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佔中罷課下的公民教育

佔中罷課下的公民教育
在學校傷神了大半個月後的某個時刻,佔中就發生了。金鐘衝突中施放的催淚氣,除了令整個運動被升格成「雨傘革命」,更令學校對罷課的處理方法轉為政治表述的難題。佔中議題出現了十多個月,一直都是書生論政階段;即使舉行了多次商討日,予人感覺都是距離校園頗遠的。佔中提早發生,再加上嚴重的警民衝突,掀動市民情緒之餘,事件急劇增溫更令中學校園面對大量在校罷課的學生。罷課是一個很嚴肅的決定,而且會伴隨一定的犧牲;而這突發事件則促使一些未經深思熟慮的中學生輕率地投入罷課,他們未必認真思量自己的犧牲。不過連日來中學校園的罷課尚算平和,而且不少學校和老師均借此機會,推行針對這宗事件、以學生為中心的公民教育。
 
學校作為一個保持政治中立的場所,並不適宜站在某一個角度去處理這些政治問題。不過,政治是眾人之事,畢竟中學生即將成年或踏入社會,其實是有需要對政治有一些認識。以往處理這些跨學科課程,大多數是撥歸德育及公民教育組負責。前年「國教事件」一役,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學校施行這類課題的決心。在通識教育科課時內,本來亦有觸及社會參與和國情教育的部分,不過這一科是公開考試學科,施教過程必然受到考試指揮棒的影響。而且涉及的科任老師人數甚廣,他們個人對社會議題的取向,在在影響學生價值取向的建立。所以,此時校園出現了罷課的難題,也可視之為一次展開貼身公民教育的好機會。除了闡釋佔中的訴求和源起;當中涉及本地社會的深層次矛盾;警權和公民權利等課題外,筆者認為更需要提供更深更廣的角度,令學生反思時不只局限於當前時空的一個點上,要藉此機會幫助學生對這個「雨傘革命」有更為立體的認識。
 

協助學生建構立體思維

 
一、香港有恐共文化:國家成立後最初30年發生多次政治動盪,影響所及,不少民眾逃亡流落香港,靠個人專長和勤奮建立起今天香港的繁榮。不少市民和他們的家庭對於共產政權都有相當的恐懼。當年回歸前的移民潮、2003年討論二十三條都反映出這種恐懼;當社會議題一旦被人有意引導,恐慌就成為不少市民的心病。如何利用真實資訊,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國家和建立獨立思考能力,是老師教學的重點。
 
二、政客私心的計算:任何社會議題都會政治化,成熟的公民社會是不應迴避政治背後的利益計算。就算現在民望很高的各級議員,他們服務社會之餘必然有選票的計算。我們有責任讓學生了解政治的黑暗面,包括對佔中發起人、學聯等團體的核心人物、官員、議員和政黨,都要表裏看得清楚。
 
三、泛民被視為反對派:這個也是深層次矛盾的表癥之一,為何泛民是反對派而不是在野派?不論建制抑或泛民,他們的工作成果都應該是為整個社會好。縱使有私利上的計算,但從政者應顧及社會層面、各階層市民、社會內各個範疇的利益。這個政治現實如何得以改善,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四、國家安全的考量:政府與民間對「落閘」的分歧之一在於有無把國家安全放在一個更高位置去思索;中國崛起的第一個後果,就是被美國列為假想敵。圍堵中國刻下正在發生,香港有甚麼角色呢?愛國愛黨是有分別的,學生可否分析箇中關係?香港學生昩於國際形勢,對這方面的思考特別不足。
 
此外,還有其他角度的討論都可從網頁、刊物的評論中找到,重點是要幫學生反思時走出狹隘,習慣從不同層面去考慮問題。要學的不只是選對錯,而是先經過思考後再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