漠漆
具有沙漠漆效果的戈壁石依然常見,但是要成為一件上佳的觀賞石,就需要符合「形、質、紋、色」的要求,既有色彩厚重的漆化,形體也需有所寓意。所謂有所寓意,即是以動物象形石為主。這種象形並非全然相像,而是看其是否具有動物之「活相」或「靈氣」,能否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及審美情趣。
至於是否具有「活相」,必須掌握其頭部特徵、輪廓線條、體態變化及形神意蘊,其中以頭部特徵居首位。
欣賞這類觀賞石,擺放的位置也相當重要。有時正視時並無特色,但如將之稍微側放,或者置於稍微高處,那麽就形神具備,栩栩如生。故此也需要配上與主題相呼應的底座,才能襯托神韻,且能掩蓋瑕疵,進而增加其藝術價值及觀賞價值。
説了這枚多,這類觀賞石我卻只有一方,是在6年前巧合之下與之結緣。這是一座鸚鵡形狀的戈壁沙漠漆石,顔色渾厚,紋理蜿蜒,猶如鳥兒羽毛。最為有意思的是鸚鵡頭部相當清晰,且有頭冠,其嘴部及眼睛均頗為突出。
如此天然造型再配以樹枝狀底座,上配數朵花兒點綴,那麽一隻栩栩如生的回首鸚鵡就此呈現,予人無限遐想。
當時拾到此石,且予以畫龍點睛之底座的人,真是獨具慧眼,這也不禁讓人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及神奇魅力。「石不能言最可人」真是所言不虛,如果我們偶爾能夠「自許山翁嬾是真,紛紛外物豈關身」。
説起來談何容易,還是要看機緣。
附注:觀賞石佳品與劣品分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