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代入角色 宗教反思 與世同悲 人性畫家

代入角色 宗教反思 與世同悲 人性畫家

倫勃朗沒有遠距離的冷眼看着這個世界,更沒有以超然的態度,高高在上的批判畫中人。他選擇走進畫面,與畫中人一起,感受他們的處境,想像「若我生於其時,見證了這件歷史,我會有什麼感覺?什麼行為?」

鮑慧兒 作者: 鮑慧兒
2021-07-17
慧眼看西畫

圖片:作者提供

標籤: 倫勃朗尼古拉斯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猶太人聖經荷蘭黃金時代阿里斯多德
畫家以此畫展示自己的繪畫特色,以25歲之齡成功躋身該市主要畫家行列。圖為尼古拉斯·魯特畫像,倫勃朗,1631,木板油畫,高116.8cm,寬87.3cm,紐約弗里克收藏館。Nicolaes Ruts, Rembrandt, The Frick Collection.
畫家以此畫展示自己的繪畫特色,以25歲之齡成功躋身該市主要畫家行列。圖為尼古拉斯·魯特畫像,倫勃朗,1631,木板油畫,高116.8cm,寬87.3cm,紐約弗里克收藏館。Nicolaes Ruts, Rembrandt, The Frick Collection.
0
SHARES
273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承接上文:〈妻兒早逝 自我觀照 千山獨行 堅定自信──倫勃朗四之三〉

過去三星期跟大家仔細分析了倫勃朗的《夜巡》,介紹了他多幅自畫像。今天跟大家重點介紹他其他主要畫作,探討他對後世的影響。因他有太多好畫作,包括大量版畫,唯篇幅所限,只能挑一些較具代表性的油畫作品。

一畫成名  獨像群像  邀約不絕

《尼古拉斯·魯特畫像》(Nicolaes Ruts, 圖1)是倫勃朗從小城萊頓搬到大都會阿姆斯特丹後的首幅訂製肖像畫,畫家以此展示自己的繪畫特色,以25歲之齡成功躋身該市主要畫家行列。

(圖1)尼古拉斯·魯特畫像,倫勃朗,1631,木板油畫,高116.8cm,寬87.3cm,紐約弗里克收藏館。Nicolaes Ruts, Rembrandt, The Frick Collection.

尼古拉斯·魯特是一名毛皮商人,從俄國入口毛皮。畫中穿上名貴貂皮襯裏外套,頭戴俄國皮帽,點出其生意與商品來源;畫家精心描畫,每一根皮毛鬚髪皆清晰可見。手持一紙,上書1631,標明繪畫年份。時肖像畫家作興美化畫中人容貌,倫勃朗以其敏銳觀察力,洞悉畫中人的心理與性格,透過尼古拉斯輕皺的眉頭,敏銳的眼神,與微聳的肩膀,讓觀者感到生意對其帶來的重擔,就是在擺姿勢給人造像時,精神還沒能完全放鬆。

據史考其生意也確實不太成功,此畫乃其女兒女婿出資,女婿生意做得很大。唯其如此,畫中他的身體呈穩定的三角形,倫勃朗讓觀者從稍低角度仰視尼古拉斯,讓他看來高大尊嚴。他身體朝畫面右方,轉臉面向觀者,右手輕放畫面前緣,好像隨時會伸出來與觀者相握似的。背景由深到淺的灰色,在他身體邊緣打了一道背光,把他整個人勾勒出來,立體的「推」到觀者面前。

此畫讓倫勃朗一炮而紅,富豪家族邀畫不絕,隨後四年,差不多一個月完成一幅肖像畫。肖像畫賣錢,金主通常是回頭客,畫的滿意,一家子的肖像畫是畫家未來收入的保證。

(圖2)尼古拉斯·杜溥醫生的解剖學課,倫勃朗,1632,帆布油畫,高169.5cm,寬216.5cm,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 Rembrandt, Mauritshuis, The Hague.

