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會議和全國政協會議「兩會」已在3月上旬舉行過,唯分享「兩會精神」的活動方興未艾。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及教育評議會合辦的兩會精神分享會「從人本關懷視角看『兩高』」,上周五(12日)假長沙灣協和小學舉行,這已是同一系列分享會的第三場。是次分享會由教評會主席、協和小學蔡世鴻校長主持,兩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聖公會教省陳謳明主教長及教育評議會會長、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何漢權主講,數十位教育工作者、法律界人士及中學同學出席。
全國人大與政協 權力職能有不同
作為開場白,何漢權先闡述全國人大會議和全國政協會議「兩會」的一般知識,包括兩會會期通常在每年3月,唯2020年因疫情延至5月舉行。兩會權力和職能不同,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有常設的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全國政協則1949年成立,主要職能包括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及參政議政。何漢權介紹了全國政協的歷史沿革和大事,包括在全國人大未成立前,通過具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網領》,確定首都、紀年、國歌與國旗,以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何漢權又闡釋全國兩會與香港關係,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由全國人大依據憲法成立、《基本法》由全國人大通過、十四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有36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有195人等。
1954年,全國人大成立,政協作為全國「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繼續存在。
首屆婦女政協 歷史留名者眾
何漢權特別提到,新中國成立伊始,就很重視「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地位。查1949年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婦女代表,除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外,還有嶺南派畫家、廖仲愷夫人何香凝、新中國首任衛生部長、馮玉祥夫人李德全、周恩來夫人鄧穎超、台灣共產黨創黨黨員謝雪紅,還有作家丁玲、記者浦熙修、電影演員白楊等,代表性相當廣泛。
作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何漢權表示,兩會期間的責任是「認真參會」、「參政議政」、「對外發聲」和「嚴守會紀」。
他認為,港澳市民應把握中央對港工作的重要部署,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兩高」工作報告 體現公正效率
接下來,陳謳明和何漢權從人本關懷的角度,講述他們對「兩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的體會。
陳謳明表示,「兩高」工作報告反映的是「公正」與「效率」兩個概念。陳謳明用「五個為」概括「兩高」工作報告:「為大局」、「為人民」、「為未來」、「為整體」及「為求進」。
司法寬嚴相濟 顯法治解心結
從「兩高」工作報告他深刻體會中國司法系統與西方不同,在於中國的司法以人為本,遵循平衡精神,寛嚴相濟、懲教俱備、情理兼顧。無論是在刑事還是在民事案件中,都強調「如我在訴」的精神,站在老百姓的一邊,以程序促公平,既解法治,更解心結。
陳謳明還引用《黃帝內經》所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概念,指出中國司法不僅「治已病」,更「治未病」,以「能動司法」(主動的司法)推動國家和社會的治理,同時用多種方法化解矛盾糾紛。他認為,這樣的司法實踐,同中國人傳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的觀點不謀而合。
何漢權則認為,「最高法」和「最高檢」的工作報告,其共同特徵是「為民謀最大福祉」,也為建構「具中國特色的法治與人本融合的法治大國」表達出真誠和努力。
人溺已溺如我在訴 為國為民法之大者
他指出,中國人早在唐朝高宗時期已有完備的法律條文建構,長孫無忌等人編定的《唐律疏議》為最早的完整法典。往事越千年,「為民眾提供最大的保障和幸福」依然是中國法治的必由之路。
他承認,香港實施的普通法,與內地的法律體系難以比較,但以人本關懷、「如我在訴」的精神看法律,他相信,英美法律與中國法律,彼此的關鍵都是人,有無真正為民謀福祉,便是觀察優劣的標準。
何漢權表示,他個人連續兩年以教育工作者身份列席「兩高」工作報告會議,見證「兩高」工作報告非常詳實,領略到內地司法於「法理情」三方面結合着墨甚多。他以「樂觀進取,懷抱自信。實事求是,傳承創新」16字作結,期待中國法治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