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以小說書寫生命 告別人間六月天──悼文壇一代宗師劉以鬯先生

以小說書寫生命 告別人間六月天──悼文壇一代宗師劉以鬯先生

走過文壇幾近一世紀,劉以鬯先生為我們帶來「與眾不同」的文學作品,他以小說書寫生命,把自己的時代、自己的記憶、自己的詩意……全留在作品裏。

馮珍今 作者: 馮珍今
2018-06-13
字旅相逢

圖片:羅佩雲女士提供

標籤: 《吧女》《對倒》《酒徒》《黑色裏的白色 白色裏的黑色》劉以鬯小說尤利西斯懷正文化社文學雜誌現代主義現實主義羅佩雲與眾不同香港連載小說
合照攝於嶺南大學,劉以鬯先生獲頒名譽博士學位後。劉氏夫婦坐在前排,後排右起為中大圖書館副館長劉麗芝女士、小思老師和本文作者。(作者提供)
合照攝於嶺南大學,劉以鬯先生獲頒名譽博士學位後。劉氏夫婦坐在前排,後排右起為中大圖書館副館長劉麗芝女士、小思老師和本文作者。(作者提供)

認識劉以鬯夫婦,已接近四十年。

五月中旬,我和劉夫人佩雲女士相約,在太古城的商場茶敘。

談及近況,她告訴我──就在一個月前,她推着輪椅上的劉先生,沿着太古城道,走進這個商場,逛了好一陣子,而且還進了五樓的咖啡室,吃了他最愛吃的芝士蛋糕、喝了一杯熱巧克力……過了差不多一小時,大家怕他累了,便準備回程,老人家卻揮着手嚷着:「不回去!不回去!」又指着商場說:「留這裏!留這裏!」

劉以鬯夫婦形影不離,鶼鰈情深。

當日,為劉先生拍攝紀錄片的內地攝影團隊前來香港拍攝,紀錄他們的一些生活片段。多年來,劉先生身體都不錯,直到年多前才坐上輪椅。夫婦倆的生活就是如此,每天的下午,他們經常在這裏溜達,喝喝下午茶,逛逛商場,劉先生最愛跑到書店去,看看賀咭、明信片……這是他的嗜好,也是他的習慣,大家都曉得。

那天拍下的照片,教人眼前一亮。輪椅中的老先生,精神奕奕,神情俊朗,站在他身後的妻子,望着他,笑盈盈的,漂亮極了。什麼叫做「鶼鰈情深」,眼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天,我們聊了半天……談到慶祝劉先生百年壽誕的紀念圖冊,也談到三聯即將出版的劉以鬯選集。

靠一支筆 活在香港

劉以鬯先生,1918出生於上海,中學時已對文學有強烈的興趣,其後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念哲學系。

父親是黃埔軍校的翻譯老師,而他自己又在西方教會辦的大學念書,從小就看西方文學作品,包括莎士比亞、狄更斯……他喜歡閱讀海明威、吳爾芙、卡夫卡、福克納的小說……其中以詹姆士.喬哀思的《尤利西斯》對他的影響最大。

早在中學時代,他已開始在上海發表小說,「在高中讀書時,我開始學寫小說。第一篇小說題為《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寫一個白俄女人離鄉背井流轉到上海的生活。」中學畢業後,七七事變爆發。他入大學讀書,課餘仍在寫稿。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入租界,「孤島」陸沉。他離開上海到重慶去工作,開始撰寫《地下戀》,小說刊出之時,日本已宣佈無條件投降。

自1948年來港後,因謀職不易,以寫作謀生,他曾說過「那個時候香港的稿費是,1000字三四塊港幣。當時香港買一碗雲吞麵都要三四毛。寫2000字一篇的稿子,每天吃雲吞麵也能過。所以,我就靠一支筆在香港活下來了。」

「那個時候我喜歡的都是現代派作家,比如穆時英、戴望舒他們。」在三、四十年代上海,劉先生受到穆時英、施蟄存等新感覺派的影響甚大。他來到香港後,帶着早年在上海文壇的經歷,開拓文學的新途徑。這位南來文人,居港數十載,創作「與眾不同」的小說,在鮮明的現代感中,也散發着濃厚的香港本土氣息。

