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提倡構建人類共同體,總得要慢慢注入點內涵才行,否則只會淪為一個學術性的概念,難以持久。
人類作為共同體,物質基礎是共同擁有一些東西。最普遍接受的概念是人類共同擁有地球,我們要愛護它的生態環境,使它能繼續宜居。
這重要的事情我們當然要繼續努力,但是由於發達國家自私,不願承擔幾百年累積下來的排放,美國這人均最大污染國更拍拍屁股,「優先」退出巴黎協議,短期內很難有進展。
所以我們需要推動一些較易看到成果項目,集小勝為大勝。
前幾天我提過一些國際上互相兼容的項目,如CPIS、北斗衛星定位系統、互聯網等。這些項目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之前都是美國壟斷了的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被一國控制是十分危險事情,事實上也不合理,不符合人類共同體的理念。
我建議我們把些項目正式交給聯合國,成為共同體產品(community goods),以別於之前的公共產品(public goods) 。
聯合國委託某國家代管,負責日常運作、管理、維修保養、防衛外來的攻擊與破壞等,費用則由用者自付。
被委託國沒有擁有權,更不能隨意對任何參與者進行封鎖。
慢慢累積下來,將會有不少這樣的共同體產品。民間一些科技發明,適宜人類共同開發和使用的,都可以奉獻給聯合國作為共同體產品。(我們很難想像沒有像Nexus這開源碼系統,今天的網絡世界將是怎麼樣,最起碼我們肯定沒有Android手機。)
隨着共同體資產不斷增加,霸權主義的道路便愈走愈窄。
外太空共同體化
下一個需要考慮成為人共同體財產的,是外太空。
自從美國發射了第一個人造衛星開始,我們便喪失了外太空控制權,整天都被各種人造衛星窺探,今天許多國家都各自發射了人造衛星,好像是沒有問題了。
但是美國最近首先宣布成立太空部隊,企圖逐步壟斷太空,並把它軍事化,居高臨下,所向披靡。
這種霸權主義行為是不能容許的,聯合國應該通過決議,把外太空列為人類共同體財產,共同開發。
今後所有對地球以外的探索,都通過國際合作進行,互相交換全部信息。
太空站是一個國際合作的典範(雖然之前我國被無故排斥),我國獨力建造的太空站,將來也接受其國家使用。
但是我們不能把外太空完全非軍事化,因為外來的威脅實在太多,而且後果嚴重,我們有需要對外保持防禦的態勢。
當中最常見的威脅是彗星撞地球,據說恐龍就因此滅種。最近一次較大的事件是2013年彗星撞落西伯利亞,造成很大的損害,幸好彗星不大,而那裏人煙稀少,才不致釀成大災難。
但外太空軍事化,一定要在聯合國統一協調的方式進行,並且是對外的,和防守性的。
這要求跟美國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馳,所以美國一定會反對,起碼不參與,甚至退出共同體項目。美國如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天下共同制裁之,並停止向美國提供共同體產品服務。
公海共同體化
再下來,公海也應該正式成為共同體財產,由聯合國管核,並收取稅費。
海洋有很多資源,但是因為產權不明,被各國企業弄得一塌糊塗,濫捕海產是一個明顯例子。
至今海洋低開發,純粹是科技問題,只需有商業利益,科技關口早晚會被突破,深海油田是另一個明顯的例子。
但是隨着地面資源枯竭,將來只會愈來愈多人打海洋的主意,畢竟公海面積比陸地大很多,而且都是處女地。
為免將來種種糾紛、對發展中國家不公平、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等,聯合國有需要把公海共同體化。
而一些小島國,面對周邊一大片領海,卻難有作為,可把領海租給聯合國代管,收取穩定的收入。
而一旦聯合國成功把公海共同體化,並收取稅費,隨着日子的轉移,這方面的收入將會愈多,聯合國便再也不愁經費,牽頭進行提升人類福祉的必要項目,毋須下下乞求各國合作。
聯合國逐步實體化,而人類共同體也因而逐步實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