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生活 他山之石──新加坡本土野生蘭花復育計劃

他山之石──新加坡本土野生蘭花復育計劃

​筆者素聞任博士多年來在新加坡積極推動原生種蘭花復育計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近年亦開始嘗試在香港進行原生種蘭花復育的工作。

朱劍虹 作者: 朱劍虹
2020-02-22
蘭薰軒誌

圖片:作者提供

標籤: 保育新加坡蘭花
新加坡本土野生蘭花復育計劃已成功在重新在40多個不同地點引入了33種原生種蘭花,地點包括城市路邊的樹木、公園和郊野地區。
新加坡本土野生蘭花復育計劃已成功在重新在40多個不同地點引入了33種原生種蘭花,地點包括城市路邊的樹木、公園和郊野地區。

筆者在農曆年前曾到新加坡濱海灣花園(Garden by the bay)朝聖(圖一),順道重訪曾兩次參觀的新加坡植物園(Singapore Botanical Gardens)內的國立蘭花園 (National Orchid Garden)。上一次前來新加坡,是2008年暑假。

圖一:新加坡濱海灣花園(Garden by the bay)

新加坡素有「花園城市」的美譽,城市綠化一向譽滿國際。筆者抵達樟宜機場後,需乘穿梭巴士轉乘地鐵進入市區,沿途窗外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偶爾瞥見部分附生樹上的植物頗為眼熟,再仔細看,原來是在東南亞頗為普遍的木石斛(Dendrobium crumenatum)(圖二)。筆者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及雲南西雙版納野外及路旁已見過不少,香港文獻亦曾有記錄,但已被列為「區域滅絕」,筆者數年前在新界區野外村落路邊的樹上見過一次,不過相信是人工種植的機會較大。在樟宜機場航廈路旁的木石斛並不孤單,筆者另外發現部分樹上有老虎蘭(Grammatophyllum speciosum)(圖三)及垂花劍蘭(Cymbidium finlaysonianum)(圖四)的植株。前者由於花朵有褐色斑點而得名,英文俗名Tiger Orchid的老虎蘭又名巨蘭,植株可高達3米,是植株最大的蘭花,故英文俗名又名為Giant Orchid。後者垂花劍蘭為大花蕙蘭屬,主要在東南亞分布,顧名思義,其花梗向下垂。

圖二:木石斛(Dendrobium crumenatum)

圖三:老虎蘭(Grammatophyllum speciosum,下方中央)

圖四:垂花劍蘭(Cymbidium finlaysonianum)

到達市區,筆者即前往下榻酒店放下行李,匆匆吃過午餐,便急不及待的前去新加坡植物園參觀。

進入園區,筆者發現園內樹上長滿了蘭花,尤其是豆蘭屬(Bulbophyllum),由於沒有開花,也沒法分辨品種。回想前兩次到來參觀,筆者印象中好像只是國立蘭花園 (National Orchid Garden)內的樹上才有仿自然生態種植的蘭花景觀,心中不禁納悶,但進入蘭花園後,筆者被眼前各式各樣的熱帶蘭花吸引,任何疑問已忘記得乾乾淨淨。翌日,筆者到濱海灣花園(Garden by the bay)朝聖,只可以用「歎為觀止」來形容園內的雲霧林(Cloud Forest),離園前在出口禮品部買了兩本蘭花書籍,其中一本是Native Orchids of Singapore(圖五),作者任添榮博士是新加坡植物園國立蘭花園的研究人員,跟筆者同樣是香港大學校友,當然要捧場支持。任博士多年前曾到我們香港蘭藝會例會分享,但當時筆者尚未入會,故無緣識荊,直至2017年底,才在遠在天邊的南美洲結緣。當年世界蘭花會議在厄瓜多爾舉行,會議後筆者跟他參加了當地的野生蘭花考察,因而認識了。筆者素聞任博士多年來在新加坡積極推動原生種蘭花復育計劃,但並不清楚具體行動,透過Native Orchids of Singapore一書,加深了對相關計劃的認知。

圖五:<I>Native Orchids of Singapore</I>書影

香港土地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而新加坡只有700多平方公里,但後者擁有約228種原生種蘭花,比香港約130種,多幾近一倍。由於香港早年訂立郊野公園條例,令香港原生種蘭花的野外棲息地不至於大幅度的受破壞,故區域野外滅絕的百為比為5.6%。而極度瀕危的品種則大約是兩成半,兩者相加,大約為三成。反觀新加坡,早年的城市過度發展,令228種原生種蘭花中有164種已屬區域野外滅絕,比率為大約是七成,而處於極度瀕危狀態的有56種,跟香港相若,大概佔兩成半,可是兩者相加,卻超愈九成半,情況十分危急。新加坡的原生種蘭花復育計劃早在1995年啟動,任博士及其團隊透過無菌繁殖的方法,大量繁殖當地的原生種蘭花,並將其重新引入適當的棲息地。迄今為止,計劃已成功重新在40多個不同地點引入了33種原生種蘭花​​,地點包括城市路邊的樹木、公園和郊野地區。計劃的最終目的,是人工復育的本土原生種蘭花可以自然繁衍,並透過風力傳播,令種子可以吹散到合適的環境中,自然發芽和生長,以回復新加坡的自然生物多樣性。

