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周的文章談了政治對人性的扭曲,以及人性醜惡的一面,有朋友說我太憤世嫉俗了。也許是吧,因為那些落後的人性確是我過去50年採訪中經常遇見的。不過,我也感謝朋友的忠告,應該找一些充滿人情味的東西調劑一下,否則牢騷太盛必斷腸。
人.情.味
忽然發現一陣人情味。定一定神,不是人情味,而是《人.情.味》;3個字之間有豆點隔開,變成3種事物。打開一看,在「人」的部分,發現了熟悉的人物。例如懷念張國榮的短文,令我想起我與張國榮和陳百強在英國演唱會的相聚。又如懷念作家西西的文章,令我有重讀其舊作的衝動。還有憶述劉紹銘教授提拔後輩的真人真事,可以看到名家大師發掘「千里馬」的無私之心(該文作者正是被發掘的「千里馬」鍾玲,後來成為知名文學學者)。
在「情」的部分,最吸引我的是關於粵劇的部分,因為我雖然也酷愛粵劇,但只能來生再續粵劇緣,彌補今生情太暫。另一種很有關係的「情」,是在公共圖書館借書時經常看見的「到期單」,即貼在書內、列明還書日期的記錄;如果不看作者梁科慶(資深圖書館人士)的介紹,根本無法領會這是一張甜酸苦辣兼備的紙,記錄了圖書管理的情思。
「味」的部分沒有引起我的食慾,但勾起各種食物的情懷。講魚蛋粉,令我想起當年替人補習賺來的零錢,只可以買多少碗魚蛋粉;講兩餸飯,令我想起窮困時空肚上學的日子。總之,這不是食經,而是生活經。
永恆和溫暖的坐墊
一個又一個的生活片段加起來,就是時代的記錄。面對人生和生活上的愁緒,人情味是五味架上的調味料,也是馬戲班演員走鋼線時用的平衡杆,更是調節壓力和情緒的生活醫生。其實,書中的內容與我的記者生涯如出一轍,而且比我的新聞記錄更生活化和有人情味。新聞是一分鐘的生活,很快就被下一分鐘的新聞掩蓋,但生活上的「人.情.味」卻是永恆和溫暖的坐墊,只要願意和懂得尋找,它就在你我左右。
此書的編者羅國洪和朱少璋,也是有人情味的人。前者鍾情文字,後者醉心粵劇。如果情同世合,定必更現濃情。