娛人娛己 雙線發展

我在大學時代,才開始閱讀劉先生的作品,最先看的,就是他的名作《酒徒》。這部小說後來被人譽為「中國第一本意識流小說」,雖然作者未必完全同意。「鑒於傳統與常規的局限性頗大,我決定寫一部獨特敘述方式的小說《酒徒》。」在技巧方面,他運用了意識流手法和內心獨白,嘗試以詩化的語言,反省香港的現實處境。

作品寫於1962年,以六十年代香港的社會狀況為背景,特別關注文化人的際遇。「也斯認為《酒徒》最重要的是我對新文學看法的部分,小說中提到端木蕻良、穆時英、臺靜農、沈從文和張愛玲等。」劉先生如是說。

劉以鬯先生曾說過,激發他寫《酒徒》的動機之一,就是他「不願失去自己」。(作者提供)

為了維生,劉先生寫了大量「娛樂他人」的通俗作品,「我寫稿最多的時候,一天寫一萬兩千字至一萬三千字……連續不斷寫了二三十年。」據說在高峰時期,他日寫十一、二個連載小說。

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文學商品化的傾向十分顯著。為了招徠讀者,大部分報刊走的都是通俗路線。劉先生說過「當我在報刊撰寫連載小說時,我只寫通俗小說,不寫庸俗小說;只寫輕鬆小說,不寫輕薄小說;只寫趣味小說,不寫低級小說。」

與此同時,他偶爾也會寫一些銳意創新的嚴肅作品,以「娛樂自己」。

正如激發他寫《酒徒》的動機之一,就是「我不願失去自己,即使日寫萬字『娛人小說』,為了找回失去的願望與興趣,也寫自己想寫的小說。」

對於「娛己」之作,他強調「我寫小說首先對自己有一個要求,就是要『求新求異』。我不喜歡跟在別人背後走,但寫具有獨創性的作品,並不容易。」

紀錄片《劉以鬯:1918》以光影聲像呈現劉以鬯本人,亦表現他的文學作品。在影片一開首,劉先生便道出「與眾不同」,這個四字擲地有聲,揭示出他的文學風格。

追求形式上的創新,是為了配合內容。例如寫於1964年的《寺內》,他嘗試用小說形式寫詩體小說;《動亂》、《吵架》是另一種實驗,前者以物件為主,「用物的獨白紀錄1967年香港『五月風暴』的動亂。」後者卻是沒有人物的小說,「從另一視角寫家庭糾紛。」

《對倒》是沒有故事的小說,結構形式的靈感,便來自一枚一正一負對倒相連的郵票。他「用雙線並行發展的格式,敘述兩個陌路人(一男一女)在同一個生活場景中的行動和思想。」小說較新的地方,就是兩個主角沒有關係。

《對倒》書影。(作者提供)

為香港歷史加一個註釋,他寫長篇小說《島與半島》。

微型小說《打錯了》用複式敘述結構強調命運的偶然性,發表後「因為敘述結構由兩種假設組合而成,引起相當強烈的反應,有人認為很有創意,有人不願接受這種過分陌生的寫法。」

為了表現自己的創作個性,他寫了《黑色裏的白色  白色裏的黑色》,「利用黑白兩種顏色突現社會的真實面,將黑與白作對比,清楚區分是與非、善與惡、正與邪。」為了使小說具有獨創性,他試圖用不同的手法表現,既無現代主義的技巧,也不屬於傳統的現實主義。

至於故事新編,是用現代人的意緖解釋舊故事。劉先生表示,他喜歡寫故事新編。「不過,產量不多。」如《除夕》、《蛇》、《蜘蛛精》……

這些作品,運用的手法雖不一,但都注重形式上的實驗。不過,在「求新求異」時,他並不「拒絕一切小說的傳統」。

他一再強調「我着重求新的意圖,希望能夠在浩若煙海的小說中寫一些具有新意的小說。……為了體現個人的風格,我嘗試將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結合在一起。」

