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支持的「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總決賽,5月29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這場總決賽的評判之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教授何文匯教授在賽後接受灼見名家專訪,暢談香港中小學學生加強學習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一國公民 都應學習國家歷史
何教授說:「中國歷史本身就是重要的,加強則是更加重要。作為一個國家的國民,應該要認識自己國家的歷史,否則無法證明你是該國家的國民。」因此,他認為每一個國家的國民,都應該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由此路進,學習世界歷史文化,才能形成個人的世界觀。
何文匯教授強調,身為中國人,學習中國歷史是必須的。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歷史源遠流長,要掌握的史料是很多的,所以教學方面要部署得好,才能令學生學習歷史時覺得有趣味及有意義。
走出課室 活學有趣體會更深
何教授主張加強學習中國歷史文化,他表示,「加強」的意思不僅指增加在學校的學習時數,而且要加多點時間去活學,例如:參觀博物館、藝術館,去圖書館閱讀……這些靈活的學習方式,可以令學生對本國的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
他舉例,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有許多名勝古蹟。同學們可以藉由參訪古蹟,進行「懷古」學習,在歷史現場了解歷史,體會更深,對國家的歸屬感更強。他進一步闡釋,「加強」是全方位的加強,並不只是透過上課的學習方式來加強。
在選擇教材方面,何教授建議,首先可以從閱讀歷史人物傳記開始。因為不少歷史人物都有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如此學生才會更加有意願學習,所以,「加強」學習,也可以是以強化歷史人物為本的學習。
何文匯教授指出,加強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認識愈深,對國家的認同感就會愈大。有了國家認同感,他們才會有動力提升自己,貢獻社會。
知己知彼 學習不可「閉關自守」
談及學習中國歷史文化和今日國際環境的聯繫,何教授指出,國民身份認同是必要的,每個國家都會強調國民身份認同,這種認同可以給人一種動力,令人生有目標,做起事來事半功倍。不過,學習也不可以「閉關自守」,只學中國歷史文化,不學外國歷史文化。
他舉例說,從「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我們可以了解到,自古以來中外一直都有許多商業、文化和各種聯繫。因此,他建議,「學習歷史文化,應由本國歷史文化開始,認識了本國的歷史文化,進而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及文化。」
談到「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何文匯教授認為,讓小學生透過比賽學習中國歷史文化非常有意思,因為小朋友天性愛玩,比賽就有「遊戲」的成分,藉着「遊戲」競賽的方式,讓學生產生爭勝的學習動力,是非常好的辦法。
這次比賽過程也讓大家看到,以小學生的年齡和學習階段,參賽同學事實上都發揮了超水準的表現,這方面各校的老師亦應記一功。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