1632年倫勃朗才完成了四幅單人肖像畫,就得到群像畫的邀約,畫出《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 圖2),再次肯定了他的當紅地位,行會群像畫邀約不絕。

時值現代科學發展初期,大家對人體結構非常感興趣。阿姆斯特丹外科醫生行會(Amsterdam Guild of Surgeons)每年舉辦一次公開解剖示範,醫生、學生與公眾皆可購票入場。1632年由教授杜溥醫生(Dr Nicolaes Tulp)主持,倫勃朗給他加了一頂帽子突出他的主持地位。

其餘七位醫生各朝不同方向,有的專注剖開手臂露出來的筋肉血管,有的看着杜溥醫生,有的回望觀眾,把觀眾引進畫面中;每人表情不一。倫勃朗巧妙利用各位醫生的視線,引領觀者目光集中到屍體與主持杜溥醫生身上,將八位人物連結起來。為了突出解剖主題,把畫面色彩限制在簡單的幾種深與淺色,將最吸引眼球的紅色留給剖開的血肉。整個畫面充滿戲劇性;像10年後的《夜巡》一樣,這是倫勃朗精心鋪排的一場表演,畫家日後的風格方向已見端倪。

倫勃朗對這幅畫非常滿意,在後面牆上簽上「倫勃朗1632年畫的」(Rembrant. f[ecit] 1632)幾個字。這是他第一次棄用RHL(Rembrandt Harmenszoon of Leiden),正式簽上單名倫勃朗[1],暗示自己與大師如米高安哲羅、拉菲爾、提香等齊名。

(圖3)加利利海的風暴,倫勃朗,1633,帆布油畫,高160cm,寬128cm,1990年於波士頓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被盜至今下落不明。The Storm on the Sea of Galilee, Rembrandt, Stolen from Isabella Gardner Museum in 1990.

唯一海景畫 下落不明

倫勃朗傳世海景畫只得《加利利海的風暴》(The Storm on the Sea of Galilee,圖3)一幅,惜1990年於波士頓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Isabella Gardner Museum)被盜後,至今下落不明,幸好還有照片。

此畫述說耶穌與門徒乘船渡過加利利海時風浪大作,門徒非常驚恐,耶穌平定了風浪的神蹟故事。時維倫勃朗早期,用色還是比較多樣。畫面以船桅對角線分成兩個三角形。左上方人物努力跟風浪搏鬥,充滿肢體動作;右下方人物較安靜。耶穌坐在右二位置跟門徒對話。左上方白浪翻湧,烏雲裏透出金光。右下方天空與海面一片沉黑。細看發現圖中不止耶穌與門徒13人,畫面中間一名藍衣男子緊緊拉着一條繩子,望着觀者,他就是畫家本人。

(圖4)昇起十字架,倫勃朗,1633,帆布油畫,高95.7cm,寬72.2cm,慕尼克老繪畫陳列館。The Raising of the Cross, Rembrandt , Alte Pinakothek, Munich.

走進畫中 代入角色 宗教反思

倫勃朗喜在畫作中加插自己,通常扮演一個小角色。在同年作品《昇起十字架》(The Raising of the Cross,圖4)中,也看到他穿着同樣的海藍色袍子,戴着同色畫家帽,站在耶穌腳下。同時他也把自己的臉給了騎在白馬上的指揮官,從一個全視角度,掌握整個場景,更透過直視觀者,把觀者拉進畫面。觀者既為旁觀,也可能參與釘死耶穌。

時倫勃朗只得27歲,事業已如日中天,兩幅作品都把自己放在畫面主要位置。初看會認為畫家對自己成就極為自豪,對自己在藝術界扮演的角色非常自信。細想後會猜畫家是否以此指出自己也是罪人,思量把耶穌送上十字架,自己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他跟耶穌的門徒一樣,在面對風浪時,是否也曾缺乏信(faith)?

