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虎年,三月大,2022年4月小。
一至三十,每天陰陽曆完美配對;有宗族的緬懷,有月缺月圓的輪替,有苦難與復活的昇華,有穀雨豐收的盼望,還有倉頡造字的傳奇[1]……
這個飽滿又嚴肅的月份,一開始竟然跟你開個玩笑[2],愚弄過後,卻是受用無窮的啟發。
亂世昏沉,這或算是一份驚喜與祝福。
炮火……
香港今年春暖,四月的木棉已到了落花時節,在「受難」與「復活」之間結了果,「穀雨」之前,棉籽就散落地上。一年一度漫天飛絮的氣象揭幕了,一些遠方的故事蕩漾心頭。
想起余光中的〈如果遠方有戰爭〉[3]:
如果遠方有戰爭,
我該掩耳或是坐起來,慚愧地傾聽?
應該掩鼻,或該深呼吸難聞的焦味?
我的耳朵應該聽你喘息的愛情
或聽榴彈宣揚真理?
……
如果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邊境也有英雄樹,它們「勢如龍奮」的枝幹還撐得住嗎?那些熱鬧的花冠,還有人把它砌成甜心,然後「化作春泥更護花」嗎?潔白的棉絮與硝煙角力,誰勝誰負,有怎樣的下場?
詩篇……
在歐洲的另一個邊緣角落,留學生葉晉瑋(Eric Yip)以「摩擦音」(Fricatives)為題的作品,取得英倫「國家詩歌比賽」冠軍[4],引起他原居地──香港的熱烈討論。各方的意見敏感、深沉而搔着癢處,充分反映東方之珠的人心脆弱,讀來感觸多端。
天災與人禍交煎,「去」或「留」就成為人生難免的抉擇。「香港」是個異鄉人建構的族群,香爐峰本來就有祝福的魅力。我們各有各的淵源,各有各的回憶;除了生存,不同世代亦各有各的盼望。我們的故事如何書寫?由誰執筆?可以,或者只可以在哪裏發表?
請不要輕率地說:那些異鄉人一定會歸來。慣於飄零的棉絮儘有唏噓嘆息,不過落地生根,下一代就沒有「摩擦音」的煩惱了。
關於那首詩的討論,無論專業與否,都可以作為修補撕裂和療癒創傷的參考。那些位居要職的大國手都有讀詩「採風」的雅量嗎[5]?
如果「孔子學院」有這樣的官僚必修課就好了。
鐘聲……
復活節的鐘聲對信徒來說是神聖的啟示。據英國廣播公司的訪談,原來那些敲鐘者除了宗教信仰,還抱有人間的倫理精神[6]。一個天上,一個人間,都有動人之處。
「受難」而後「復活」是個飽含象徵意義的祝福。不過,「天家」與「人家」本來就不可相提並論。聖堂的鐘聲與「夜半到客船」的鐘聲[7],一個普天同慶,一個落魄無眠。此外,令人「對愁眠」的心事,又豈止「家書抵萬金」[8]?
聖堂、佛寺之外,人間更需要懷抱蒼生、在地同行的「敲鐘者」。執筆之際想起牟宗三先生講述孔子在戲曲《桃花扇》裏的有趣形象[9]:
……這個柳敬亭在演說《論語》時,描寫孔子描寫得很好。其中有兩句是不管你世界上怎樣『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俺那老夫子只管朦朧兩眼訂六經。』……
『朦朧兩眼訂六經』並不是說忽視現實上一切國事家事,對於社會上的艱難困苦,不在心上。『朦朧兩眼訂六經』是把我自己的生命收回到自己的本位上來,在這個不厭不倦訂六經的過程裏面照察到社會上一切的現象,同時也在朦朧兩眼照察社會一切的毛病缺陷之中來訂六經……
原來「敲鐘」可以有許多形式,他們敲出來的氣度,就是用作擬聲詞的「擔當」!
後記
謹以拙作向天地間的敲鐘者致敬:
在生靈與神靈之間迴盪
那是一種旋律單調的敲擊
事奉者的回報是耳膜的朦朧
審判不了摩擦音的差別
雙手的厚繭
也彌補不了耶穌的筋骨
不過 他們的汗
祂的血
交融在天地間在另一片荒地上
有人祭神如神在10
敬鬼神而遠之11
鐘聲只是報時的訊號
五更醒來
他帶著未乾的淚痕
在沒有血汗的竹簡上
以玲瓏的翰墨
朦朧兩眼訂六經
註:
- 〈倉頡造字的傳奇〉:2011年起「聯合國中文日」改為4月20日,對應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依據《淮南子・本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以「穀雨」紀念倉頡在中國文字的貢獻。
- 一開始竟然跟你開個玩笑:愚人節。
- 余光中:〈如果遠方有戰爭〉
- 葉晉瑋以「摩擦音」為題的作品,取得英倫「國家詩歌比賽」冠軍
- 採風:風,民間歌謠的代稱。《詩經》的教化意義包括「興、觀、群、怨」,「觀」有觀察民情風俗及知人論世之意。《漢書・藝文志》:「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 〈敲鐘者除了宗教信仰,還抱有人間的倫理精神〉 Bell-ringing is more than a call to prayer.
- 〈「夜半到客船」的鐘聲 〉: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牟宗三先生講述孔子在戲曲《桃花扇》裏的有趣形象:牟宗三《生命的學問・為學與為人》。
- 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