劉以鬯先生一生的創作,已逾數千萬字,一直以來,大家比較重視他的「娛己」之作,其實,在另一方面,他仍然運用寫實手法寫出一些雅俗共賞的作品,例如《吧女》,保留了香港連載小說的色彩。

《吧女》書影。(作者提供)

兩個理想 盡其在我

劉以鬯先生是享譽文壇的小說家,同時,也是一位知名編輯。1941年畢業後,他投身報界,當副刊編輯。四十年代初,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離滬赴渝,身兼《國民公報》和《掃蕩報》兩報的副刊編輯。1945年十二月,他回到上海後,在上海版《和平日報》編副刊。

1948年來港後,他最初在《香港時報》當過副刊編輯,1952年曾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報界工作,至1957年才回港。其後,又編過《香港時報》的《淺水灣》,《快報》的《快趣》、《快活林》,以及《星島晚報》的《大會堂》等。

回顧大半生的編輯生涯,「中國新聞界中,像我這樣的小編輯很多,但像我這樣這麼長時間做副刊編輯的,真的絕無僅有。」劉以鬯的副刊編輯生涯,止於1989年的《大會堂》,前後長達四十多年。

劉先生自小就有兩個理想,一個是辦出版社,另一個就是辦文學雜誌。

「抗戰勝利後,我回到上海,我爸爸在抗戰期間的上海逝世,媽媽把爸爸剩下的錢分給我和哥哥,我拿到錢,便辦了一家出版社。」他父親去世了,留下一筆遺產,他將自己那一份,創辦「懷正文化社」。

「上海的出版社當時出版的,大部分是商業小說比如武俠小說,我想做的是純文學出版社。所以那個時候,很多中國老作家都願意把作品交給我。」劉先生出版過姚雪垠、徐訏、施蟄存等的小說。據說徐訏的《風蕭蕭》,銷路比較好,打穩了出版社的基礎。

劉先生曾自述,「我原計劃把徐訏的書向海外出版,但我來到香港後發現很多事情和我想的不一樣。我離開大陸到香港,帶的錢並不多,以為頂多在香港住幾個星期。但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打仗一路打到南方,我就在香港回不去了。最後,我當時拿的錢都用光了,身上只有一支筆和幾張白紙……」自此,他留在香港,開始寫稿維生,生活就這麼過下去了。

他的另一個理想,就是辦文學雜誌。

1985年,中國新聞社找他辦《香港文學》,並擔任總編輯,為了專心辦好這份文學雜誌,他辭掉所有報刊的專欄。他將這份刊物辦得很有特色,不單網羅了中港台作者的優秀作品,而且面向世界,致力推動華文文學,直至2000年的六月,才被迫將辦了十五年半的《香港文學》月刊交給另外一個機構續辦。他因此大受打擊,導致「情緒低落,內心空虚恍惚,做甚麼都提不起勁。」

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失去《香港文學》,反而讓他有時間着手整理、出版自己的書,短短兩年內,在香港出版了《對倒》、《打錯了》、《不是詩的詩》、《暢談香港文學》……

《不是詩的詩》書影。(作者提供)

《對倒》於1972年發表,隔了二十年在北京出版單行本,至2000年才在香港正式出版,同年,電影《花樣年華》剛好上映。據導演王家衛說,其創作靈感來自《對倒》,片中引了《對倒》三段文字作過場字幕,片末特別鳴謝劉以鬯先生,王家衛還出版了一本《〈對倒〉寫真集》。

劉先生在《對倒》新版前記,亦提到當時的情況,《香港文學》易主後,好友黃東濤夫婦「建議為我出版三本新書……我很興奮,隨即要求先出《對倒》」。

電影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應,小說一紙風行,連上海、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派記者來港作專訪,北京作家出版社也趕着將《對倒》付印,正如馬來西亞《聯合早報》報導的標題所言:「《對倒》走紅,遲了30年」。