(圖5)穿東方服飾的男人,倫勃朗,1632,木板油畫,高152.7cm,寬111.1cm,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an in Oriental Costume or ‘The Noble Slav’, Rembrandt,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圖6)東方服飾的男人頭像,倫勃朗,1635,木板油畫,高72cm,寬54.5cm,荷蘭國立博物館。Bust of a Man in Oriental Dress, Rembrandt, Rijksmuseum. 異國情調 美妙光影

《昇起十字架》(圖4)裏的指揮官,裹着頭巾作東方打扮,不知是否以《穿東方服飾的男人》(Man in Oriental Costume,圖5)為藍本。時阿姆斯特丹乃世界商貿之都,中東商人匯集,畫家住在猶太人區,對異國服飾着迷,常把畫中人物包括自己裝扮成東方人(圖5及6)。《穿東方服飾的男人》(圖5)的光影美妙絕倫,金色的袍服與銀白色的頭巾,透過一圈淡金色背光的烘托,從濃淡漸變的灰色背景中,脫穎而出,為異國情調增添神秘。

(圖7)伯沙薩王的盛宴,倫勃朗,1635-38,帆布油畫,高167.6cm,寬209.2cm,倫敦國家美術館。Belshazzar's Feast, Rembrandt,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動感畫面  牆上的字  預示滅亡

《伯沙薩王的盛宴》(Belshazzar’s Feast,圖7)延續中東色彩。時歷史畫最受推崇,倫勃朗的目標是成為歷史畫大師,此畫可說是他最戲劇性,最具巴洛克特色的歷史畫,既是宗教畫,亦是虛空畫(Vanitas)[2]。新巴比倫國王伯沙薩(Belshazzar)拿了父親從耶路撒冷聖殿掠奪而來,用作供奉上帝的金銀器皿在宴會上使用,讓上帝極為震怒,酒宴正酣,在牆上寫出一道手諭,預示其王國即將滅亡。根據舊約[3],伯沙薩王於當晚過世,王國落入瑪代人大利烏(Darius the Mede) [4]之手。英文”writing on the wall”即由此典而來。

畫家細緻描繪國王的袍服,珍珠鑲嵌的絲綢,華貴的金飾,以突顯他的奢糜,映襯其後王國的滅亡。畫中所有人物都在動,畫家抓住他們一瞬間的動作,像影片定格似的凝固於畫面上。伯沙薩王轉身看到牆上的手與字,身子下意識往後退,右手緊張得捏成一個拳頭,控壓着桌上金盤,同時舉起左手希望擋住這個異像的「入侵」。

畫左兩位男女驚恐的瞪眼張嘴,右下的女僕更被嚇到朝畫外翻,手中酒不受控的傾瀉而出。她的身體與手跟國王的手勢形成一個圓形,帶着牆上迷離神秘的亮光先往畫右,再往下走,又沿着國王右手回到其肩與頭。透過動作與光影,倫勃朗製作了一幅動感十足的舞台畫。

倫勃朗一生畫了多幅宗教歷史畫,卻沒加入任何一個教會。初期一帆風順時,宗教對他的吸引力可能只限於那些超凡的故事,讓他得以在畫作中盡情發揮戲劇效果。後來歷盡磨難,學會謙卑內省,1640年代中開始在畫作中探索自己與上帝及宗教的關係。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探討其宗教命題,這會是另一篇文章了。

(圖8)倚着窗沿的女孩,倫勃朗,1645,帆布油畫,高81.8cm,寬66.2cm,倫敦杜爾維治美術館。Girl at a Window, Rembrandt, Dulwich Picture Gallery, London.

(圖9)倚着窗沿的女孩草圖,倫勃朗,1645,高8.8cm,寬6.6cm,倫敦科陶德美術館。Study for the painting “Girl at a Window’, Rembrandt, The Courtauld Gallery, London.

窗沿女孩  倫敦的蒙娜麗莎

倫勃朗1630年後甚少繪畫風俗畫,《倚着窗沿的女孩》(Girl at a Window,圖8)亦是唯一一幅描繪年輕女孩的。此畫看似簡單卻有讓人一見難忘的魔力。女孩應該不到13,14歲,玫瑰紅的面頰,滾圓的大眼睛好像會跟着觀者轉動。她輕鬆的靠在窗沿,一隻手把弄着胸前的金鍊,直視着你,好像跟你很熟識;微張的嘴唇好像準備跟你說話,整個人活生生似的就在你面前,讓你不能夠丟下她,轉頭離去。因此有人稱她為倫敦的蒙娜麗莎。倫勃朗為此畫作的草圖(圖9)也很美。

(圖10)阿里斯多德對着荷馬頭像沉思,倫勃朗,1653,帆布油畫,高143.5cm,寬136.5cm,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Aristotle Contemplating a Bust of Homer, Rembrandt,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YC.