嘗試在香港進行原生種蘭花復育的工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近年亦開始嘗試在香港進行原生種蘭花復育的工作,退休前曾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撥款推行蘭花無菌繁殖科技推廣計劃(圖六),並獲漁農自然護理署批出採集標本許可證,進行果莢收集,並在校園帶領學生進行無菌繁殖,將來育養成長的野生蘭花,香港動植物公園曾答應會全數接收、管有及護理有關計劃所成功繁殖的蘭花,未來更會作公開展覽,相關計劃仍在進行中。此外,筆者從2016年1月開始,在灼見名家蘭薰軒誌的專欄撰寫〈賞蘭札記〉,按月介紹該月開花的野生蘭花品種,退休後經增刪補訂,於去年中出版了《香港野外賞蘭札記》一書。本港有關野生蘭花的文獻不多,而且所有著作也是以英文撰述的,因此希望《香港野外賞蘭札記》一書(圖七)可以「填空補缺」。

圖六:蘭花無菌繁殖科技推廣計劃剪報:《經濟日報》2016年2月6日

圖七:《香港野外賞蘭札記》

筆者本來已準備農曆年後到港島一所中學繼續推行蘭花無菌繁殖計劃,並為「花飛蝶舞──於社區復育本土植物」本土植物復育與生態基礎課程主持「蘭花無菌培植課程、本土原生種蘭花復育實習及社區分享」等活動,該計劃由鳳園蝴蝶保育區主辦,並由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贊助(圖八)。可是由於疫情關係,兩項計劃需暫時擱置,待疫情過後,希望可以重新起步,為本土野生蘭花復育邁出新一步。另外,筆者本來4月下旬會到上海參與上海國際蘭展2020,並「香港原生種蘭花的生物多樣性」(圖九)為主題以作推廣,惜也因疫情關係而退出。

圖八:「花飛蝶舞-於社區復育本土植物」本土植物復育與生態基礎課程

圖九:「香港原生種蘭花的生物多樣性」展覽

大疫當前,徒嘆奈何!

更多精采文章

  • 蘭遊世界──新加坡濱海灣花園篇蘭遊世界──新加坡濱海灣花園篇
  • 蘭遊世界──新加坡國立植物園篇蘭遊世界──新加坡國立植物園篇
  • 在川西為《兩山論》鼓掌在川西為《兩山論》鼓掌
  • 尚達曼得票逾七成 當選新加坡第9任總統尚達曼得票逾七成 當選新加坡第9任總統
  • 兒童交響樂團載譽歸來的匯報兒童交響樂團載譽歸來的匯報

  • 蘭遊世界──新加坡濱海灣花園篇
  • 蘭遊世界──新加坡國立植物園篇
  • 蘭遊世界──台灣系列之宜蘭明池篇
  • 蘭遊世界──婆羅洲考察系列之古晉市郊考察篇
  • 蘭遊世界──婆羅洲考察系列之神山植物園考察篇

朱劍虹

香港蘭藝會會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教師協會會員、立法會綜合大樓教育設施評審委員會及公民教育活動意見小組成員、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朱氏退休前為中學副校長,曾在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前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教育城從事中學教師培訓、教學研究及顧問工作。先後獲第一屆及第十屆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嘉許狀。
View all posts
標籤: 保育新加坡蘭花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李白一出場,便是一個少年游俠的模樣。(《長安三萬里》預告截圖)
灼見文化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1
何教授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亦曾任建築學院院長,培育了不少建築專才。(照片由何培斌教授提供)
字旅相逢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作者: 馮珍今
2023-09-21
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國有「後來者優勢」,不會陷入《廣場協議》後日本的困境。(灼見名家圖片)
名家演講錄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0
早在2012年,他就發表了《國民教育與藝術文化》,認爲最爲理想的國民教育,就是學習中國文化,愛中國文化就是愛國。(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0
對於風波未息的中大校董會事件,郭少棠教授想問:大學教職員對於大學教育的承擔,對文化的影響做了多少事?立法會對自身的社會責任又掌握了幾多?
灼見專訪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0

影片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 陳文鴻教授:習近平不去印度見拜登有何考慮? 金正恩與普京會面密謀哪些合作?
  • 陳鳳翔:日、法科技巨企為何無法抗衡美國壓迫? 華為面對無理打壓 怎樣浴火重生?
  • 陳文鴻教授:美強中弱 中國如何合縱連橫對抗霸權?北京怎樣防範政商學精英叛變?
  • 黃錦輝教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為何無功而返?華為新手機技術無懼美科技禁制?
  • 張建雄:年輕人早熟 何時開始培養為學與做人之道?從《中庸》、《大學》吸收什麼教子智慧?
  • 張仁良教授:擔任教大校長10年 教師培訓制度有何革新? 怎樣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 本社編輯部
  • 500年一遇暴雨與氣候變化500年一遇暴雨與氣候變化 余遠騁
  •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本社編輯部
  • 本港劉國松的大弟子──陳成球本港劉國松的大弟子──陳成球 益行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本社編輯部
  • 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 本社編輯部
  • 香港能否成為亞洲人中外融合電影的基地?謝嘉怡和Lyman有否機會做主角?香港能否成為亞洲人中外融合電影的基地?謝嘉怡和Lyman有否機會做主角? 李偉民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本社編輯部
  • 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 編輯精選
  • 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 本社編輯部
  • 刷牙與洗牙刷牙與洗牙 常霖法師
  • 李白的劍與高適的槍──乘風三萬里,夢回盛唐去李白的劍與高適的槍──乘風三萬里,夢回盛唐去 本社編輯部
  •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本社編輯部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 文灼非
  • 談帶着魅力的女性談帶着魅力的女性 楊興安
  • 《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家國情懷《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家國情懷 彭泓基
  • 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 車品覺
  • 由進出口數字看世界由進出口數字看世界 張建雄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譚新強
  • 劉銳紹
  • 艾雲豪
  • 車品覺
  • 余錦明
  • 周光蓁
  • 張宗永
  • 潘文慧
  • 李大齊
  • 林嘉良
  • 黃錦輝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