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剛剛出爐。此前一周,決策層組織了數場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研討經濟形勢,聽取意見和建議。對下半年的經濟工作,除了適度擴大總需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引導好發展預期,用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穩定社會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可謂時機恰當,極其必要。
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運行延續了步入新常態以來緩中趨穩、穩中有進的大趨勢。然而,市場卻不時出現種種擔憂:或是人民幣匯率大幅震盪,或是擔憂股市、債市崩盤並引發系統性風險,抑或擔心中國經濟出現劇烈下滑。這些擔憂導致市場預期不穩,對中國經濟正常運行產生了不利影響。對有些宏觀政策,部分人士甚至抱怨「搖擺不定」。
沒有穩定的預期,政策初衷再好,實施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要穩定社會預期,增強發展信心,首先要找到擾亂市場預期、造成信心不足的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數據真實性影響市場穩定
回顧此前市場多次看空中國的時點,不難發現,預期不穩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政策缺乏連續性,過於「出其不意」。此外,還有以下數點亦不容忽視:
首先,中國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受質疑。這種質疑近年來此伏彼起。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當下,如果重大統計數據令人生疑,穩預期更無從談起。中國的統計數據由多個部門發佈,有時不盡一致。今年初,海關總署統計的出口數據和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出口交貨值,便出現了趨勢背離,這不僅影響企業對出口形勢的判斷,市場還猜測資金假借貿易渠道流出中國,這又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悲觀預期。
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此前經濟數據間的對應關係不再適用。比如,近年來,中國工業結構發生改變,市場習慣性地按老經驗來套,相關部門則疏於解釋,也會造成質疑升溫。
另外,一些關鍵指標缺失,則影響市場判斷。失業率在發達國家常被視為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數據,而在我國,更為可信的調查失業率醞釀多年,迄今未公開發佈。官員們不時透露的調查失業率多為31個大城市的數據,而在經濟下行期,中小城市的就業形勢往往更加嚴峻。這樣,就業情況就缺乏一幅真實的全景圖。
經濟分化 目標不一欠兼容
其次,中國宏觀政策通常採用多目標制,不同目標間存在一定的不兼容,令市場擔憂政策能否落實。
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為例,在利率市場化的條件下,銀行在貸款時要考慮風險溢價。近年來,小微企業不良率上升較快,風險溢價自然要高一些。如果為解決融資貴的問題,便人為壓低利率,銀行對小微貸款的積極性自然會下降。
去產能亦是如此。短期內,它必然加大經濟下行壓力,當經濟放緩到一定程度時,穩增長重又被放在優先位置。春節過後,隨著穩增長措施陸續落實,基建、房地產投資反彈,鋼鐵價格由降轉升,原本計劃被化解的產能死灰復燃,去產能進程意外中斷。
正如「權威人士」不久前所言,受複雜局面和多種因素影響,當前社會心理預期處於敏感階段,穩定預期至關重要。要實現市場預期與經濟發展的彼此促進、良性循環,需要解決此前存在的諸多問題。
首先,要正視當前中國經濟所面對的分化現狀,客觀全面地披露數據。分化是經濟發展之必然。近年來,分化進一步加劇,從地區上看,結構調整早、轉型步伐快的東部沿海省份境遇較好,東北、華北、西北等依靠資源、產業結構偏「重」的省份,企業虧損面大,生產經營困難;從產業上看,高耗能的重工業、原材料行業陷入困境,高技術製造業、與下游消費相關的剛性需求強的行業則蒸蒸日上。
明確政策信號 加強市場溝通
在此情況下,亟需全面翔實的數據來引導市場預期。統計部門官員多次澄清,並無粉飾數據的壓力。為今之計,首先須改進統計方法,提高統計質量,這不僅需要彌補調查失業率等關鍵統計數據的缺失,加快改進研發支出核算方法,加強新經濟統計,更重要的是深化統計制度和體制改革。此外,相關部門須重視與市場的溝通,在市場疑竇叢生時,及時準確地作出解答。
其次,向市場傳遞明確的政策信號。目前看,多政策目標短期內難以改變,那就要盡可能讓市場明白各目標的輕重緩急和優先順序,尤其是在目標發生衝突時,要及時向市場傳遞清晰的政策信號。
再次,要建立政策糾偏機制。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各國政策的溢出效應和回波效應急劇放大。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至今猶存的今天,國際形勢變化莫測,制定增長目標、經濟政策難免會出現偏差,應建立政策校正機制,淡化經濟增長數量指標,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目標和政策,並向市場及時做出解釋。
「權威人士」說,「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要引導好發展預期,需要提高數據、政策的透明度,同時提升政府相機調控的能力。只有這樣,市場預期穩定了,信心才能增強,才能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的熱情,增強市場主體的活力,進而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原刊於《財新網》,獲作者授權發表。
(圖片:亞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