靈魂拷問  在世風光? 傳世藝術?

《阿里斯多德對着荷馬頭像沉思》(Aristotle Contemplating a Bust of Homer,圖10)裏的主角是誰,他摸着的頭像又是誰,原畫主[5]放手畫家自行決定內容,畫家也沒有說明。後人根據衣飾打扮判定主角應是阿里斯多德,頭像該是其先賢荷馬,畫名由此而來。

時倫勃朗47歲,人到中年,歷經妻兒過世,財務困頓,事業漸走下坡,面對人生不免的大限,可能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與人生取捨。阿里斯多德一手摸着身上亞力山大大帝頒贈的金鍊,一手摸着荷馬的頭像,對自己作出靈魂拷問──要追尋在世風光成就,還是傳世藝術?當時歐洲科學發展,有識之士開始探究人與宇宙的關係,此畫可能也反映當時的時代意識。

(圖11)在溪中沐浴的女人,倫勃朗,1654,木板油畫,高61.8cm,寬47cm,倫敦國家美術館。A Woman Bathing in a Stream, Rembrandt,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12)睡着了的年輕女子,倫勃朗,1654,毛筆紙本,倫敦國家美術館。A young woman sleeping (Hendrickje Stoffels);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聊聊幾筆  逼真自然

1654年,倫勃朗畫了兩幅非常出色的裸女畫,《在溪中沐浴的女人》(A Woman Bathing in a Stream,圖11)與《沐浴中的拔示巴》(Bathsheba at the Bath,圖13),兩畫皆以第二任妻子亨德里克·斯多芬(Hendrikje Stoffels) [6]為模特兒。

也只可以是跟畫家有非常親暱的關係,才會在畫家的凝視下,模特兒仍然流露出這麼放鬆自然的姿態(圖11)。時亨德里克剛因與倫勃朗未婚同居,並生下一個女兒而被教會懲罰,不准領聖體。畫中女子讓人想起羅馬女神黛安娜隨從卡利斯托(Callisto),她為眾神之首朱庇特(Jupiter)強暴,在溪中洗浴時被發現有孕而被黛安娜趕到野外。故事暗喻亨德里克的處境。

倫勃朗出名的快速簡要筆觸在這裏發揮得淋灕盡致。細看女子袍子的皺摺,與她提起衣裙的右手,其實只有聊聊幾筆,遠看卻非常逼真自然。他一幅相類的草圖(圖12)也只用幾筆即把衣裙的皺摺型態,精準生動的表現出來。

(圖13)沐浴中的拔示巴,倫勃朗,1654,帆布油畫,高1.42米,寬1.42米,盧浮宮博物館。Bathsheba at the Bath, Rembrandt , The Louvre.

去留無奈 悽然赴會

當時全裸女體畫通常只限神話女神,倫勃朗也極少描畫全裸女體。《沐浴中的拔示巴》(圖13)的女體非為賣弄,而為點出主題。

倫勃朗擅長洞悉並描繪人物心態。大家認為他想表達畫中女子當時是什麼心情?筆者首次在盧浮宮與原畫相遇時並不知畫中故事,只感到女子微側的頭與下垂的雙臂充滿無奈、無力與無助,帶一點點悽然,她在思量什麼?

拔示巴乃大衛王麾下一員大將之妻,大將在外為王征戰,王意外窺見拔示巴出浴,詔她侍寢。拔示巴手中拿着的就是王的密詔。她該去還是不去?去會有什麼後果?不去又有什麼後果?To go or not to go?兩個選擇都是困難的。最後她選擇去,更懷了王的孩子。大衛王將她丈夫遣到前線,讓他戰死,娶了拔示巴。大衛王因看到她的裸體而引發一連串故事,但倫勃朗沒有美化她的身體,這也是倫勃朗畫作的一個特色,選擇自然,如實呈現。這是人世間的故事,有着人的七情六慾;不完美,但真實。

許多衛道之士與藝史家根據故事說看到畫中拔示巴嘴角微翹,代表她心中暗喜,得到王的垂青!不知讀者意下如何?畫家是體諒,同情拔示巴的處境?還是譴責她,暗示她淫蕩虛榮?

