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已持續了4個多月,加沙地帶已有超過2.4萬人死亡,帶來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令人遺憾的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似乎並沒有停火的意向,揚言以國攻擊加沙的軍事行動還會持續,直到哈馬斯組織被完全殲滅,所有人質被釋放才會罷休。
有國際政治學者認為,以色列在此次衝突中的戰略嚴重失策,不但激怒全球阿拉伯、穆斯林宗教組織,亦觸動了國際社會對人道主義的敏感神經。
再者,巴以衝突的影響已遠超地緣政治問題,全球經濟亦遭受巨大的影響。舉例,最近電動汽車生產巨擘特斯拉(Tesla)宣布其德國工廠暫時停產,主要因為其商船在紅海遇襲導致船期延誤,造成供應鏈出現缺口。在供求失衡的情況之下,全球出現通貨膨脹、百物騰貴,影響全球經濟發展。
美不斷為以提供軍事技術支持
美國在巴以衝突中的立場也變得左右為難,十分尷尬。不少美國資深政客和政黨金主均是猶太裔,因此支持以色列的勢力在美國政壇舉足輕重。可是就巴以衝突的人道主義問題,世界各地反對以色列的聲音愈鬧愈響,而且全球經濟亦因此呆滯不前,對美國國際政策弊多於利,華府因此不得不重新審視美國與以色列的外交關係。美國近期顯然進退兩難,一方面他們對以色列繼續攻擊加沙不表示反對,但另一方面在背後呼籲以色列在軍事行動中要慎重考慮人道主義問題。
在這場巴以衝突中,除了人道主義、種族鬥爭、全球經濟衝擊等焦點以外,全球各地亦很關注科技戰爭(Technology Warfare)的問題。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各國國防部在軍事應用上都投放不菲科技資源。科技在戰爭應用上聚焦在戰略決策和戰術任務支持兩大主要範疇,例如武器、傳感器、指揮和控制、導航、空中支援系統、任務規劃、情報、監視和偵察、內外部通信和戰爭系統網絡等。
這些科技應用在航母、導彈、艦艇、飛機及其他軍事設施上,目的是令攻擊更精準、行動更有效,盡量避免殃及無辜老百姓。例如在巴以衝突中,雙方軍隊都經常利用無人機進行空襲、機械人在惡劣環境下於前綫作戰、人造衛星進行跟蹤定位、大數據分析用以深入了解敵方的戰略、人工智能(AI)去制定戰術策略、生成式AI技術偽造新聞混淆對方視聽等。所以在美國不斷的技術支援下,以軍在這場戰爭中佔盡優勢。
抵抗之弧挺哈 以四面楚歌
國家研發軍事科技維護本國安全,這出發點無可厚非。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世界各國2022年軍費開支統計,美國是全球軍事投入最多的國家,約8,770億美元,佔美國的GDP之3.5%;以色列全球排名第15,投資234億美元,佔以國GDP的4.5%,這還未算上戰後重建的費用。如此龐大的開支對以色列必然是沉重的負擔,有見及此以政府還是盡快停火為妙。
巴以衝突中除了哈馬斯和以軍正面對壘之外,抵抗之弧成員國,包括伊朗、黎巴嫩、敘利亞、也門等國家也以行動支持哈馬斯,襲擊以色列外圍,令其四面楚歌,要到處撲火。
除此之外,一些中立的阿拉伯伊斯蘭兄弟國家,包括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埃及等,也同樣支持哈馬斯,然而他們的態度並不激進,主張斡旋和解,努力游說雙方停火。它們提議兩國方案(Two-state solution),主張為居住於巴勒斯坦地區的兩個民族(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各自建立兩個不同國家,在約旦河西岸及加沙走廊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與以色列國並存。
雖然兩國方案是美國政府推動以巴和談的政策,亦為聯合國大多數與以色列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在以巴問題上的官方立場。唯內塔尼亞胡表示,並未向美方作出同意建立巴勒斯坦國的承諾。因此巴以衝突停火仍然遙遙無期,學者更擔心戰火會蔓延至整個中東地區,更多國家會卷入其中。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