試筆空間 扶掖文青

劉以鬯對文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除了創作、當編輯和辦雜誌之外,他最愛發掘新人,如早年的西西、也斯、吳煦斌,近年的潘國靈、梁科慶、黃勁輝等,都因為得到他的引薦發表作品而走上文壇。

許定銘先生曾寫過:「近五十年來,從香港成長的作家,差不多都曾與劉先生結緣,受過他的栽培與訓練。」董橋先生也說:「我之所以走上傳媒、走上寫作的路途,劉先生的鼓勵太重要了,他給了我發表作品的機會,也帶了我結識許多前輩的緣份。」可見劉先生是文學界的「伯樂」。他堅持「擠之戰略」,在商品中儘量擠入嚴肅文學,為很多「文青」提供書寫的空間。

2015年,劉以鬯先生於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獲頒終身成就獎,夫婦二人上台領獎。

當年的我,也是一名「文青」,第一次投稿給他,在1982年。我寫了一篇《反映世態人情的浮世繪──楊絳的戲劇創作》,評介楊絳早期的劇本;亦就她的《倒影集》,另寫了一篇《談楊絳的短篇小說》,寄到他主編的《大會堂》去,以不同的筆名發表。

文章刊出後,劉先生將剪報寄給楊絳女士。就因為這樣,我竟收到了這位文學界老前輩的親筆來信──「我讀後猜測,論小說和論戲劇二文,似同出一手,以為作者是一位老編輯,不料卻是年輕的女士……」她還給我寄來其譯本《唐吉訶德》。幸遇劉先生,為我帶來這段難得的文字因緣。

「對文學有興趣的作家,他們自己就會去寫。」此說不無道理。寫作路上,我起步甚遲,當年得劉先生刊出稚嫩之作,受到莫大的鼓勵,幸何如之。

繼續寫作 永不言悔

除了創作小說,劉先生也寫散文,以及文學評論,他曾發表《臺靜農的短篇小說》,又撰寫《端木蕻良論》,對中國新文學有獨特而精闢的見解,文學論著有《看樹看林》、《暢談香港文學》等。他又編過一系列「中國新文學叢書」、《香港短篇小說選(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此外,他還翻譯外國小說,譯作有《人間樂園》、《娃娃谷》、《莊園》。編著之多,難以盡錄。我想,他的一生,做了兩個,甚至是三個人的工作。

劉以鬯先生的散文集《舊文新編》。(作者提供)

近十多年來,劉先生的文學成就,備受肯定,除了獲香港書展年度作家、傑出藝術貢獻獎、終身成就獎等獎項,又得到嶺南大學頒發文學榮譽博士學位。

記得在2009年,劉先生獲公開大學文學院頒授榮譽教授銜。在頒授典禮的座談會中,劉先生公開介紹他正在構思的新作,小說上面一段寫從西港城到筲箕灣;下面一段則是寫從筲箕灣坐電車到西港城,一上下的寫法,形式相當創新。作品還沒寫出來,但他強調「我不會放棄寫作,雖然今年已經91歲了。」活到老、寫到老,堅持寫出「與眾不同」的作品,他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劉以鬯先生一生的創作逾數千萬字,九十高齡仍創作不輟,2014年獲嶺南大學頒發文學榮譽博士學位。

「我喜歡寫小說。我喜歡砌模型。我喜歡蒐集郵票。我喜歡收藏陶瓷。」在《模型.郵票.陶瓷》的前言中,他說。文學世界以外的劉先生,是一個集郵和陶瓷專家,寫稿之餘,也喜歡在家中砌模型。

也許讀者都知道,《對倒》的寫作靈感,便來自郵票。「對倒」譯自法文tête-bêche,是郵學上的名詞,指一正一負的雙連郵票。又如《四枚未釘齒孔的香港郵票》,只看題目,便已知這是一篇以集郵為題材的作品。

電影《劉以鬯:1918》中,有一段饒有趣味的紀錄,這位文壇的一代宗師,在家中興致勃勃地介紹自己砌的模型,還有收藏的石灣陶瓷,像一個孩子般,向人家展示自己的心頭好……

《模型.郵票.陶瓷》書影。(作者提供)