(圖14)猶太新娘,倫勃朗,1665-69,帆布油畫,高1.22米,寬1.67米,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Jewish Bride, Rembrandt, Rijksmuseum.

溫馨祥和 恩愛典範

《沐浴中的拔示巴》說的是一個不忠的故事[7],《猶太新娘》(The Jewish Bride,圖14)裏卻看見一對忠貞的夫婦。畫中人究竟是誰,他倆是什麼關係,畫家雖沒說明,藝史家多認同為舊約裏的以撒和利百加(Isaac and Rebekah),兩夫妻是恩愛的模範。以撒左手繞過妻子背後,愛憐的搭在妻子肩頭,右手親暱的輕按妻子胸前;利百加左手輕撫丈夫的手回應,眼睛稍微低垂,表示服從。嘴角微翹,享受着丈夫的愛護與溫柔。畫面充滿溫馨祥和之氣。

這是倫勃朗晚期作品,在他去世幾年前完成。欣賞此時期作品,用色、筆法與主題同樣重要。此畫既可見到以畫筆細心描畫、光滑細緻的臉容,也可看到以鏟刀將油彩層層堆疊,隆起像雕塑一樣的衣服物料。近看丈夫的衣袖金光閃閃(圖15),妻子的衣裙皺摺非常立體(圖16)。

(圖15)猶太新娘(男子衣袖局部),倫勃朗,1665-69,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Jewish Bride─Man’s Sleeve (detail), Rembrandt, Rijksmuseum.

(圖16)猶太新娘(女子衣裙局部),倫勃朗,1665-69,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Jewish Bride─Woman’s Hand and skirt (detail), Rembrandt, Rijksmuseum.畫家最後一幅宗教歷史畫,應是《浪子回頭》(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圖17)[8]畫面真人大少,咸認為是畫家最感人的畫作之一。畫中浪子跪在父親面前,懺悔自己一切錯誤,祈求父親寬恕。觀者只看到浪子的背影,畫家要說的是父親──他的心情是複雜的,既傷心兒子過去的行為,又因憐惜與愛,寬恕了兒子。畫家是想着自己快要面見天父,希望祂會一樣的接受自己嗎?

(圖17)浪子回頭,倫勃朗,1668,帆布油畫,高2.62米,寬2.05米,聖彼得堡冬宮─艾爾米塔什博物館。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Rembrandt, , Hermitage.

優秀畫技 人性藝術

回顧倫勃朗的藝術成就,在他的自畫像中,他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完美,直面生命的起起伏伏。透過自畫反思,他既體驗到人性虛榮懦弱的一面,也感受到勇敢堅毅的力量。因而他更能代入、理解其他畫中人的七情六慾,哀傷與喜樂。

他清楚人性非二元,以精妙的光影過渡效果,帶出人性的複雜幽微,光明與陰暗面。

他沒有遠距離的冷眼看着這個世界,更沒有以超然的態度,高高在上的批判畫中人。他選擇走進畫面,與畫中人一起,感受他們的處境,想像「若我生於其時,見證了這件歷史,我會有什麼感覺?什麼行為?」他感世人所感,痛世人所痛,與世人同悲。

開始時倫勃朗是一個擁有精妙畫技的優秀畫家,最後,他跟他的畫中人,跟所有觀者一樣,是一個人。是他的人性,提升了他本來已經超強的繪畫技巧,化成真摯感人的人性藝術。

註釋:

  1. 倫勃朗的簽名改了3次。詳情請參閱本欄2021年7月10日文章註釋6、圖9。
  2. 虛空畫(Vanitas), 詳情請參閱本欄2020年 6月18日〈新教的藝術發展〉一文。
  3. 典出舊約但以理書(Book of Daniel)第五章。當時無人讀懂牆上的文字,最後找到猶太人但以理,告訴伯沙薩王這些文字的意思「神已數算了你國度的年日,使國終止。你被秤在天平上,顯出你的缺欠,你的國要分裂,歸給瑪代人和波斯人。」
  4. Darius the Mede,基督教中文版《聖經》稱其為「瑪代人大利烏」。史書翻譯為「米底亞人大流士」,米底王國(The Medes, Median Dynasty)乃一古波斯王國。
  5. 原畫主Don Antonio Ruffo乃西西里貴族政客,愛收藏藝術品。
  6. 據傳倫勃朗若再婚,需交還首任夫人Saskia的嫁妝。倫勃朗沒錢償還,唯有不與Hendrikje結婚。
  7. 大衛王對部屬不忠,佔有部屬妻子。拔示巴亦對夫不忠。
  8. 《浪子回頭》的故事典出新約《聖經》路加福音第15章11-32節。

