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宣布,今年5月1日新天皇即位,所用年號為「令和」。使用31年的年號「平成」,還有不足一個月,就將走入歷史。明仁天皇退位的消息早已宣布,改元也在預料之中,一旦新年號開啟,舊年號進入倒計,很多日本人還是不免感傷。
平成世代的美好
縱觀全部日本史,沒有哪個時代像平成這樣富庶、美好。日本經濟的高光時刻出現在平成初年,經濟總量最多佔到美國六成以上。1995年泡沫破滅後,日本陷入停滯期,也是直到15年後的2010年,經濟總量才被中國趕超。平成年間,日本發生過7級阪神大地震,9級3.11大地震,有過海嘯與核洩漏,但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並未受太大影響。
平成世代的美好,日本新出生的年輕人最有發言權。這一代年輕人(相當於中國90後和00後)出生在優渥環境,沒吃過苦,各種物質和精神需求很容易滿足。加以他們進入學校,正趕上日本文部科學省實施新的學習指導綱領,大規模的課程內容被削減,學習變得極為寬鬆。因此,他們這代人也被稱作寬鬆世代。
寬鬆世代走出學校後,面臨的是並不寬鬆的職場環境。日本企業盛行年功序列制,沒資歷、沒能力、又不肯吃苦的年輕人,他們想要努力往上攀升,實在太過困難。日本的創業公司太少了,年輕人很難找到機會。優渥而出頭無路的時代裏,一種自我安慰的情緒悄然滋生。
努力那麼辛苦,為什麼要努力,為什麼爭第一?自己活得精彩就好,何必和別人比?「佛系」情緒在今天中國還只有苗頭,大部分年輕人都還往一線城市擠,為出人頭地而努力奮鬥。而在承平已久的日本,「佛系」成了常態,甚至開始成為主流文化。
2017年,日本電通公司推出一則宣傳廣告,名為《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在這則廣告,創作者對於傳統馬拉松「想比別人跑得快/相信前方有美好未來/相信一定有終點/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的價值觀發出質疑。「失敗又怎麼樣,繞點路又怎麼樣/也不用跟其他人比/路不止只有一條,終點不止一個。」這是一則相當典型的「平成風」廣告。
這種觀念與其說迷茫,還不如說是頹廢。經歷泡沫破滅的日本,消極氛圍瀰漫,加之課業很少,娛樂業大發展,年輕人沉浸在互聯網世界,自得其樂,網上有一個詞「平成死宅」。
艱苦奮鬥的昭和精神
對「平成宅」最不滿的,是他們的祖輩和父輩,也就是昭和一代人。昭和是裕仁天皇的年號,從1926年到1989年橫跨超過60年。準確說,昭和時代應該分為戰前和戰後兩代人。
戰前的昭和一代人勇武好戰,貴死賤生,以忠君報國自許,這種愚昧狂熱的「昭和精神」給亞洲和日本人民都帶來災難,理當受到唾棄。然而,戰後昭和精神則體現為艱苦奮鬥的開拓精神。在戰後廢墟上,企業家和產業工人艱苦創業,連續創造出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奧運景氣和伊奘諾景氣等經濟神話。到八九十年代末,日本經濟達到全盛。
昭和是日本歷史上為期最長的年號,兩代人有相似的精神氣質:積極進取,昂揚樂觀。以二戰結束為界,他們的做法完全不同:前者體現為忠君報國,征服殺戮;後者表現在工作和創造,以服務企業和家庭自豪。結果也完全不同,前者差點毀滅國家,後者締造了繁榮。
今天你去看昭和時代的文藝作品,就會發現戰爭前後有明顯的氣質區別。
二戰之前,國家孤憤癲狂,充滿軍國主義情緒。三島由紀夫是戰後文藝家,他的思想停留在二戰前,精神氣質上特別像舊時代的人,他也最終死於政變失敗的剖腹自殺。
和平繁榮的昭和時代,男性要麼平和陽光,要麼荷爾蒙爆棚,充滿正義能量;女性則明媚燦爛,落落大方。戰後的昭和時代,你能感受到人民積極健康的力量。這時期代表性的形象是什麼?高倉健、山口百惠、足球小將,以及昭和最後的迴光返照──男兒當入樽。(很多人可能意識到,這部風靡於1995年的體育動畫片,氣質更像昭和時代,而不是平成時代)
年輕人不斷失去活力
昭和精神已經過去,年輕人對國家大事毫不關心。平成男兒無意應徵入伍,以至於政府不得不用娘化和萌化的形象來徵兵。連軍隊宣傳頁都是娘娘腔,這個國家還有未來嗎?很多日本老派人士憂心忡忡。中文互聯網有「平成廢物」的說法,也是起源於對日本軍隊的觀察。
年輕人不尚武好戰,對和平來說是好事。只是它背後的冷漠逃避、消極頹廢,確實是壞東西。至少在經濟和生活層面,這代年輕人已不能和乃祖乃父相比。年輕人不只不想當兵,他們還不想學習,不想工作,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逃避是可恥的,但是有用」,這樣的觀念正在從電視劇走向現實。
最近幾年,談日本社會的著作《低慾望社會》風行一時。作者大前研一感慨,今天的日本年輕人沒夢想、沒幹勁,甚至起碼的人生慾望都在減弱!在日本,不婚率愈來愈高,超過三成的適婚男女都在獨處,對結婚和性缺乏興趣。這樣的氛圍下,生育率如何提升?日本經濟只能在泥潭裏愈陷愈深。
平成世代即將結束,旅日作家唐辛子寫文章讚美:平成世代,沒有戰爭,沒有集體議題裹挾,每個人都做「獨一無二的花」,難道不好嗎?聽起來確實美好,背後的真實危機是怎麼樣粉飾都無法迴避的。一個不斷衰老,年輕人不斷失去活力的社會,怎麼能稱作健康?
備受批評的安倍經濟學
關於日本經濟停滯,研究的經濟學著作非常多,政界也開出各種藥方。近幾年施行最猛烈的是安倍經濟學。和很多人的執迷不同,市場學派一直對日本經濟政策持批評態度。
安倍經濟學的本質是凱恩斯主義,通過擴張貨幣鼓勵消費,「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發展。這不過是將危機後延,飲鴆止渴。除此之外,細緻密切的官僚管制束縛了日本經濟活力,過厚的福利,繁重的稅收,這些給年輕人帶來沉重負擔。
日本經濟發展,一直沒擺脫官僚體制的控制。戰後幾十年輝煌,讓很多人對官僚體系產生迷信。日本經濟幾十年來積弊甚深,要清理的不只是一兩項政策,而是一整套「政府干預經濟拉動增長」思想。
新的天皇即將登基,新年號改為「令和」。這個詞出自《萬葉集》,其原文「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恬淡怡人,充滿「平成風氣」。新時代的日本人會沿着舊道路前行嗎?希望不是這樣。一個美好的日本,一定是由勤奮進取的國民建設而成。積極的國民精神狀態,和經濟制度息息相關。希望令和世代的日本,能迎來徹底的變革。
原刊於人文經濟學會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