紅塵路上 緣生緣滅

猶記得十年前。就在12月1日,我隨着小思老師,還有幾位任教於中大中文系的年輕朋友,在北角「老飯店」,跟劉先生夫婦吃了一頓晚飯,我們還預備了一個蛋糕,為他預祝九十歲生日。那天晚上,劉先生談興甚濃,細說文壇掌故,大家都聊得很開心……我還特意帶來一大堆書,請他簽名。

劉氏伉儷結婚多年,相伴相依已逾六十載,夫婦兩人,形影不離,仿如神仙眷侶。

其中的一本,正是2007年再版的《天堂與地獄》,在「寫在書前」中,他告訴讀者:「《天堂與地獄》是我1948年從滬來港後寫的短篇小說,1951年結集出版。52年赴星馬報界工作五年,57年回港,同年與佩雲結婚,甘苦共渡五十載,未嘗二十四小時分離,適逢獲益重出本集,順便作為我倆金婚紀念。」書中還刊出他們在57年的合照,一對璧人,教人忘不了。難怪每次見到劉先生,夫人總陪伴在他身旁。

劉氏伉儷結婚多年,相伴相依已逾六十載,夫婦兩人,形影不離,仿如神仙眷侶。文學圈中人都說,沒有夫人相助,在背後默默的扶持,劉先生不可能有這麼多作品面世。

世事茫茫難預料。想不到,真想不到,跟劉夫人茶敘不到一個月,在2018年的6月8日,這位文學界的前輩,告別人間,在醫院安詳離世。

走過文壇幾近一世紀,劉以鬯先生為我們帶來「與眾不同」的文學作品,他以小說書寫生命,把自己的時代、自己的記憶、自己的詩意……全留在作品裏。

2018年6月13日

更多精采文章

  • 劉以鬯藏品展覽劉以鬯藏品展覽
  • 《中學生文學精讀.劉以鬯》《中學生文學精讀.劉以鬯》
  • 我與百歲劉以鬯的最後一次見面我與百歲劉以鬯的最後一次見面
  • 小說《家變》奠定文學地位 作家王文興84歲逝世小說《家變》奠定文學地位 作家王文興84歲逝世
  • 米蘭·昆德拉下筆的時候米蘭·昆德拉下筆的時候


馮珍今

出生、成長於香港。自小是個「書癡」,及長卻成了「影癡」。早歲畢業於中大新亞書院中文系,其後獲中大教育碩士。從事教育工作多年,遊學巴黎一年。現為自由寫作人,兼及寫作教學。近年喜遊走四方,亦愛讀書、寫作……著有散文集《見雪在巴黎》、《我的學生二三事》、《不一樣的學生》、《字裏風景》、《字旅人間》,童書《奇幻泡泡與石頭貓》、《中國人的故事:詩人和小說家的才華》,遊記《走進中亞三國——尋找絲路的故事》,人物專訪《字旅相逢》、《字旅再相逢》及《字旅樂相逢》;另編有《中學生文學精讀.劉以鬯》、《指空敲石看飛雲——小思散文集》等書。
View all posts
標籤: 《吧女》《對倒》《酒徒》《黑色裏的白色 白色裏的黑色》劉以鬯小說尤利西斯懷正文化社文學雜誌現代主義現實主義羅佩雲與眾不同香港連載小說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王文興(1939-2023)不僅以「慢寫」著稱,還提倡「精讀」。(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小說《家變》奠定文學地位 作家王文興84歲逝世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10-03
張翔周一深夜發表聲明,指留意到近日有造謠者一而再將校內的機密資料外洩,並蓄意扭曲事實。(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報道

張翔就有關指控發聲明 指涉及嚴重誹謗 要求校委會押後會議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10-03
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右) 與新聞博覽館副主席陳淑薇討論「極端天氣的應對及啟示」。(香港新聞博覽館圖片)
灼見報道

梁榮武現身香港新聞博覽館 談極端天氣啟示及應對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10-01
李家超在國慶酒會致辭,讚揚香港人「有橋」、「食腦」,識得靈活走位,多次轉危為機。(李家超社交平台圖片)
灼見報道