「荷蘭黃金時代──倫勃朗」系列四之四

延伸閱讀:

  • 〈妻兒早逝 自我觀照 千山獨行 堅定自信──倫勃朗四之三〉
  • 〈光影善惡 人性複雜 寬容接受 啟發深思──倫勃朗四之二〉
  • 〈夜巡日巡 虛虛實實 真戰戲戰──倫勃朗四之一〉

更多精采文章

  • 光影善惡 人性複雜 寬容接受 啟發深思光影善惡 人性複雜 寬容接受 啟發深思
  • 妻兒早逝 自我觀照 千山獨行 堅定自信妻兒早逝 自我觀照 千山獨行 堅定自信
  • 畫家樂天熱情  人物鮮活跳脫  畫面歡愉自信畫家樂天熱情  人物鮮活跳脫  畫面歡愉自信
  • 夜巡日巡  虛虛實實  真戰戲戰夜巡日巡 虛虛實實 真戰戲戰
  • 荷蘭黃金時代:多畫種多風格 小畫派商品化 自然寫實有趣荷蘭黃金時代:多畫種多風格 小畫派商品化 自然寫實有趣

2+
  • 妻兒早逝 自我觀照 千山獨行 堅定自信

鮑慧兒

香港成長,主修心理,後及商管。多年遊走於亞太地區,服務全球名企。曾為《信報》「經管推手」專欄主筆。灼見名家開辦之初,以企業教練身份分享領導之道。 近年愛上西方藝術,在歐洲上了幾個藝術史課程,踏遍歐亞澳80多家博物館與美術館 ,與大量原作品面對面接觸。開始時是看着美,學習欣賞美,後來發現每一幅畫,都有其歷史文化背景,反映當時經濟與科哲發展、宗教取向、人民風俗、社會變遷。每一幅畫都是一個故事,一面鏡子。看似簡單的畫面,其實背後大有文章,愈看愈有趣。發現身邊很多朋友旅遊時都有看畫,但不論是20世紀的抽象畫,或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大部分都不知道它們要具體表達的是什麼。興起把自己學到的與大家分享。此專欄是小兒學步,藝術沒有對錯,歷史也很難說得準,歡迎讀者不吝賜教。電郵: vivienpau@gmail.com
View all posts
標籤: 倫勃朗尼古拉斯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猶太人聖經荷蘭黃金時代阿里斯多德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曾鈺成認為,新班子必須具備堅定愛國愛港政治立場。
灼見專訪

李家超班子出爐 曾鈺成:新班子具備堅定愛國愛港政治立場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6-25
灼見名家傳媒社長及行政總裁文灼非(右)詢問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左),如何考慮美國這個因素。(灼見名家圖片)
名家觀點

陳茂波:港人要有「底線思維」迎接不同挑戰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6-24
陸恭蕙博士表示,可持續發展不止幫助企業前進,亦在幫助香港前行。(陸恭蕙博士錄像截圖)
2022財經峰會

陸恭蕙:ESG促進企業發展 助力香港繼續前行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6-24
維園的燭光晚會(1990—2019),曾是香港的「城市地標」。燭光帶出點燃者的戚戚然,也寄以和平、自由的期望。(賀名慧攝,2019)
今天與時光隧道

