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何時留學最恰當?

若因不滿意現狀而選擇離去是一種「反教育」的行為,本身是不成熟的表現,亦不能培育孩子面對逆境的能力。(Shutterstock)

本欄上文談了留學的地點,提出了除英語系國家外,亦可就着個人的目的,考慮非英語系國家,並提出了中亞的哈薩哈斯坦也可是往讀研究生課程的一個選擇;亦簡略比較了歐洲與北美的文化,供有心人參考(見本欄2018年10月29日《境外留學的疑惑》)。本文續談家長最關心的另外一個問題:何時出國最好?

教育離不開context,「何時把小朋友送走?」;「小學,可以嗎?」;「初中還是高中?」;「大學才走,會太遲嗎?」……只要話題是往海外留學,每次家長總會追着「何時走」的問題。這問題不易答,也沒固定答案,真的要依不同家庭的情況,不可一概而論,當中亦有一些誤解,但可談談幾點考慮的方向。

愈早愈好?

大部分孩子的生理及認知心理的發展均依從一定的階段,兒童初期至中期,約3-12歲是人生發展的一個奠基階段。這個階段,食物、營養自然重要;人格、心靈上的塑模亦不容忽視。兒童期一個明顯的發展特徵是對外界事物的好奇,這時期孩子對外界知識的吸收能力非常強,就好像海綿一樣,只要有水就能吸進去。

以此推論,是否說就應把孩子早一點送往海外?這個推論要非常小心演繹。就純吸收知識而論,這是沒錯的;但可惜海綿除了吸收淨水外,污水也不會放過啊!孩子若年紀太小,比方說在小學階段,人格還在發展,還沒定型、還沒能分清事非黑白,一個人在遠方,縱使是住校,有老師、舍監、監護人照顧,行為仍有相對高的機會發生偏差,較容易養成不良習慣;更重要的是當心靈出現枯萎時沒能適時得到來自父母、親情的滋潤,輕則短暫的出現負面情緒,嚴重的會締造永久的心理傷害。知識的暫時滯後,可以憑勸奮後發先至;心靈的缺失,很大機會一生也不能補償!這又是否說小學階段就絕對不宜往海外學習?這又不盡言,教育奇妙之處是必須對機對應,每個案例都可有不同的建議。

生活不同留學

先說一個案例。Lily(化名)是新西蘭籍華人,父母均是內地人,Lily是獨生女。Lily未出生前,父母已考慮Lily的將來,最後決定以移民的方式,選擇了新西蘭,讓孩子在兒童期接受西方教育。其後Lily在新國出生,一住就是7年。期間,母親相伴左右,為了更能融入西方社會,母親在帶孩子之餘還報讀了一個護理的專業課程。7年後,父母把她帶回北京,後在深圳就讀至初中。初中後,父母覺得女兒已有獨立能力,高中即把她送往美國。執筆時,Lily應進入大學了。

這個案例顯示了「生活」與「留學」是不一樣的事情,勿兩相混淆。如有父母相伴在旁,孩子只是轉了一個學習環境,與傳統意義,自家一人,遠渡重洋,孤獨的生活、學習等的概念完全不同。小學階段,孩子無論在生理及心理的發展均極需家庭的支援,往海外「生活」是可以的,「留學」則要三思。個別獨特的情況自然可再議。

初中還是高中走?

這又是另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但可從留學的目的看這個問題。先假設孩子的自理能力及獨立能力也可以,父母應該問:為何趕着孩子要在初中離去?是不滿意香港的現行教育狀況嗎?還是心有所屬,基於某些信念、某一種原因?若因不滿意現狀而選擇離去是一種「反教育」的行為,本身是不成熟的表現,亦不能培育孩子面對逆境的能力,播下的「因」若是不純,「果」多只能是惡果,亦須詳加考慮啊!

至於基於某一信念、某一種原因則可以理解。如希望孩子能有系統的學習外語,特別是對語音的掌握,所謂能獲取Native Accent。若持這個原因,初中可考慮離去。學習外語的年最佳年齡是兒童中期,即若7-12歲,語言學家稱這時期為Critical Period,若過了關鍵期才開始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這解釋了成年人學習外語總有「拉牛上樹」之感。

但需注意 Language Exposure(語言接觸)不單有好的一面,還可能有負面影響。兒童在生心理發展關鍵期往海外學習,外語多能有長足進步,但有機會丟失的卻是母語!絕大部分港人的母語是廣東話(口語)及現代漢語(書面語),在海外長期缺乏恰當母語語境接觸,母語退步是肯定的。別以為「講得到就可以啦」,這是淺見,完全忽略了母語詞彙的貧乏、母語文化的殘障對孩子一生的不利影響。現實一點說,中國正處於經濟起飛階段,全球話語權的地位也不斷上升,此際外國人對學習普通話、中國文化趨之若鶩之時,我們卻親手折斷子女的羽翼,誰個聰明?誰個愚蠢?不言而喻。

作一個總結,本文的主要對象是已決定把子女送往海外升學,目標國家也有了,但對何時出發仍在猶豫的家長。文章提及了一些指導原則、方向,可供參考。限於篇幅,一些技術性的環節,如要注意學制的涵接等則留待家長自行仔細參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