李家超:《施政報告》歸納市民意見 拚經濟做實事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10-01
從台灣巡防艇角度看涉事漁船,雙方距離接近。(YouTube視頻截圖)
灼見報道

台扣押大陸漁船17人 指撞傷巡防艇擬索償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30

影片

  • 雷鼎鳴:重返美國千里考察各州 看到怎樣衰敗的社會現狀?當權者為何不重視民生福祉 卻到處挑起戰爭?
  • 雷鼎鳴:白宮處處針對中國制度自欺欺人?形式主義民主制度令美國走向衰敗?
  • 陳文鴻教授:如何識破美國表面和解的對華陰謀?貿易、投資有什麼長期打擊中國的戰略?
  • 張五常教授:AI無法取代人腦? 我與科斯與佛利民為何惺惺相惜?學好中文有什麼竅門?
  • 黃錦輝教授:共和黨為何反對美國陷入俄烏戰爭太深?中國逐漸偏離歐美 不依靠西方經濟?
  • 陳鳳翔:美國向中國提出「四不一無意」是真情還是假意?為什麼中俄愈走愈近,中美愈走愈遠?
  • 陳文鴻教授: 中俄朝等陣營如何反抗西方霸權?印度怎樣與美國聯手東拒中國?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張五常教授:對迷茫的年輕人有什麼忠告?學好中文為何一定要背誦經典詩文?有哪些推薦?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賞月賞月 常霖法師
  • 中美角力進入新格局中美角力進入新格局 施永青
  • 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 常霖法師
  • 張五常教授:AI無法取代人腦? 我與科斯與佛利民為何惺惺相惜?學好中文有什麼竅門?張五常教授:AI無法取代人腦? 我與科斯與佛利民為何惺惺相惜?學好中文有什麼竅門? 本社編輯部
  • 雄奇奪目三星堆──訪考古學黃家豪博士雄奇奪目三星堆──訪考古學黃家豪博士 編輯精選
  • 美國金融家的忠告值得反思美國金融家的忠告值得反思 張建雄
  • 許家印出事前 傳前妻已獲巨額分紅離港 恒大債務重組或添變數許家印出事前 傳前妻已獲巨額分紅離港 恒大債務重組或添變數 本社編輯部
  • 小記者與大教授──訪問張五常教授後記小記者與大教授──訪問張五常教授後記 本社編輯部
  • 教大開學日升旗禮 是大學生第一門課教大開學日升旗禮 是大學生第一門課 梁振威
  • 香港政府的反擊香港政府的反擊 湯文亮
  • 林毅夫教授: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 可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林毅夫教授: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 可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本社編輯部
  • 我們在期許些什麼?我們在期許些什麼? 潘銘基
  • 張翔就有關指控發聲明 指涉及嚴重誹謗 要求校委會押後會議張翔就有關指控發聲明 指涉及嚴重誹謗 要求校委會押後會議 本社編輯部
  • 跑江湖的三把刀跑江湖的三把刀 李志強
  • 三場告別:念念不忘、世俗眼光和無知偏見三場告別:念念不忘、世俗眼光和無知偏見 張灼祥
  • 兩次馬爾他會晤的笑話兩次馬爾他會晤的笑話 張建雄
  • 陳茂波:現時樓市與引入「辣招」時不同 政府密切注視陳茂波:現時樓市與引入「辣招」時不同 政府密切注視 本社編輯部
  • 災禍集中之啟示災禍集中之啟示 蔣匡文
  • 「債務陷阱」?美國才是製造者 國際應凝聚共識盡快化解「債務陷阱」?美國才是製造者 國際應凝聚共識盡快化解 編輯精選
  • 飲酒與享受飲酒與享受 黃珍妮

推薦作家

  • 陳鳳翔
  • 陳文鴻
  • 周光蓁
  • 譚新強
  • 艾雲豪
  • 劉銳紹
  • 李志強
  • 張建雄
  • 盧兆興
  • 陳文鴻
  • 翁美茵
  • 常霖法師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