八九請願未了情 燭光仍在記憶裏

作者: 丁望
2022-06-24
大灣區教育資源中心聯同多個機構成功訪問552名專上學生,發現逾六成人願到內地工作發展。
灼見報道

調查:逾六成大學大專生願內地就業 首選大灣區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6-23

影片

  • 文相濡:從李家超得1416票反對8票起卦剖析運程 任內困難重重如何險中求勝?
  • 林翠華教授:老爸老媽為何不快樂?
  • 曾鈺成:李家超新問責班子有什麼特點?如何達至中央與港人期望?
  • 嚴浩:減肥為什麼不能衝動?晚餐應該怎樣吃才有效果?多吃健康的油才可以減肥?
  • 雷鼎鳴: 美國軍事、工業、傳媒複合體如何影響國策?世界一哥為什麼愈來愈不受各國歡迎?
  • 何毓贄校長x彭智華:學會品賞紅酒有什麼好處?香港可成為葡萄酒中心嗎?
  • 文相濡:用梅花心易為李家超起卦 占卜馬航客機失蹤及英國脫歐均應驗
  • 曾鈺成:智庫有助施政,打手破壞和諧,特首應予區別
  • 陳妙霞博士:耳鳴是怎樣形成的?中醫哪些食療及穴位按摩可以醫治?
  • 林翠華教授:認知障礙是正常衰老嗎?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珍寶一別成永訣?狂瀾欲挽或未遲珍寶一別成永訣?狂瀾欲挽或未遲 關品方
  • 文相濡:用梅花心易為李家超起卦 占卜馬航客機失蹤及英國脫歐均應驗文相濡:用梅花心易為李家超起卦 占卜馬航客機失蹤及英國脫歐均應驗 本社編輯部
  • 我不算熱愛攝影我不算熱愛攝影 常霖法師
  • 陶傑:移民英國,其實沒有離開過香港?陶傑:移民英國,其實沒有離開過香港? 編輯精選
  • 不用忙歸去,字旅樂相逢不用忙歸去,字旅樂相逢 馮珍今
  • 供應鏈會大幅撤出中國?供應鏈會大幅撤出中國? 謝祖墀
  • 香港人才流失比失業更令人擔心香港人才流失比失業更令人擔心 施永青
  • 千年老二的遺害 日本仍未醒千年老二的遺害 日本仍未醒 張建雄
  • 教育界撥亂反正 要大刀闊斧先從整頓教材做起教育界撥亂反正 要大刀闊斧先從整頓教材做起 關品方
  • 50年一起走過的日子 期許香港重新出發50年一起走過的日子 期許香港重新出發 張量童
  • 《南沙方案》證明了霍英東的遠見卓識《南沙方案》證明了霍英東的遠見卓識 盧兆興
  • 齊白石等大師名作  將於天際100展出  慶祝回歸25周年齊白石等大師名作 將於天際100展出 慶祝回歸25周年 本社編輯部
  • 獲授日本旭日雙光章 名廚尹達剛:日本食材中式烹飪 港人有口福獲授日本旭日雙光章 名廚尹達剛:日本食材中式烹飪 港人有口福 本社編輯部
  • 華中師範大學香港分校開學  冀促進兩岸三地文化學術交流華中師範大學香港分校開學 冀促進兩岸三地文化學術交流 編輯精選
  • 八九請願未了情 燭光仍在記憶裏八九請願未了情 燭光仍在記憶裏 丁望
  • 文相濡:從李家超得1416票反對8票起卦剖析運程 任內困難重重如何險中求勝?文相濡:從李家超得1416票反對8票起卦剖析運程 任內困難重重如何險中求勝? 本社編輯部
  • 天籟敦煌樂團、香港故宮合辦音樂會暨文化講座  慶祝回歸25周年暨香港故宮開幕天籟敦煌樂團、香港故宮合辦音樂會暨文化講座 慶祝回歸25周年暨香港故宮開幕 編輯精選
  • 看《聲生不息》有感看《聲生不息》有感 蔡世鴻
  • 教城與Microsoft合辦編程大賽 鼓勵學生智用AI教城與Microsoft合辦編程大賽 鼓勵學生智用AI 本社編輯部
  • 做好準備就不必擔心未來做好準備就不必擔心未來 潘燊昌

推薦作家

  • 舒非
  • 羅乃萱
  • 丁望
  • 鄭明仁
  • 周頴進
  • 郭一鳴
  • 施永青
  • 項明生
  • 洪 蘭
  • 林嘉良
  • 黃顯華
  • 莊太量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