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航空公布將要裁員,消息傳來,國泰員工難免人心惶惶。國泰因燃油對沖拖累,再加上航空業種種不利因素,公司去年虧蝕近六億元。殺頭生意有人做,蝕本生意無人做,對老闆來說,公司要節約開支,裁員在所難免;但對員工來說,卻有用完即棄的感覺。
員工是會流淚的工具
哲學家康德的三大道德律令中,其中一項是:任何人都不應只被視作工具。但對被裁的員工來說,他們只是幫老闆賺錢的工具。飛機是工具,燃油是工具,員工也是工具;然而,退役的飛機不會因為被棄而傷感;油價上上落落,也不會影響燃油的心情;但被裁的員工卻會自尊大受打擊,以致情緒低落。人是有感情的,若只被視作工具,就會是一種會流淚的工具。
有這個人人都被逼要自我實現的時代,工作,再不只是為了謀生,而是自我價值寄托之所在。勞工法保障了員工被裁時得到金錢的補償,但受了傷的自尊卻難用金錢來補償。員工失去的,豈只是一份工而已。
在《倦怠社會》一書中,作者韓炳哲指出,現時的社會,已由原先的「規訓社會」走進了「功績社會」。規訓社會是由禁令的所規範的:你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都有明露確的規定;而功績社會則以「能夠」的思維架構,取代了「應該」的指令。功績社會的信條是:只管去做,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凡事都可能,讓人無法停下來,以致疲累不堪,成了一個「倦怠社會」。作者認為,「在這個強逼性的社會,每個人都被逼隨身帶着他的勞改營。這個勞改營的特點在於,人們同時是囚犯和看守員,是受害者,也是肇事者。」這種不斷鞭策自己,要把自己逼到極限的自我剝削,比外來的剝削更具殺傷力。情緒病,尤其是抑鬱症,成了這個世紀的流行病,跟這種「能夠」的思維大有關係。
處身在這個過度積極,以「能夠」為主導的社會中,令人對失業有非理性的恐懼。在規訓社會中,壓力是外來的,要反抗也有個明確的對象;而在功績社會中,壓力是自己給自己的,是無形的,你怎能對抗自己這個敵人呢!
人生唯一確定的事,就是生活中充滿不確定。國泰行政總裁朱國樑剛宣布將會裁員,話口未完,自己就被調職,由5月1日起,行政總裁的職位由何杲接任。員工被裁,固然身不由已;公司虧蝕,做老闆的也自身難保。無論僱主是否善良,員工是否賣力,裁員與否,往往由市場決定。
不宜對工作過多寄望
能否保得住一份工作,不單要看員工是否努力,還要看公司的盈利狀況,因此,員工不宜對工作給予過多的寄望。工作只是工作,並不是安身立命之所,而公司請人,並不是為了要讓人實現自我。做什麼工,有沒有工做,都不能定義一個人,更不能以此判斷一個人的價值。
我們這個社會,慣以身份地位去判定人的價值高低,初相識的人,最先問的,往往是對方的職業。為了要讓人看得起自己,我們都努力提昇自己的社會地位,努力去保住一份工。然而,勢利眼的目光,不應該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傳統中國,人的高低,主要是以品格去定的,儒家把人分兩類:君子和小人。不是人人可以有一份地位高的工作,但立志做君子,則人人都可以做得到:「我欲仁,斯仁至矣!」做一個「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君子,無論能否保得住一份工,都可以頂天立地。這是在充滿不確定的人生中,最可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